APP下载

论王达津先生的诗词创作

2019-12-24李世英

武陵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诗词诗人

李世英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 100073)

王达津先生是著名古代文论学家,又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诗词作家。他创作的诗词留存数量不多,但皆有高格调,灵动自然,与其诗歌理论批评主张相得益彰,显示出卓越的审美见识和艺术魅力。探讨达津先生的诗词创作和艺术表现,可以更好地认识其艺术造诣和精神人品,也可以为当代诗词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随物随事,即兴作诗

诗歌是作者情感受到触动的产物,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兴”对诗歌的产生和表现具有内在情感动力的意义。达津先生十分重视“兴”的作用和价值。在探讨杜甫的创作思想时,他对杜甫的“诗尽人间兴”作了深入分析,认为诗歌尽“兴”与表达作者的崇高审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杜甫“对生活有着崇高的美的理想,热爱生活,审美兴趣既极其广泛丰富,审美感也是极其敏锐的,而且善于把握事物之美”[1],“兴”是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达津先生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体现出对“兴”的深刻认识和体验,诗人之兴就在于有高远的情怀和审美的敏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能够从日常的生活、习见的景物、平常的事务中发现美,感知美,表现美,这就是“兴”,这就是“诗兴”。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兴趣,始终保持审美的眼光和情怀,才能有诗,才能有好诗。“兴高诗友吟偏好,情重鸣禽啭亦清”(《虎跑泉饮茶》),“人生对景自当歌,今日黄河逸兴多”(《题黄河游览区》),“尚高情迈远,逸兴豪绝”(《解连环·龙年春末》)。他谈到自己创作的缘由时说:“七七年春以来,拨乱反正,诗兴颇高。”拨乱反正使社会有了崭新的气象,到处生机勃勃,各种学术会议举办,学术交流频繁,讲学论道,达津先生走过了全国许多地方,“鸿踪所到,兴亦随之”[2],山水名胜,激发了他的创作兴致,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就成为一种自然选择。

达津先生善于随物赋形,捕捉景物的不同寻常之处,发掘其中的审美涵意,兴到为诗。如《雨中》:

平生最爱看烟雨,竟得西湖雨里游。万顷碧波翻细绮,无边秀色入轻舟。两行垂柳长堤远,一片苍松小岛幽。放眼才知风物美,心随云水共悠悠。①

杭州西湖为天下美景,吟咏西湖的诗词数不胜数。诗人从自己的审美情趣落笔,“平生最爱看烟雨”,而“竟得西湖雨里游”,表达出夙愿得偿的喜悦和欣慰。烟雨中的西湖,有一种朦胧之美,“万顷碧波”“无边秀色”在细雨的笼罩下,显得那样深远幽静,结句的“心随云水共悠悠”,表达了诗人被烟雨朦胧中的西湖美景深深陶醉之情。达津先生论诗提倡要有自己的个性,文章不肯随人后,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登黄山》就很能体现出诗人独到的审美感受和表达:

神奇涂遍层层岭,劲直惊喜处处松。难对峰形求甚解,喜于妙象见天工。黛分深浅阴阳色,韵在虚无缥缈中。颇爱振衣千仞岗,仙人裳带正当风。

黄山奇峰耸立,怪松横倚,处处给人惊喜。诗人把这种“神奇”和“劲直”的审美感受突显出来,描述是这种神奇“涂遍”了重峦叠嶂,是漫山遍野松树的“劲直”使人惊喜,传达出奇峰怪松之“神”。诗人认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是难以用语言文字穷尽的,故而“难对峰形求甚解”,可这正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一种摄人心魄的美,让人从奇妙的形象中见出天工造化的神奇,得到审美的享受。“黛分深浅阴阳色,韵在虚无缥缈中”,重重的山峰不仅“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使是常用来形容山的“黛色”,也是有着深浅阴阳的不同,山水之“韵”也处于虚无缥缈之中,难以笼统表达。诗人想象着那种“振衣千仞岗”的神采,如同仙人伫立山巅,衣带当风,何等潇洒自在。这首诗笔势奇崛,意到言随,一气鼓荡,发山水之神韵,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游桂林叠彩山》着眼点又有不同:

何年海退出人间,留着波浪作秀颜。彩石叠来千片玉,绮霞映去百重泉。画亭峰顶朝迎日,明月岩头夜送寒。不是名都暗相约,岂能远谒桂林山。

眼前起伏连绵的重峦叠嶂,如同海浪波涛汹涌。诗人想落天外,以发问起端,到底是何年大海退出陆地,波浪化作这秀丽神奇的山川峰峦留在人间呢?颔联是对叠彩“秀颜”的具体描绘和拓展。彩石叠玉,绮霞映泉,中间以“千片”“百重”形容。颈联则写“朝而往,暮而归”登临观赏奇峰异壑的喜悦。“不是名都暗相约,岂能远谒桂林山”中的“名都”,这里指桂林。假若不是山水有情遥相召唤,怎能让我不远千里来此欣赏到这神奇山水呢?山有情,人有意,物我相融,结意高远。

达津先生《说七律》用大量例子分析了盛唐七律的表现艺术,认为“首联要起得突兀入妙”,“颔联应宏阔或写宏观,颈联入微观”,“结句须含意深远,余韵不尽”,“七律要自然,一气贯下,更能动人”[3],并举李白、王维、杜甫等人的许多名篇进行论证。诗歌创作虽无成法,但叙事抒情自有内在的逻辑规律,探讨总结前人的艺术经验,得其神髓,化入胸中,随物赋形,独出机杼,自能形成灵心独运的不凡立意和表现能力。

二、以意为主,妙悟求真

“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情志的,一首好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意”总是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感染。诗歌创作“以意为主”,其主张反映了对诗歌审美特征和价值意义的认识,是古代诗歌批评中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诗歌中表达的“意”有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诗中的意是表达“己意”,一种观点认为是表达“物意”。前者突出主观,后者突出事物本身的客观意蕴。达津先生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下,表达“己意”和表达“物意”都是存在的。他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就能看出这一点。“开襟随意风吹拂,人世还如不系舟”“到此能无怀古意,孤城汉帜最辉光”“漫临山馆看林园,品得新茶意畅然”,这是侧重表达“己意”;“山色浅深随意好,碧波留我暂为家”“春节即将到,情随雪意迷”“两骖似舞銮和响,六辔如琴意气闲”,这是表现“物意”。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认为,“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情虽有在心在物之分,但景生情,情生景,是有着相互转换关系的。诗词中的人生意味和生命意识,作为一种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感觉,往往是不经意地流露出来的。光阴时序的变化推移,自然景物的盛衰枯荣,日常生活的各种情事,与个体的生命体验对照相形,或多或少会触发内心深处的波澜,意到笔随,发言为诗。

达津先生对严羽的诗论很推崇,著有《论〈沧浪诗话〉》(《再论严羽妙悟说》)等论文。他在《纪念宋爱国诗人严沧浪羽》诗中对严羽的诗论作了艺术的概括:“沧浪妙悟得诗真,爱国尊唐论异人。直觉思维灵感到,每寻佳句自通神。”[4]达津先生认为,“诗道亦在妙悟,这是讲诗的创作”,“妙悟一词,实是严羽理论的关键,禅即是形象思维,妙悟便等于智慧很高的想象力与判断力”[5]。在《沧浪阁感兴》中达津先生亦通过切身体会称赞道:“沧浪阁上暂从容,静听惟闻溪水声。真识诗人知妙悟,武夷山色有无中。”诗能通过形象写出自然山水的意蕴和境界的就是妙悟。严羽所讲妙悟,就是有超凡的想象力,有移情入景、即景生情的本领,能令心物交融,形成难以用言语讲述的境界。达津先生的《游苏州留园》,就是一首通过形象写出苏州留园景物意蕴和境界的七律。

留园似欲留人住,水复山重又一村。怪石嶙峋夸格调,曲塘澄澈见风神。斜阳巧印花丛影,秋柳轻销过客魂。轩阁已无封建主,谁歌芳草怨王孙!

首联直接从留园的“留”入手,“山重水复又一村”的清丽景色,似乎处处都在挽留游人,让人流连忘返。留园以建筑精巧、奇石众多而闻名。诗人从山水“留人”生发开去,移情入景,嶙峋的怪石在向人展示夸耀不凡的格调,澄澈蜿蜒的池塘处处显示着风韵和神采,而斜阳有情,斑驳的光影巧妙地投印在花丛之中,岸边的秋柳摇曳轻拂,销融了游客心魂。这里的“夸”“见”“巧印”“轻销”,正是诗人将主观情思投射到客观景物之中产生的效果,似乎怪石、曲水、斜阳、秋柳都有了人的情感,在向游人展示自身的格调风神。尾联则倒挽一笔,呼应主题。如今已非旧时代,园林轩阁再不是达官贵人独享的私人园林,已成为人民的公园,“留下”欣赏自然是可以的,有谁还会像过去那样怨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呢?这首七律,灵心妙悟,一气神行,移情入景,即景生情,很能表现诗人所追求的审美境界。山水留客,而人亦恋山。桂林山水甲天下,那种摄人心魄的美使人留恋忘返,诗人甚至产生了融入山水、与山水同在的向往。在《漓江行》中诗人写道:

不辞辛苦入仙乡,碧玉峰迎青雀航。倘使此身能化石,定同神像伴漓江。

船首画有青雀之舟为“青雀航”,泛指华贵游船。诗人乘船行使漓江之上,两岸青山如画,犹如神仙之乡,吸引游人不辞辛苦远道而来,山水有情,奇峰迎客。“倘使此身能化石”而与漓江相伴的奇想,生动地刻画出诗人沉醉于山水美景中的痴迷和审美享受。

达津先生作诗往往灵心独运,于习见景物中发现不同寻常之处,并凝聚提炼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即景即事随触而发的审美情怀。清人徐增谈到“性灵”时说:“诗贵自然。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文,有不期然而然之妙,唐人能有之。”[6]达津先生对这方面的研究和艺术实践,都有独到的体会和成就,在其诗词创作中也有充分的表现。

三、情感深挚,品位高远

达津先生作为学者、教师,其生活工作始终都与学术研究相关,许多诗歌都表达了与学者朋友之间的交往和情谊,表现了师友之情、师生之情。如《纪念闻一多师》诗云:

文述千秋意,诗留万古情。身光和璧淡,死重泰山轻。壮志青峰耸,英怀碧血明。深令晚后辈,长此仰平生。

达津先生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曾受闻一多先生之亲炙。他在《“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一多先生治学精神》一文中说:“一九四四年我毕业于北大文科研究所的时候,闻先生是答辩考试委员之一,就曾用楷书写详细评语于我的论文卷面,并加朱印。”[7]闻一多先生是古典文学研究大家,民主斗士,还是著名的诗人。达津先生对闻一多师十分敬仰,深受其影响。闻一多先生对《楚辞》、唐诗以及古典文学其他领域都有极深的研究,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至今为学人奉为圭臬,其诗歌成就则是新诗创作的一面旗帜。“文述千秋意,诗留万古情”,首联凭空起势,高度概括和评价了闻一多先生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千秋”“万古”,对仗工整,气势磅礴。颔联称赞闻一多先生为抗战和反独裁殊死奋斗,品德高尚,“死重泰山轻”。颈联用高耸的青峰比喻其壮志不朽,用苌弘化碧比喻其为人民事业牺牲的慷慨精神,唤醒民众奋起反抗独裁暴政。尾联归结到对“晚后辈”的影响,“长此仰平生”,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前三联均对仗,议论开阖纵横,句法跌宕顿挫,寓敬仰论述于壮美崇高的形象之中,最后顺理成章地引出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达津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对师恩的感念和敬仰,在《去黄石参加闻一多师学术会》中诗人写道:“此来黄石不虚行,对岸青山相送迎。鄂渚萦回舟楫远,长江浩荡沿洄平。何曾浪送英雄尽,自有风流豪杰生。仰念闻师无限感,心香一瓣入青冥。”这种感念师恩、尊崇先贤的情怀,是深深地影响到诗人的学术追求和人生理想的。

学者诗人之间,论文讲学,探讨学问,学术会议相聚离别,同道相惜,往往诗文往还,酬唱赠答。达津先生的诗词作品中,表现学者友情的内容不少,其中往往有论文谈艺的真知灼见和志同道合的深挚情感。如《送别叶嘉莹教授》:

南北东西度岁华,随身到处便为家。今来才赏燕山雪,此去还寻滇苑花。魂梦只应环故国,别离无复醉流霞。送君始识天涯远,且盼年年海上槎。

叶嘉莹先生旅居海外多年,古典诗词造诣极深,且有诚挚的爱国情怀,1979年得到批准回国讲学,到了南开大学,从此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讲学的忙碌生涯,先后受邀到几十所大学讲学及举办诗词讲座,深受听众喜爱。达津先生在送别诗中高度概括了叶先生来往于海内外和祖国各地的讲学生涯。首联对叶嘉莹先生“魂梦只应环故国”的爱国情怀称赞有加,尾联则以“泛槎远游”的典故,期盼她能经常回国。南开大学后来专门在校园内为叶嘉莹先生建了“迦陵学舍”,叶嘉莹先生定居南开,致力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并荣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达津先生在与学者友朋来往中,结下了深厚友谊,“俊笔芝兰九畹滋,南云遥望倍相思”(《奉赠吴调公教授》),“欣逢白鹿知君晚,拜诵清辞仰品高”(《自九江返津留别叶公》),“天涯远忆空青眼,灯下相逢俱白头。交好晤言情未了,河山临眺望粗酬”(《杭州会蒋礼鸿兄》),“书述友情深比海,语论交谊重于山”(《悼湖南师大周秉钧教授》)。诗人情深,挹采清芬,笔下常流露出至情之言。集中还有《忆湘中友人》《去桂过长与秉钧家寰两兄会于岳麓山吟赠家寰》《答蒋礼鸿、盛静霞两兄问讯》《八二年赴南京参加研究生考试赠管雄教授》《奉酬傅义先生见寄》《谒金孔章老教授及夫人桐城吴君琇》《寄友人》《朝天子·喜见海外友人中秋见访又言别》等诗作,诗简往还,情真意切。

《寄霍松林学弟西安》是一首以诗代简的信笺:

迢递西飞一纸书,起居可有不时无。料知白发贪黄卷,哪管青阳逼岁除。门对终南诗兴远,步登雁塔好怀抒。文章每发凌云志,定是江山入画图。

霍松林先生年纪略晚于达津先生,但这时也都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诗中起笔便说出寄诗的缘由,一纸书信迢递西飞,是为了问候学弟起居饮食健康状况,嘱咐要保重身体。但诗人深知作为身负重任致力于学术的学者来说,不可能安闲养老,一定还在孜孜不倦地论文著书,所以紧接着用对句写出“料知白发贪黄卷,哪管青阳逼岁除”,著书立说是学者的追求和理想,那种“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治学态度是在料想之中的,而学者治学求真的乐趣也只有志同道合者才能深深体会到。“门对终南诗兴远,步登雁塔好怀抒”一联,宕开一笔,说霍先生身居汉唐古都的西安,门对终南,住近雁塔,山水风物时时激发起高远的诗兴和情怀,亦有“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由精神境界和超然自得的乐趣。结句称赞霍松林先生学术志向高远、著文立意不同凡响。霍松林先生1944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学习,其时达津先生刚研究生毕业在重庆中央大学任教。他们曾先后受业于朱东润等文学大家,于学有同门之谊。两人相识相知数十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四、眷怀家国,风骨依然

达津先生青少年时代正值抗战时期,山河破碎,局势动荡,1936年负笈南下,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后执教于重庆南开中学等校,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从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受学,副导师为汤用彤先生。研究生毕业后先后任教于重庆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到南开大学中文系任教。达津先生经历了抗战时期的民族苦难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颠沛流离,经历了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对国家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改革开放后,他讲学游历,到过很多地方,写了不少忆旧思往的诗歌。诗中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如《一九八五年重到乐山,旧日曾游学此地》:

莫笑当年登佛顶,凌云上罢更乌尤。满山红叶秋天远,一棹轻舟春水流。家信久伤鸿雁杳,归心常似杜鹃愁。重来此恨都销尽,相识僧人已白头。

达津先生当年漂泊西南时,正是抗战艰难时期。当时的达津先生一介学子,孤身旅居在外,家乡处于日伪统治之下,南北阻隔,音书传递困难,思乡心切。旧地重游,既想起往日的愁苦孤寂,也想起青年热血时登临名山游历的情怀,用“莫笑”领起全诗,写出“当年登佛顶,凌云上罢更乌尤”的兴致,“满山红叶”“一棹轻舟”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由“春水流”想到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撼动人心的名句,自然地引出乡愁,“家信久伤鸿雁杳,归心常似杜鹃愁”。重来此地,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过去的愁苦早已销尽,而最后“相识僧人已白头”,又透露出一种人生的感慨。《重游岳麓山》也是一首抚今追昔的怀旧诗:

何山乔木不青青,却忆当年爱晚亭。山历沧桑风景在,人经岁月梦魂惊。步登绝顶橘洲小,身倚危栏湘水平。一洗新亭前日泪,书生无限感恩情。

起句以追问切入,哪里的山川都有青青乔木,为什么却偏偏对岳麓山情有独钟呢?这是由于抗战烽火中的长沙岳麓山,给诗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这里的一切与国家民族的苦难历史相联系,也和诗人青春岁月的颠沛流离相伴随,“山历沧桑风景在,人经岁月梦魂惊”,山水依旧,而世事沧桑,换了人间。对经历了深重苦难的“书生”来说,国家民族的强大一扫旧日阴霾,洗刷民族的耻辱,是感受至深的,用“无限感恩情”来表达内心的深情,是由衷的真实情感的流露。同样,诗人“老至重游多感慨,国安民定意方舒”(《追忆三六年冬小住长沙日》),“但喜国运正隆兴,百尺高楼平地矗。改革开放眼界宽,松花江上添新绿”(《忆长春》),都是情至意至的真切情感表达。

达津先生关心国事的爱国情怀,始终不减,这也是激发其“诗兴”的内在动力。香港回归前夕,诗人兴奋激动,作《凤凰台上忆吹萧》以抒心怀:

侵略烽烟,外交樽俎,百年多少仇羞。恨当时屈辱,借与瀛洲。今日回归堪庆,真不愧功业千秋。堪夸是:人怀祖国,眷爱神州。情深万人空巷,有锣鼓各冬锵,歌舞轻柔。喜完兹玉宇,光我金瓯。任在天涯域外,也欢欣无尽无休。知国内海峡两岸,倍感绸缪。

香港回归祖国,一洗百年耻辱,“真不愧功业千秋”,“完兹玉宇,光我金瓯”,是值得全球中华儿女歌舞欢庆的。遇到重大节庆活动,达津先生往往有诗。这些诗虽未能尽数收入诗集,但流播传抄,亦足珍惜。诗人写宏大主题,发自内心,以深情贯注其间,而以形象出之,故能感人动人。

达津先生任教于南开大学数十年,对南开大学情感深挚。他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为学界共知,而他流传最广且为人们所熟知的诗作,无疑是为南开大学校钟所作的四言诗铭文:

河海泱泱,立学启庠。英彦蔚起,山高水长。翔宇负笈,邦国之光。七七事变,仇寇肆狂。毁我校园,景钟云亡。今兹重铸,宫声喤喤。莘莘学子,济济堂堂。允公允能,蹈厉发扬。日新月异,科教腾骧。猗欤南开,宏业无疆。

南开大学原有校钟1937年被侵华日军炸毁。1997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重铸校钟,学校请达津先生为重铸的校钟撰写铭文。达津先生在很短时间内便撰写完成。铭文用四言诗撰成,意丰辞达,古朴厚重,一经公布,便成名篇,传诵不绝。铭文短短20句80字,却充分体现了铸钟的意义,反映了南开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精神。天津位于海河五大支流汇合和入海之处,被称为“河海码头”。诗歌开头从南开大学办学写起,先总写培养了无数品高能强的人才,而作为“邦国之光”的周恩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南开大学遭受了敌机的狂轰滥炸,校园几为废墟,“景钟”也不能幸免,毁于战火。现在重铸校钟,就是要人们不忘历史,唤起济济堂堂之莘莘学子的爱国热情,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南开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自然地嵌入诗中,生发出对“科教腾骧”的期望,最后归结到对南开大学事业的祝愿期盼。全诗气盛言宜,音节浏亮,体现了南开的大学精神,读来激励情志,鼓舞人心。达津先生还有《南开大学校钟铸成志感》一诗,抒写内心的感受:“声奏泱泱大国风,辉煌科教树新功。寇氛久已昭前鉴,业绩今应上景钟。学术日超成典范,彝伦益美见文明。滔滔不断长江浪,自古前贤畏后生。”“彝伦”指道德伦常。彝伦与学术并称,进一步诠释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

中华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诗词中的高雅情趣、家国情怀、审美格调代代传承,历久不衰,影响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是中华艺术中的瑰宝。达津先生对传承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寄有深望,他认为旧体诗词在新的时代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歌咏国事,言志抒怀,彩笔传情,魅力无穷:“旧体诗翻新格调,诗家于此印情悰。欲留彩笔千秋业,自有灵犀一点通。金井梧桐夸聚凤,玉楼梁栋好雕龙。中华国事堪高咏,应道泱泱振正风。”(《读〈诗刊〉旧体诗作》)诗铸民魂,诗振精神,泱泱大国,正风神远,皆堪长歌高咏。

达津先生现存的诗词主要都是其60岁之后的作品,此前所作大都不见。他在《〈鸿踪诗草〉自序》中说:“总角学诗,颇有诗癖,因循荏苒,颇少成就,旧稿亦久付焚如。”达津先生早慧聪颖,童年学诗,便为诗所吸引,对诗有着特殊的热情和兴趣。积学储宝,酌理富才,即事抒怀,多年创作,诗作数量想必甚多,只可惜“旧稿亦久付焚如”,令人叹惋。但好诗不在数量,重在质量。作为著名学者,达津先生的诗词却非为传统的“学人之诗”,而是性灵活泼的“诗人之诗”。宁宗一先生在《智者达老——跟随王达津先生45年》一文中写道:“达老开朗幽默,时有俊语,智慧机敏却不矫情,风骨洒脱,绝无拘泥古板之态”,“先生才情过人,学问渊博”,“那天纵之神思,那机锋妙蒂,这一切都从他的嘴角流泻出来,使你享受的是灵动的思想与艺术的感觉”[8]。这从达津先生的诗词创作中也能明显地感受到。达津先生学问深广,经史子集无不精研,而诗中却从不掉书袋,文史典故信手拈来,与山水景物艺术形象自然贴合,如水中著盐,不见痕迹。陈衍在论到诗歌创作时,主张“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也就是性情与学力的融合,认为“必具学人之根柢,诗人之性情,而后才力与怀抱相发越”[9]。达津先生的诗歌就有着这样的特点——“才力与怀抱相发越”,其鲜明的风格特点和艺术功力,是值得当代诗词创作者学习借鉴的。

注 释:

①本文所引诗词均出自王达津著《王达津文粹·另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诗词诗人
最帅的诗人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人”老爸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