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标准化建设路径研究

2019-12-23王爽王波李倩潘婷婷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标准化乡村振兴

王爽 王波 李倩 潘婷婷

摘要: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领域政策、重要论述及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总结与分析我国鄉村文化工作的标准化研究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探索文化振兴标准化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乡村文化繁荣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 标准化

Analysis on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Path of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ang Shuang, Wang Bo, Li Qian, Pan Tingting(Shandong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

Abstract: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policy, important exposi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of th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of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on the rural culture work in China, defines the problems in this field, and explores the path of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ural prosperity of our countr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1 引言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能以其先导性、战略性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以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提供坚实保障和持续动能。乡村振兴是乡村全方位的振兴,文化振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 实施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我们党和国家的大局同步同向,一同向前发展。

文化振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农村建设和城市快速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异。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是重点[1],所以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经济,也要重视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扬富有农村特色的优良传统文化,组织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有必要[2]。

文化振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体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在持续数十年的时间里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乡村普遍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的现象,同时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显著的城乡差距客观上加大了农村地区社会治理的难度,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增长,也削弱了农村文化的良性发展[3],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4]。落实乡村振兴,农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文化振兴是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层次的标准[5]。个别地方政府部门的决策者由于政绩和利益的需要,在现实中往往热衷于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硬性”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而对农村教育、文化传承保护及科技推广、信息提供等“软性”公共产品及服务没有太高的积极性,致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总量供给严重不足[6]。加强文化建设,是满足老乡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要求。

3 文化振兴当前态势及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吹响后,新农村文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乡村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农村文化设施配置状况明显改善,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彻底改写了中国农村几千年来“愚、贫、弱、私”的历史[7]。

虽然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好发展,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8]。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村民价值观、人生观落后,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陈规陋习依然存在;(2)文化阵地利用性不强,公共文化设施配置不完善,文化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3)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需要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9~11]。为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乡村文化建设须以存在的问题为抓手,改变“城市=先进、乡村=落后”的思维定势。

4 文化振兴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提出“完善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并以此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履行乡村振兴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高度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反映了以标准化助力“三农”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标准化提出了全新的总体要求[12]。

乡村文化振兴标准化,就是将“标准”引入文化振兴工作的具体实施中,搭建并完善文化振兴标准体系,针对农村乡风文明、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领域建立设施建设、设备配置、服务行为、业务流程、日常管理、工作考核等一套标准,并组织实施。

文化振兴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存在城乡不同步、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失衡非均等化等问题,公共服务水平和建设成效降低,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降低,阻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13]。通过标准化的技术手段,设计完整的农村文化振兴标准化体系,对管理、服务、监管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从而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城乡文化建设二元结构的问题。

文化振兴标准化建设的可行性。把文化振兴规划落地、完成目标任务离不开标准化的引领指南、技术支撑和衡量评价。标准化作为把理念、规划、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落地生效的桥梁纽带,是畅通乡村振兴每一条路径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础和方法手段。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治理创新的改革以及居民需求的现实要求都为推行乡村文化振兴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政府财力、政府政策、供需矛盾等方面的可行性[14]。

5 文化振兴标准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5.1标准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到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标准化路径研究,农村建设的标准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但乡村文化领域标准体系的研究较晚,导致标准制修订落后,覆盖面不广,群众参与度不高。

截至2019年8月,在现有标准体系中:(1)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围绕文明素养、文明新风及文明创建领域等,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14项、地方标准20项、团体标准3项;(2)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围绕文化服务资源供給和服务等方面,有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9项、地方标准19项、团体标准2项;(3)在文化保护传承方面,针对乡村记忆、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和红色文化传承等具体领域,有国家标准37项、行业标准143项、地方标准113项、团体标准8项。标准覆盖的领域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农村文化领域日益增加的标准化需求,所制定的标准也多侧重于技术标准,而对于标准的管理、服务、评估等方面的规范性事项相对缺失[15]。同时,标准与农村实践经验和问题契合度不够,存在标准脱离实际的情况,标准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有待提高。

5.2 标准化人才队伍有待壮大

目前,文化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TC 289文物保护、TC 390文化馆、TC 391网络文化、TC 392文化娱乐场所、TC 394文化艺术资源等多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文物保护、文化资源、文化场所及网络文化相关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2018年起,多省市积极筹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山东省成立了山东省农村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陕西省相继筹建了美丽乡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乡村振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浙江省成立了乡村治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过跟踪农村文化建设领域的方针、政策、最新理论和技术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相关研究及相关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乡村文化振兴标准化建设需要有效集合农村文化领域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等领域的标准化专家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标准化人才队伍更好地利用标准化技术服务提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需要通过标准化职业教育和宣贯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乡村文化振兴标准化专业人才,从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5.3 标准落实不够到位

近年来,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国家开展重点标准宣贯解读及标准化示范推广服务,为标准的理论研究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为推行农村精神文明标准化建设探索路子。2014年,《国家农村综改标准化试点通知》发布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39个,其中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25个,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12个,涉及浙江、江苏、湖北、四川、安徽、重庆、云南等省市;2016年,发布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50个,其中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33个。试点地区通过完善农村地区公共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制定精细化的农村文化建设标准体系和编制地方标准等形式在整个试点范围内进行农村文化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起了为数众多的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美丽乡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文化水平,积累并总结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文化振兴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推行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但是标准制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严格的标准执行,使“标准规定的各项要求在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实现”。个别地区存在基层政府对于文化振兴标准化建设认识不足、协调不畅,重标准制定“数量”而忽视标准宣贯与实施的“质量”,标准动态发布、标准文献查询、标准动态跟踪预警、标准服务咨询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从标准需求表达与评估、标准制定与发布、标准执行、标准的改进等一系列环节中尚未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机制,导致很多标准执行中落实不到位,存在标准制定与标准执行两张皮的现象[16]。

6 文化振兴标准化建设路径探析

2018年,国家以及山东、江苏、河南等多省市相继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聚焦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之路。振兴乡村文化:(1)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以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弘扬时代新风;(2)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推进“文化惠民、服务群众”;(3)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以现代理念、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6.1 标准化助力乡风文明行动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深入人心的大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乡风文明标准化建设,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要借助标准化的技术手段,巩固农村思想阵地,深化思想道德宣传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家风、民风、乡风,成为乡风文明的主旋律,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德治”优良传统引入乡村文明行动中。

(1)要以培育时代新农民为着力点,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因地制宜编制农村道德讲堂、村居讲堂、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等宣传阵地建设标准,明确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政策理论价值导向、法制科普教育普及的思想核心内容和具体实施的要求规范,旨在将现代意识、科学精神、文明理念逐步渗入到群众头脑、转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改进生活方式。

(2)深化乡风民风家风建设,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抓好家训、治家格言、家风故事的宣传教育、征集评选、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标准实施;以村居为切入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组织道德评议活动管理规范,引导广大农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以行业为切入点,开展诚信主题宣传实践、诚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建立诚信“红黑榜”、探索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等,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加快研制婚事新办、文明办丧等简约化、制度化标准,探索公益性公墓建设、农村散埋乱葬治理、节地生态安葬、殡葬公共服务等标准,倡导厚养薄葬,移风易俗。

(3)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更好地发挥文明示范引领作用。继续深入实施“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建好用活善行义举四德榜,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抓手,做好道德模范、好人好事、最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特色评选及动态管理标准,完善道德激励惩戒机制,持续选树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6.2 标准化助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让亿万农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补缺农村发展“文化短板”的重要举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就是充分解读国家及地方法规政策,总结固化先进地区及试点实践经验,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以标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标准优化服务流程;以标准考核服务绩效,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使更多资源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继续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工程,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强化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17]。

(1)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加大乡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加强乡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体育、科技教育等综合性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规范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远程教育中心、乡村网络服务中心、乡村文化网上展馆等网络载体的建设、使用、维护各环节,并加强对文化的管理与监督,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运用高科技。

(2)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繁荣乡村文化生活,在文化互动过程中培育农民自主性,激活乡村文化主体功能。完善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文化人才选育及乡镇基层文化站人员组织、管理、工作标准等,培养一支热爱乡村、理解乡村、扎根乡村、服务村民,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文化建设队伍,为乡村文化的重塑提供智力支持;完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评选及推广宣传标准,规范化、流程化管理传统文艺作品及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作、网络演出等新型文艺作品创作的发布审核,营造乡村振兴文艺作品百花齐放新气象;继续推进文化活动标准化工作,鼓励各级文艺组织、志愿者团队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活动,鼓励各地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做好各类组织实施标准及考核评价标准的配套完善,保障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顺利开展,真正做到文化进万家、欢乐下基层。

6.3 标准化助力弘扬文化保护传承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深挖中国悠久农耕文化的优秀思想和精髓,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筑牢文化根基、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标准化建设,就是要把挖掘出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资源,以标准为载体或表现形式,呈现出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促使大家去了解、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学会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并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1)深入挖掘并保护文化资源,深入乡村及时了解散落在民间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传统曲艺、手工艺、农业生产技艺等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梳理文化资源,制定科学、系统、差异化的规划和保护措施,并固化为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实施。一方面完善物质文化保护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对农村传统民居院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民居、古树名木等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生产生活民俗的挖掘、修复、复壮等保护管理标准,以及为保护物质文化所建设的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室等的建设、使用、维护标准等。另一方面,不断总结记录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措施,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民间传统、传统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

(2)保持传统文化生命活力与创新力,不断赋予优秀文化新内涵。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短期内很难见到明显的成效,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鼓励专家学者开展专项深入研究,将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教育纳入到主流职业教育体系,做好包括传统文化项目申报、研究活动开展、传承人职业培育等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使民间工艺等文化传承由原来单一的“学徒制”向“学校制”和“学徒制”相结合的双重传授模式转变[18]。另一方面,以“文化+”为主要模式,包括“文化+旅游”“文化+市场”“文化+商贸”“文化+教育”“文化+产品”等方面,运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手段,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重点在文化遗产、名人文化、民俗节庆赛事、养生修学研习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探索研究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建设标准,将科学策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提升改进等各环节实践经验固化为标准并加以推广,形成以乡村特色资源为本底、精品文化内容为核心、文创活动及园区等为载体支撑的乡村品牌生态圈,打造高附加值、多功能的业态集群[19]。

6.4 文化振兴标准体系

文化振兴标准体系包含:(1)乡风文明;(2)公共文化服务;(3)文化保护传承。见图1。

7 结语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做好文化振兴标准化顶层设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培育时代新农民为着力点,持续开展乡风文明标准化建设,夯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标准化建设,在文化振兴标准体系框架内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持续提升标准,形成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不同阶段有标可循、有标可保、有标支撑的新局面,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参考文獻

[1] 孙闪闪.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8(4):75-79.

[2] 刘卫卫.乡村振兴实施中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分析[J].农家参谋,2019(3):17.

[3] 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1):16-24.

[4] 陈锡文.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3,34(1):4-6, 110.

[5] 曲小刚.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经纬,2014(00):344-351.

[6] 陈凤菊.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9):386-389.

[7] 陈录琴. 新中国成立后乡风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7.

[8] 欧阳雪梅.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5):30-36, 107.

[9] 徐学庆.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 朱保安.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5(1):133-134.

[11] 李国江.乡村文化当前态势、存在问题及振兴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7.

[12] 田晓平.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准化的全新要求[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9(1):26-31.

[13] 刘田田,郑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常态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6):116-121.

[14] 郁建兴,秦上人.论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J].中国行政管理,2015(4):47-51.

[15] 王卫星.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J].中国财政,2014(3):30-32.

[16] 郑重,侯月丽,罗坤,等.江苏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8(24):14-15.

[17] 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2):97-108,112.

[18] 裴杰.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人民论坛,2019(5):136-137.

[19] 刘金祥.发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N]. 黑龙江日报,2019-03-05(7).

猜你喜欢

标准化乡村振兴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下的业财融合
标准化心脏康复护理流程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