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语言沟通在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2019-12-23章静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跨文化距离教学效果

文/章静,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1 什么是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指的是使用除语言符号以外的各种符号系统,包括形体语言、副语言、空间利用以及沟通环境等。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

信息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导致的非语言传播行为构成了第二个符号系统,能够使其他人认识到传播者的思维和情感。对一种传播活动而言,非语言传播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至少也是与语言传播同等重要的。非语言传播可以独立存在,可以告诉接受对象如何解释其他信息,它具有重复、补充、强调、代替语言传播的功能,有助于判断或表达传播者的内心状态,形成印象,掌控传播活动,有时还会表达出与传播者的语言符号相矛盾的内容。非语言沟通既与文化有关,也与语境有关,还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如职业、地区、政治倾向、教育背景以及其他各种联系。

非语言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有许多文化上的决定因素与变异形式。文化往往决定哪些代表或象征传播者具体思想、情感和状态的特定非语言行为,并决定应该在什么时候表现或传递不同的思想、情感及内心状况才是适当的,在表达感情时更是如此。

2 非语言沟通与跨文化教学的关系

非语言沟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 , 可通过变换声音的高低和讲解的速度,附加某种表情动作,会使他的语言更生动形象,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就包括非语言沟通。大量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无意识注意的有效方法,因为枯燥的、单调的缺乏表情活力的语言是很难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

在从事留学生汉语听力教学工作中,留学生中文基础参差不齐,有的中文基础较差,对个别语言材料听不懂,教师的沟通更多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比如笔者从不冷言冷语地批评学生,脸部表情是耐心的,鼓励学生要知难而进,因而学生在学习方面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刻苦并对学习中文充满了自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非语言沟通的运用会密切师生感情,具有启智作用,它是形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直接因素。

3 非语言沟通技巧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应用

笔者从实践教学经验角度,具体谈谈非语言沟通技巧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1 课堂任务以单项时间系统为主。

单项时间系统(monochronic)和多项时间系统(polychronic)。单项时间系统就是指把工作时间和生活分得很清楚,一段时间只会专注一个任务,很注重准时性。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专注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并非使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对学生进行专注度训练,而是通过学习任务的方式,每节课合理安排学习任务,但每次学习任务都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完成后核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并进行教学效果修正。

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得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单任务和单项时间系统的好处,真正的实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需要在非语言沟通技巧的帮助来实现。

3.2 空间距离以私人和社交距离为主。

在非语言沟通中,空间距离表达了“领地”意识、亲疏程度、身份和地位、个性和文化等。在空间距离中,亲密距离为0-0.5m,私人距离为0.5-1.2m,社交距离为1.2-3.5米。

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非语言沟通的实践教学中,采用圆桌小组式的课堂座次排列。这样的安排,使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为亲密距离,可以有效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对于课堂训练和相关疑问,这样的座次也更能方便学生交流。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可私人可社交,通过改变空间距离,改变教学工程中师生的情感连结度,当需要比较严肃的知识点传授时,教师应当将空间距离扩展为社交距离,以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疏离感进而严肃对待学习任务;当需要对教学难点重点进行解析时,教师应该将空间距离缩短为私人距离,可以减少学生的疏离感,增加教学内容的传导。

3.3 注意身体语言的表达。

心理学家在有关人对人的知觉特点的形容中,特别强调面部表情对识别情绪状态的意义。因此,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的面部表情应该是多样的、随时变化的,可根据每节课的内容适当变换节奏: 时而快迅、时而慢迅、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全神贯注、时而面带微笑。对学生的教学反馈感到满意时,应以点头微笑表示赞扬;当学生的表达有误时,教师可稍稍摇头,表示否定;而当对某一问题表示怀疑时,教师又可微微皱眉,其目的是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身体语言进行全面、慎重的思考和回答。

3.4 声音的训练。

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和友善,在激动时自然会有颤抖,表示同情时略为低沉。不管说什么话,阴阳怪气,就显得冷嘲热讽;用鼻音哼声往往表现傲慢、冷漠、恼怒和鄙视,是缺乏诚意的,会引起人不快。因此,在跨文化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训练声音的表达方式,在面对不满意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声调和改变重音,提示学生对课堂注意力的集中。

3.5 外表着装尊重学生当地文化习俗,展示中华文明特色。

衣着本身是不会说话的,但人常根据情境以穿衣来表达思想和品位,可以说衣着即是“自我形象”的延伸扩展。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形象同样也是通过外表着装来表达一部分的。由于笔者面对的学生是留学生,学生在课堂中也会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服饰,因此,为了将汉语教学更有特色,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变换着装,重点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比如汉服、唐装等,与此同时,可以在教学中穿插部分知识点,以免留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枯燥的感觉。

综上所述,恰当地应用非语言沟通能融洽和沟通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深化跨文化教学效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猜你喜欢

跨文化距离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策略
算距离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爱的距离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