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及研究

2019-12-23龙欢湖南信息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21期
关键词:危机毕业生心理健康

文/龙欢,湖南信息学院

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比较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了探讨,但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很少,并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显不够,因此本文在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现状的基础上,阐述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引发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防范机制、干预机制以及追踪反馈机制三大应对策略。

1 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现状及趋势

1.1 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现状

据2011年2月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据,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提供的岗位的有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严峻,部分毕业生在现实面前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极易产生心理危机。据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四成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失去信心;20%的人会“嫉妒'他人;90%的人身心健康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出现失眠或焦虑等一系列的精神亚健康状况;18%的毕业生不懂如何排解压力,因就业压力导致精神异常或表现失常的情况时有发生;家庭的过度关切让90%的毕业生不愿与家长谈论就业压力,接近90%的学生觉得无助和无奈;高校老师和毕业生得不到毕业生的充分信任,毕业生自杀心理倾向比例高达48%。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1.2 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趋势

1.2.1 认识问题欠理性,自我定位危机

非理性的认知方式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非理性认知在当代大学生中比较普遍。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单位等客观环境作出准确的判断。一旦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不顺心的事,往往会产生自负情绪,引起巨大的心理落差。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纠正,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1.2.2 处事心态欠平稳,情绪失衡危机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心态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渴望竞争,但由于个人综合素质不高,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就业能力不强而缺乏就业自信和勇气,出现过分依赖和盲目从众等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攀比心理很严重,对社会和就业市场提供的公平竞争机制持怀疑态度,出现消极挫折心理和仇视社会心理。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2.3 抗挫抗压能力不强,就业伦理危机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以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欠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采取逃避的方式应对。在面对就业机会的时候,往往觉得与自己的期望差距巨大而选择不去参加招聘会。此外,大学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暴露出诚信观念缺失,法制观念淡薄,责任意识弱化和明显功利倾向的特征。大学生个人信用伦理的缺失,不仅给自己的前途埋下隐患,也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无形的相关损失。

2 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原因

高校毕业生处在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转折时期,面临着就业与情感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当其面临的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其自身惯用的调节方法失效,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毕业生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

症状,从而导致产生心理危机。其原因表现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部分。

2.1 产生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客观因素

2.1.1 就业压力因素

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竞争的加剧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且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即将毕业的高校毕业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就业的压力往往使毕业生产生强烈的焦虑,许多心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如对深圳市某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表明,目前就业压力已成为诱发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

2.1.2 家庭因素

父母的处事态度、生活方式和家庭氛围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身心素质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等为基础的。父母感情和谐,相亲相爱,家庭氛围民主,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吵闹,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缺乏父母关心和帮助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孤独等消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就很容产生心理危机。

2.1.3 学校因素

在高校,大多数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都以“学科本位”为主题,而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门选修课。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高校注重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对提高学生的额专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存在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

2.1.4 经济因素

由于正常的在校学习和生活费用得不到基本保证,特别是家庭情况不是很好的毕业生,面临着助学贷款毕业还贷的问题,而又没能找到非常满意的工作,这样部分高校毕业生内心里面就处于一种长期焦虑、抑郁状态,从而产生心理危机。

2.2 产生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的主观因素

2.2.1 学业压力引发心理危机

我国高校现行的招生教育体制下,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未必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使他们从上大学开始就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产生矛盾的学习心理。此外,部分高校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这些专业的高校学生在起跑线上就注定要失去市场竞争力。很多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积极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应试压力,是毕业生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2.2.2 适应性压力产生心理危机

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从小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不能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不知道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和原则。当他们面临毕业时,面对即将要步入的社会环境,就会感觉适应环境的困难。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产生心理危机。

2.2.3 模糊的个人定位导致心理危机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很多毕业生在面临诸如找工作等问题时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这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往往在面对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的问题时更加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3 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

3.1 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防范机制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对心理危机时存在两种状况:一是有心理问题的高校毕业生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二是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被别人知道做过心理咨询和看过心理医生。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防范机制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面对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需要高校、社会和毕业生三方共同努力应对。

3.1.1 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好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每一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教育的模式应从补救为主转化为发展性为主;领域应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内容应从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方法应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网络等新技术将广泛采用;执行心理教育的队伍应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老师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通过和谐的内心交流,给以动之以情的分析,晓之以理,帮助解除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痛苦。鼓励他们安心学习,奋发上进。心理咨询是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疾病。

3.1.2 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功能,改善大学生,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高校要明确价值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有益于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1.3 高校毕业生要学会自我调适,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技能

压力、挫折和危机都是客观存在的。面对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承认它,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压力、挫折和危机又是辩证的。它们对人既是刺激、威胁,然而也是挑战,有人将其称之为“生命之盐”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积极的意义上看,适度的压力、挫折是维系正常心理功能的条件,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提高能力,有助于认识自身的长处与短处。而危机能激发潜能的发挥。危机的克服能使人在增长人生经历的同时,提高自信心,使人生变得丰富而充实。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核心是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的主要特质:一是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有适度的自信,不矫揉造作;二是对自我有明晰的认知评估,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也能接纳自己的短处乃至缺陷我效能感、价值感,提高自信心,同时还是医治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危机的良药。

3.2 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不仅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

3.2.1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仅仅依靠某个部门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具体落实以下七项措施。一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二是公布应急求助信息;三是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监测网络;四是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五是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六是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档案;七是建立和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制度。提高心理辅导质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营建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

3.2.2 开展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测评

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于有比较严重心理危机倾向的高校毕业生,高校要给与重点关注,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危机干预,因为这部分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倾向的高校毕业生,要进行长期观察,定期对其做相关的心理测验,力求更好地掌握其心理上的变化。一旦发现其心理有异常变化,必须及时加以疏导和防治

3.3 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追踪反馈机制

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往往不是一两天的时间,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干预才能起到效果。因此,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危机干预之后,还要对其进行后续的的心理追踪和干预,以更好的了解干预的实际效果。根据追踪指标反馈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心理危机处理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减少创伤,避免高校毕业生心理危机后遗症。此外,对成功克服心理危机的高校毕业生,要保持关注,继续在心理上和学习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关心。

猜你喜欢

危机毕业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