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9-12-22赵翼飞

金融与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代币区块货币

■庄 雷,赵翼飞

本文鉴于金融科技的创新,突破区块链应用货币化和虚拟化的思维局限,全面落实区块链的实地应用,在分析数字经济时代区块链技术生活化嵌入模式的基础上,论证了区块技术驱动创新下由代币-法币的数字货币模式到通证经济模式再到金融场景化模式的发展路径,系统设计金融科技的场景化应用发展框架与对策。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构建未来数字金融的场景化应用大框架,实现金融行业从“互联网+”转型迈向“区块链+”升级的落地。以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场景化应用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提高、智能化等功能有助于实现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共享金融科技创新成果。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与金融的创新结合所引起的金融数字化、科技化、场景化是未来金融发展的主旋律。伴随着数字货币概念的兴起,支撑其发展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概念也迅速变成了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各国中央银行、金融企业以及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与开发。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速突破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志着“区块链中国共识”的正式达成。因此,除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模式,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现实应用具有更高理论与实践研究价值。

数字货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典型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成为金融科技领域发展的前沿领域(Zheng et al.,2018),相关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字货币的特点及风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具有总量确定、高度匿名、去中心化、完整的可追溯性、交易成本低等五个显著特性(谢平和石午光,2015),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数字货币在现实交易过程当中操作风险依然较高,并且区块链所依靠的技术在瞬时容量、存储效率方面依然存在较大限制,无法完全承受现有的商用体量以及货币交易的规模(Gilbert&Loi,2018)。此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开放共享所带来的隐私泄露、数据侵盗等风险也难以避免,且难以被统一的金融监管所覆盖(李建军和朱烨辰,2017)。因此,数字货币现实应用与规范化仍面临不少问题,具体推进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二是区块链技术的延伸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延伸应用是十分必要的(Tapscott,2017),各类互联网企业与社会大众的参与和支持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研发取得突破与进展的重要因素(Fanning&Centers,2016)。在研发端,由于其复杂性和本身的弱势局限,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存在着不少困难。从现实影响看,推动区块链技术的运用要和与实体经济业务融合在一起,需要政府、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去支持基础技术与架构的发展,打破金融科技应用的瓶颈,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实施(赵增奎,2017)。然而,目前大部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还在战略概念阶段,缺乏“区块链+”的具体应用规划与研究。

随着大众对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关注,更多有关数字货币以及区块链技术的现实应用创新迫在眉睫(Muni,2018)。关于对区块链技术以及数字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设想,但缺乏系统分析场景化时代数字货币及区块链技术的现实生活嵌入模式,本文尝试系统设计金融科技场景化应用发展路径并提出价值提升对策。

二、区块链的崛起:数字货币的创新

以区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货币逐渐受到全世界关注,从2009年比特币的产生到2015年各国央行明确开展探索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再到试点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及配套实际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现实应用前景日趋广泛。

(一)数字货币的创新与发展

不同于将定量存款和现金用数字化表示的电子货币,以及互联网企业为提供虚拟服务而创造的虚拟货币(如网络游戏中的金币、银币等),目前的数字货币主要是指基于区块链技术,依靠数学模型与算法代码来创建、发行和流通的加密数字货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货币不断推陈出新(戴金平和黎艳,2016)。现今,全世界在互联网上发行的数字货币已经超过千种,主要流行的加密数字货币有: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坊等。发达国家中,英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美国等国的中央银行表示将研究探索法定数字货币的制度设计及关键技术。

结合分布式理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和私人货币发行理念,去中心化的私人加密数字货币与法定数字货币一直是学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焦点。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些组织便开始尝试在全球推行不需经过权威金融机构,而是通过互联网跨越国界的数字货币(Dorri et al.,2016)。2008年中本聪提出了比特币概念,2009年比特币网络系统真正落地运作。比特币推出后随即受到了投资者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价格一路高涨,一个比特币价格曾达到几万元人民币,其价格走势也引导着整个数字货币行业的走向。从2014年5月至2018年底数字货币的价格上涨幅度以及市场总市值可知,比特币一直在各类数字货币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作为投资品的高回报性、高风险性,以及所带来的技术利好,推动了整个数字货币概念的普及。数字货币本是货币的革命,属于金融科技领域创新,但其具体应用到实体经济中却是未来关注的重点。人们需要认真考虑从社会生产经济方面来改变固有的货币使用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线上+线下结合: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化

1.线上数字货币应用

数字货币作为一项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创新,其概念和运用为人们熟知还是在互联网上(线上)的商务活动。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所能带来的信息转移、价值传递与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是相吻合的,能充当一个平台化的信息服务中介,减少融资者与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证交易各方的资金、信息能尽快保质保量地完成交易,在互联网上发挥着交易媒介的作用。比如,比特币用于在线零售商overstock上网络购物,在Travel For Coins进行旅行订票服务。随着数字货币社会认可度的提高以及价值的稳定,许多投资人将其当作网络投资品。作为投融资手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式是首次代币发行(ICO),募集数字货币来投资早期项目。根据Crunchbase调查,2017年全球通过ICO募资49亿美元,第一季度大约2800万美元,第二季度6.8亿美元,第三季度突破了10亿美元,第四季度再增加近一倍,参与人数也从数千人猛增至数百万人。所以,数字货币线上应用主要表现为能获得高额收益的互联网投资产品。

2.线下数字货币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数字货币应用还是商店中数字货币的支付。日本率先尝试数字货币的实际应用。2017年4月,《支付服务修正法案》中承认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加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合法性,日本的ANNEX百货、家电商场Big Camera、Marui等许多公司,都在线下支持数字货币支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应用不仅在国外火热,在国内也积极走向落地。2017年8月,深圳一家名为IDLE的咖啡厅,率先加入到数字货币支付的行列中,接受以TFT自由行的加密数字货币形式的支付。加密数字货币在移动支付业务方面获得了很高的期待,并且在二级交易市场上具有很高的流动性。这种费率极低、结算迅速的数字货币支付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类似于日常使用支付宝、微信等软件支付,店员在移动设备上输入消费品所对应的币价,消费者在移动终端上使用数字货币支付的软件扫描二维码,便可完成支付。在金融交易与服务过程中,基于瑞波币的Ripple平台研发了SWIFT系统,搭建全球支付管理体系。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也出现了很多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数据审核的应用,简化审核流程。在股权信息结算登记上,美国纳斯达克率先推出了Nasdaq Lin,表明在与传统金融的互动中,数字货币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景。

(三)从代币到法币的数字货币发展规律

货币的发展历史存在着代币-法币的交替发展规律。从货币的权威性与法定性来看,商品货币到金属货币到纸质货币再到电子货币的发展,均经历了代币到法币交替发展过程(庄雷和赵成国,2017)。目前虚拟货币或者数字货币的发展亦要遵循此规律,在没有官方权威认可的情况,虚拟货币或者数字货币只能在某一范围扮演代币角色。技术进步是代币-法币的交替发展规律的基础。从货币的演化历史来看,金属货币到纸质货币再到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皆是如此,逐步从代币成为法定货币。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金属材质的代币,并为当时官方认可,形成了金属货币。造纸术的提高,出现了纸质的票证,并逐渐为官方认可,形成了纸币。信息技术的提高,出现了电子记账,并被官方认可,形成了电子货币。因此,由货币的发展规律可知私人数字代币模式逐渐走向法定数字货币(Hong et al.,2019),各国数字货币的法币化研发和应用前景良好(姚前,2018)。

(四)数字货币的未来实际应用

由货币的发展规律可知,私人数字代币模式必将逐渐走向法定数字货币,未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亦将成为法定数字货币,其在日常经济贸易中充当法定支付媒介,甚至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在国际贸易与结算充当支付媒介(Nelson,2018)。因此,加密数字货币仍然不能脱离货币使用的本质,只是在使用范围上如何进行广化与深化。鉴于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等特点,再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的应用将以“智能合约”的方式重构金融资源或服务的供给模式。在金融科技领域,通过区块链技术有望搭建一个与实体经济业务相呼应的智能合约系统,处理金融资产、票据的购买、权益的使用、账目的结算等业务。

三、区块链的高潮:通证经济发展

随着数字货币应用场景的广化与深化,其底层技术——区块链的应用也更加广泛。然而由于数字货币的代币模式因过度投机而引起价格暴涨暴跌,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代币模式的监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创新,出现了通证或者共票模式,通证经济打开了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化的新视野(Risius&Spohrer,2017)。

(一)通证或共票模式

通证或共票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新的新兴金融产品或服务模式。通证(Token)泛指可以代表各种权益证明,包括金融有价证券类的货币、票据、股份,生活类的积分、卡券,证明类的身份证、学历、产权证等(Kagel,1972)。通证一般具有三个要素:一是数字权益证明;二是具有加密性;三是可流通性。“通证”较之于“代币”的含义,更规避了货币主权性的挑战风险。共票是指支付、流通、分配、权益的票证并在数字经济时代追求共享化机制,具有三个特性:第一,类似于票证(如车票)等权益证明的功能,是凝聚各实体网络系统内部的共识手段;第二,类似于货币的流通支付功能,是金融内部系统上资源配置工具;第三,类似于证券(如股票)的功能,以吸引系统外部参与并贡献内部系统的调节手段(杨东,2018)。无论是通证还是共票关键在于是票据、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数字化。

(二)通证的数字信用化

通证模式的基础阶段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有价证券的数字化,高级阶段是人格的数字信用化。区块链技术解决陌生人间的信任问题,由此形成的数字金融模式带有信用评价特性,背后的实质是个人或组织的诚信程度(Lemieux,2016)。因区块链技术具有不可篡改性、集体维护的可靠性等特点,符合金融去中介化的趋势,适应了未来的信用评价模式,所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用评价模式是一种重要金融科技应用模式。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会信用评价模式,采用多种链(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等)的架构方式构建征信行业体系结构。以多行业征信数据交易平台为基础,可采用联盟链将个人、企业的交易数据封装为征信数据,形成基于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框架的分布式信用数据库(郭树行和宋子琦,2018)。在保护个人和企业隐私的同时,提供可靠的信用等级查询,更加全面客观地对个人或者组织机构做出信用评价。由各种数据库共享而形成的信用通证是通证模式的高级应用场景。

(三)通证经济的未来价值

通证经济是把通证充分应用起来的数字经济模式,通证包括货币型、应用型、权益型、甚至综合型等。通证经济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分工细化与规范化而形成的更高级的社会生产交换形式,达到共享经济发展要求(Huckle et al.,2016)。在通证经济模式下,某人对所在社区做出的贡献可以得到相应通证的奖励,拥有了与社区共同成长的权益凭证。这将极大地调动社会大众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分享经济的活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通证经济价值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第一,实现资源配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流通速度加快而提高了金融效率。由于通证高速流转而充分发挥价格发现功能,每一个通证的价格都将在市场上获得迅速的确定(Lee et al.,2011),这就是通证模式中的“看不见的手”;第三,通证智能化应用价值广泛。在金融科技创新下,除了区块链技术外,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而深入,以“智能合约”形成的基于区块链的通证,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姚前,2018)。

四、区块链的回归:金融场景化

金融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体经济。无论是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还是通证模式,最终都需要回归到服务现实生产与生活,数字金融场景化是区块链的落地所在。

(一)区块链技术的生活场景化

伴随着数字货币的崛起与通证经济的又一波高潮,其底层支持技术——区块链凭借网络创造信任的机制和能够自动履行智能合约等特性(李晓和刘正刚,2017),已经得到了全球各类组织的积极关注和深度探索,逐渐产生了在货币领域外(如金融服务、供应链、教育等)的广泛应用。具体的区块链金融应用包括代币、信息共享、鉴证证明、数字资产、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等金融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数字金融系统是一个点对点协作的,任一参与者知情权相等,系统的开放程度也相同(Brammertz&Mendelowitz,2017)。这样跨越平台、机构、个体的系统,能交换经济信息、检验交易的行为、推动发展普惠金融。除了在金融方面,区块链技术还在其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教育、物流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彩票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等。

(二)场景化模式转型与升级:从“互联网+”到“区块链+”

1.场景化:“互联网+”转型模式

实体经济“互联网+”的背景是整个现代经济体系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在金融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流通的广义货币(M2)很多都已经被电子化、数字化,在流通的广义货币中,现金所占的比例很小。中国目前供给的纸质现金,在M2中的占比不足5%,欧美地区也只占10%左右。银行卡等支付工具的普及,对现金的使用造成了冲击,但其使用场景只是限于大额刷卡消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小额消费场景没有被覆盖,而以阿里集团、腾讯集团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抓住了这一市场,通过“二维码”的技术载体,以一分钱为单位,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大范围覆盖小额支付场景,并且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客户的数据信息。随着支付宝、微信等支付软件普及率越来越高,现金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无现金交易成为零售的常态。互联网金融企业使公众的支付行为逐渐发生了改变,也让支付方式的选择变得更为丰富。在实体经济领域,响应国家“互联网+”战略,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开始运用互联网技术来优化生产、销售和企业管理过程,构建一种新的产业生态模式,以此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销售效率。

2.场景化:“区块链+”升级模式

从“互联网+”到“区块链+”战略反映了国家鼓励采用新兴技术通过新的应用场景来为实体经济服务。“互联网+”转型战略解决实体经济生产销售管理效率问题,但互联网上的各种诈骗等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而“区块链+”升级战略更好地解决互联网经济中的信任问题。区块链技术因其去中心化的突出特质,点对点支付的分布式账本表现形式,让公众对更安全可信互联网营商环境产生了期待。因此,“区块链+”升级场景化模式将打造更安全可靠的互联网经济生态。

在现实的金融科技场景应用中,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正好可以满足许多互联网经济中使用者的需求,应对许多网络交易的特殊问题。实际运用中,“区块链+”的升级至少能在以下几点能为数字金融做出贡献:第一,使用区块链技术,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营业成本,提升金融行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在我国目前金融体系中,银行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来拓展客户并维护客户的信息,进行财富管理,这种“中心化”的模式虽然能让银行主动地掌控自己的数据库,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信息量级的提升,维护这一模式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成本只会不断地增加。而去中心化为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可以利用分布式账本,能有效降低银行的成本;第二,新兴的供应链金融能和区块链技术结合,提升其金融价值链管理的效率。票据交易一直都是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常规业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以及票据交易中,可以脱离第三方限制直接进行传递,节省费用,提高效率,并且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失误。

(三)金融科技场景化的价值提升

信息技术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应用大体经历了电子化时代、网络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等阶段,现在开始进入数字智能时代(Gomber,2017)。把握区块链技术发展新的历史机遇,加快和规范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促进金融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金融发展动力和竞争力以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都有重要意义(Ahmed&Ovais,2017)。主要包括:第一,方便生活,促进消费。金融科技场景化应用与创新可以极大地满足网民在网络购物或服务中的需求,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消费升级与优化;第二,支持产业转型与升级。基于区块链的金融科技场景化改变了市场交易的载体、渠道、技术和效率,能够为新兴产业提供支持。比如,专利等知识产权的通证化极大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换速度,促进科技成果的现实应用,拉动创新经济发展;第三,共享经济效果与社会价值提升。金融科技场景化的应用使得人们更多地获得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带来的便利,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以通证为核心的共享经济模式以多种形式的金融科技知识宣传和便利参与,让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能够切身体验和共享普惠金融的发展成果。

五、结论与建议

在从“互联网+”发展到“区块链+”的战略背景下,本文基于区块链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系统分析数字经济时代区块链技术的生活化嵌入模式,论证了区块链技术驱动创新下由代币-法币的数字货币模式到通证经济模式,再到数字金融场景化模式的发展路径,系统设计数字金融的场景化应用发展框架与对策,实现数字金融普惠效应与共享范围的广化和深化。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科技场景化应用推广是我国金融行业未来的大趋势,相关配套的政策也必不可少,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需要加大区块链基础技术的研发力度。目前区块链方面的核心开发技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掌握,而其计算机协议层的开发,如法定数字货币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还有很大创新的空间,这对于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至关重要。因此,我国应集中于创新算法和核心技术之上,增加技术储备,鼓励相关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研发工作,加快我国对区块链核心技术的掌握进度;第二,鼓励借鉴已有的区块链开源技术。目前一些企业或机构已经开发出较为成熟的算法和协议,应用研发方面便可以借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践和项目落地当中去,这在底层开发中可以显著减少人力财力的投入,使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第三,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参与到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研发和标准制定当中来。目前世界上正在形成多种多样的区块链技术研发、标准化组织,相关的国际标准也正在讨论当中。我国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推广过程中除了注重实践之外,也要形成理论上的话语权。应鼓励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利用自身规范化、制度化业务优势研发区块链应用技术时,形成相关标准规范。

鉴于我国目前对金融科技模式的监管还处在几乎空白的状态,而政府、央行方面做出的探索也比较滞后,但市场化的环境更新换代迅速,科技上的创新走在监管创新的前面,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金融科技的法制建设迫在眉睫,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尽快提上日程,从而在数字货币的交易行为、账户信息等方面形成标准,让金融科技的研发应用有法可依,有法所护;第二,将金融科技的相关交易、信息交换等纳入监管范围之内。金融科技本身的特征使大量资金涌入,其中夹杂着不少不法分子的黑色灰色资产,若不加强监管,其社会危害巨大。通过科技系统监测,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能防止金融科技模式被不法分子滥用。

猜你喜欢

代币区块货币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区块链助跑财资管理
古代的货币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古代的货币
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
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
央行等七部门叫停各类代币发行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