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住院医师在影像科规范化培训模式的探索

2019-12-22毛翠平杨全新张秋娟师美娟孙泓泓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住院医师医师规范化

毛翠平,杨全新,陈 欣,张秋娟,师美娟,孙泓泓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影像科作为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而独立的科室,与临床各个科室息息相关。影像诊断成为绝大多数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影像资料的复查也是判断疾病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对于非影像专业的临床住院医师来说,影像科的规范化培训是学会影像读片的一个重要阶段[1-4]。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现代化的医学影像学设备的使用,PACS和RIS系统的建立,加上临床医学毕业生影像诊断技能相对薄弱,使得探索影像学技能培训方法非常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临床住院医师在影像科的规范化培训面临着许多问题[5],如师资力量不足、培训设施及培训模式不统一等。我院影像科根据影像专业教学特点,为培养知识面全、综合素质高的临床住院医师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经过4年的探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

1 临床住院医师在影像科规范化培训的现状

自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以来,非影像专业的住院医师来到影像科参加规范化培训,影像科既有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又有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参加培训,科室一下子增加了许多人员,使得临床住院医师临床实践机会更少,从而导致其临床读片能力大大下降,原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目前状况。临床住院医师在影像科的培训时间大多较短,为一个月或几个月,相应的培训方式、轮转计划、考核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通过了解兄弟院校的培训方式,发现存在以下情况:带教教师认为非影像专业的学生影像知识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住院医师抱怨带教教师太忙,没有很好地尽到“带教”的责任。如何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让临床住院医师参与到影像科的工作中,提高影像诊断技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临床住院医师在影像科的规范化培训模式

针对临床住院医师在影像科规范化培训遇到的问题,我们加大了师资培训力度,定期派带教教师去经验丰富的兄弟院校学习,提高带教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疑难病例讨论,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规范教学方式与方法。同时对临床住院医师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每月带教人数不超过2人。开展岗前培训,对业务技能的考核采取病例学习、做读书报告、出科考核多方面相结合的方式。影像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由科主任全面负责,分管副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秘书、医疗秘书协助管理,影像科全体医师共同参与管理。同时制订了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临床住院医师的培训方案和实施细则。

2.1 实行岗前培训

首先对所有进入影像科规培的医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科室一般情况介绍、日常工作流程、PACS系统使用方法、早交班活动安排、危急值报告制度、辐射防护、日常考核及出科考核方法;同时还包括临床医师在我科的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参加教学活动制度等,在影像科轮转期间需要完成读片的数量。

2.2 实行导师制

非影像专业的住院医师来到影像科以后,会分配一名固定的带教教师,并将医德教育[1,6]融于影像教学实践之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形成以患者为本、严谨踏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选拔医德高尚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作为住院医师的带教导师,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对于住院医师的带教教师,进行相关的师资培训,教师每年都会参加2~3次全国或北京市的师资培训项目,使教学人员及时了解政策走向,了解其他医院规培的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每年年底,带教教师都要接受全体规培学员和实习医师、进修医师的评估。

2.3 影像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

非影像专业临床住院医师的日常学习主要由带教教师负责,每位学员必须参加每周一早晨的讲课和周二至周三早晨的疑难病例讨论会,同时要参加每周四的住院医师读书报告会,学习汇报的形式、内容,作为自己出科汇报的参考依据。

临床医师在影像科的学习分为X线、CT、MRI图像诊断、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等[7-8],X线诊断包括常规胸部平片、腹部平片、乳腺X线摄影、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造影等;CT诊断包括头、颈、胸、腹、四肢各器官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MR诊断除涵盖各个部位的诊断外,还要学习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与相应诊断,如磁共振血管成像、胆道水成像、磁共振泌尿系水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磁敏感成像、动脉自旋标记、基于血氧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等;临床医师应理解这些成像技术,初步掌握相关典型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科室制订“病例随访表”,要求每位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每个月要完成10例以上的病例读片,且要求这些病例为做过手术、有手术证实的病理结果。指导学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某一疾病的诊断,要求学员从临床表现、解剖、可能的疾病为切入点进行阅片。“异病同征”“同病异征”为影像诊断常见的情况,临床病例错综复杂,不同的疾病可能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类似的影像学表现其病理可能截然不同,因此要求学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4 出科考核

对非影像专业的学员的考核标准和形式与影像专业的学员进行区分。对于非影像专业的住院医师来说,考核分为日常考核和出科考核,比重分别为40%和60%。日常考核包括考勤、日常工作以及参加教学活动情况等;出科考核包括理论考试、病例阅片、影像报告书写等。在阅片的过程中,学生的解读、分析及诊断是体现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日常考核不合格,将不能参加出科考核,出科考核不合格,可以申请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合格,将必须重新参加轮转。两套考核制度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出科之前需要做一次读书报告,汇报其轮转期间的学习情况。汇报内容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有代表性的病例,将其影像表现和临床表现相结合,分析诊断思路和诊断结果,一方面加深其对影像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也锻炼其总结、归纳能力。

3 结语

通过多方面的培训,受训住院医师的读片技能明显提高,对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更加合理,其综合分析能力、工作自信心大大提高。我院影像科针对非影像专业住院医师探索的规范化培训之路,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条探索之路,我们充分发挥住院医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临床医师的影像诊断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框架之下,加强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考核,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提高了培训基地的综合业务水平,也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了努力。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医师规范化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中国医师节》
如何做好建筑工地规范化安全管理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