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模因理论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型有效性研究

2019-12-20郝薇

校园英语·上旬 2019年1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语言教学是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外语已经成了当前社会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而高职院校想要通过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就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理念落后等原因,导致教师忽略了對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素养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本文就对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模因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模型

【作者简介】郝薇(1980.02-),女,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立项课题“基于语音模音论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多维度研究”(一般课题,课题编号:GZYYB201800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新的形势下,对高职学生的教育不能只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目前,对于很多高职学生来说,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在查字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钻研考试技巧上,而实际的交际能力却并不强,语言运用不得体,甚至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更没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了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的是本族语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地讲,就是如果我们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速,跨文化交际成了时代的潮流和趋势。各行各业对有专业知识并且能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量猛增。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不仅能够使自己拥有更广多的就业机会,还能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培养大量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是高校和教师们的当务之急。因此,教师要寻找科学高效的教学途径,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二、模因理论的应用

模因理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语言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规律,为研究语言、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桂诗春教授指出,模因对大脑、语言和文化三个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模因理论。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这个术语在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它是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代相传下来。模因(meme)与基因(gene)的发音相近,表示“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的意思,因此模因指的是文化基因。模因通过模仿而进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学会的语言表达手段又需要不断复制出来与别人交流,达到传播的目的。模因的复制、传递方式也启发了我们如何学习、教授语言。

2.语言模因论的适用性。语言模因源于教育和知识的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语言的交流、交际。模因理论在文化传承和语言教学方面有重大意义。语言模因从三个方面体现的,即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流。研究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将有助于改进语言教学、外语教学,有助于在社会文化的交际和交流中学习语言。我们可以把模因理论用于教育和知识传播领域,学生们把从课堂和教师那里学到的语言文化知识在交际中又复制传播给别人。此外,语言和文化本身也可以通过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传授给学生,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思维能力和交际策略,提高高职学生跨化文化沟通能力。我们可以在模因理论的指导下,丢弃不合理、不可取的教学模式,采用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更适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有效的途径、方法,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化,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递相同的思想,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按照英语地道的表达方式来与别人进行交际,交流各种不同的思想。

三、基于模因理论的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

胡文仲教授结合中外跨文化学者的研究,将跨文化能力定义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个部分,并将其包含的要素归纳为“认知”“感情(态度)”“行为”三个层面。而我们下面要提到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型也是在这三个层面的基础上,来研究如何通过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型。

该模型把语言模因理论的四个阶段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模因理论强调的是学生们对语言文化知识的应用能力,因为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复制传播是依靠不断地与人交流实现的。把模因理论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使学生们成了课堂教学主体,通过学生们对语言的模仿和学习,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输出能力。我们可以从该课堂教学实践模型看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中,以移动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遵循语言模因论的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讨论、案例分析、移动网络平台信息输入、角色扮演、正反写作、反思日志、真实交际、模拟任务等循环往复式的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实践,探究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模型有效性。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实践模型的实际应用,将高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并贯穿于高职英语教学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思维能力和交际策略,提高高职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型的有效性。为了制定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模型图,课题组对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状况和高校教师跨文化教学观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整理及编码→问卷评价→问卷数据汇总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此外,还运用民族文化学的参与观察法,洞察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反思本族文化,了解文化异同,增强跨文化意识。运用实验研究法,确定研究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程序、搜集數据、进行检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研究结论,以此验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实践模型在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实际效果,进一步探索跨文化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的有效性。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本校生环学院和电信学院大一年级的学生。共给学生发出问卷124份,回收118份,回收率95%,有效率93%。给本校和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兼职外语教师发出问卷112份,回收109份,回收率97%,有效率98%。组织相关人员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95%的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比较缺乏,对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现象不关心,只关心语言学习和应试学习的同学占90%,关心跨文化能力、认为了解跨文化知识对学好英语是有用的同学只占5%,还有3%的同学认为学习英语对自己将来就业没有太大用处,2%的同学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差,学不会,从而放弃学习英语。目前学生们学习英语的障碍主要是学习目标迷惘(27%)、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34%)和缺乏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24%)。小部分同学渴望获得学习英语和西方文化知识的方法,也渴望能和外国人主动交谈,但主要由于词汇量(40%)语法知识(27%)和思维方式(21%)等问题,学生羞于开口,也缺乏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时间。此外,对教师跨文化教学观的调查结果显示,93%的教师对跨文化交际持积极的态度,但是66%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特点、英语等级考试,教学进度和任务等客观条件,会不自觉地更加偏重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的教学,46%的教师由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欠缺,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传授方法也缺乏系统性,从而不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的高校相比,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比较差,学习基础也比较差,很多学生的英语能力并不高,在英语学习时存在着诸多困难,这是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学生们也忽略了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语言知识输入多,文化输入少,交际能力差。此外,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教学,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制定了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模型图。教师可以通过基于语言模因理论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来更新自己的教学目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跨文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外语教学中,应把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传统教学方式的落后性是限制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英语课堂还是第二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都必须牢记模因理论的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发展阶段,并贯穿于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角色表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交际和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基于模因理论的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经过一学年后,我们对曾经参与过问卷调查的100名学生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的目的是观察学生们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是否有提高。对西方文化知识比较缺乏的学生减少了15%,对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现象不关心,只关心语言学习和应试学习的同学减少了20%,关心跨文化能力、认为了解跨文化知识对学好英语是有用的同学增加了16%,认为学习英语对自己将来就业没有太大用处的同学降低了2%,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差,学不会,从而放弃学习英语的同学降低了1%。此外,教师们在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改变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后,目前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和缺乏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的学生分别减少了32%和14%。同时,越来越多的同学渴望获得学习英语和西方文化知识的方法,渴望能和外国人主动交谈,增加了自信,拥有了有效的学习途径。

3.运用基于语言模因论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实践模型,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文化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难题,该课题提出了基于语言模因论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实践模型。该模型遵循语言模因论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以培养学生知识、态度、技能为主线,以网络学习平台为依托,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学习为中心,对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行多维度教学。

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语言模因理论中的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同化阶段,是学习者对知识的认知、吸收、把知识输入大脑的过程;记忆阶段,是学习者把输入大脑的知识存储、记忆下来;表达阶段,是学习者把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进行产出的过程;传播阶段,是学习者在产出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传播的过程。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语言模因理论中的同化、记忆、表达、传播等四个阶段与课堂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实践模型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把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包括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录制成微课、制作成幻灯片、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知识,或者教师分配任务,让学生们录制视频,制作成案例,以备课堂教学使用。学生们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习这些知识,或者亲身参与课前活动的过程中,就会把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输入大脑,这样的话就形成了文化知识的同化过程。此外,教师还要经常鼓励学生们平时多阅读英文书籍、看英语电影、收听英文广播,因为学生们同样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让语言文化知识进入自己的大脑,形成同化过程。学生们在认知、吸收了这些语言文化知识后,并存储与记忆中,这就形成了记忆过程。但是由于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吸收能力不同,对知识的记忆量不同,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机制,督促学生们努力存储记忆知识。比如,课堂讲教学时,首先设计小游戏或者小测验,检测学生们课前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课前布置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在课上讲授知识时,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交际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课堂教学问答、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有机会把大脑中存储、记忆了的知识运用、表达出来。这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产出的过程,就是语言模因理论中的表达阶段。学生们在运用这些语言文化知识时,也就是在传播语言模因。教师要根据学生们对语言的产出、运用和表达,给予评价和反馈,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更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化知识,从而更准确地产出(即传播)语言文化知识。在学生们对语言文化知识的同化、记忆、表达、传播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随着网络、多媒体、软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英语第二课堂对于学生们的英语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第二课堂要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英语第二课堂也可以利用语言模因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移动网络英语学习平台,来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就更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充分利用移动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各种软件和通讯方式,比如蓝墨云班课、批改网、微信和QQ群,公共邮箱。这样,教师就可以随时在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随时交流学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为学生们布置阅读文章、书籍、看微课、视频、听广播等学习任务(即学生们的知识同化阶段);让学生们把在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中(即学生们的知识记忆阶段);为学生们布置作业任务,例如:分小组做情景英语对话、编排短话剧、写作文、翻译、做习题等,利用上述提到的软件、通讯方式上交给教师(即学生们的知识表达阶段);教师把学生们完成的作业任务进行批改、评价,然后与其他同学共享,让学生之间互评,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即学生们的知识传播阶段)。由于语言模因理论有复制的特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以及英语语法都可以与模因理论的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和强化训练。

总而言之,根据“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型”所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开发、挖掘多媒体和网络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发挥启发引导的主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方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方面的灌输。教师可以寻找相关的案例,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宣传,让学生通过研究案例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提供一些真实的情境,渗透文化意识,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来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环境、参与语言实践,充分沉浸到体验式英语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外语教学要与模因理论保持一致,根据模因理论的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造一座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桥梁。

四、结语

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要加强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了解,加强对本专业发展形势的了解,真正了解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性,从而帮助教师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并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此外,想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養,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是很重要的。

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扩大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让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不仅限于形式或者课堂考核,而是真正满足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英语语言的教学工作中,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真正符合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但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语言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素养差,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后等原因,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所以在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把语言的模因理论与高职英语教学相结合,将该理论引入到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切实有效的方法。通过构建多维度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高职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目标,最终达到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 (4):547-550.

[2]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 (3):89-91.

[3]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4]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3):1,17-22

[5]邹春玲.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出能力培养与模因论的关系[J].Sion-US English Teaching,2006,3,(1):25-27.

[6]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108-114.

[7]Blackmore. S. 1999.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程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1]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2]常宗林,Comparative Studies in Language & Culture[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13]庄恩平.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1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5]王蔷.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
BOPPPS模式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证研究
中专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短期海外游学对高等院校在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CBI理念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