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经济发展共进

2019-12-18李靓

出版科学 2019年5期

李靓

[摘 要] 新中国建立以来,财经期刊的功能、内容、形式都在不断变化,本文梳理了我国财经期刊发展的历程,分析了财经期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并探讨了财经期刊发展的新动向,旨在全面疏理我国财经期刊的变迁,结合历史和现状,对财经期刊进行整体呈现。

[关键词] 财经期刊 期刊转型 经济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 05-0056-05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the function,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of financial journal have been constantly chang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journals,and discusses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financial journal,aims to fully display the changes of financial journal in China,which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y and the situation to present the financial journal totally.

[Key words] Financial journal Transformation of journal Economic service

经济类期刊在整个期刊生态群落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起步而出现。既能客观地记录社会发展变化,又能对社会变迁的种种因素做出一定程度的解释,并反作用于社会。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观察者、评论者和记录者。在所有的期刊类别中,财经期刊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联最为紧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1 从社会经济变迁看财经期刊的发展

虽然财经报纸的出现要早于财经期刊,但期刊承担的特殊职责与功能是报纸无法涵盖的。戈公振1927年出版的《中国报学史》首次从学理上讨论了报纸与期刊(杂志)的区别,其中他提到“报纸之论说(article),对于时事表示临时的反应,杂志之论文(eassy)则以研究对于时事之科学的解决”[1]。不难看出,期刊的价值不在于事实呈现或平铺直述,而在于阐述现象背后的深层内涵与指向。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我国最早的财经期刊《实业界》诞生于1905年[2],它是民族工商业发展浪潮的产物。但因为时局动荡等复杂因素,该刊物只出版了两期便停刊了。

1.1 财经期刊的发端

1.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曲折发展阶段

到1950年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召开之时,全国共有期刊247种,其中财经类仅9种[3]。1955年,新中国第一家经济理论刊物《经济研究》创刊[4]。自此,对经济发展的探讨有了平台依托。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现在学界严格意义上认为的财经期刊,但这一时期相关期刊的出现却为日后财经期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也因此将这一阶段看作财经期刊发展的预热阶段。以“经济”为关键词的刊物成为新中国期刊阵营中的有生力量。

这一时期的财经期刊主要服务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理论探讨和介绍国外先进经济理论(特别是苏联),创刊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协会和相关研究部门。计划经济下的财经期刊完全靠政府供给运作,这也使得其属性以政治功能为主导,服务于政治宣传和阶级斗争的需要,经济服务的功能没有得到体现。

1.1.2 改革开放之后的摸索尝试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艰难前行,财经期刊不是期刊市场的主流。在经历了应对外来列强、救亡图存、新旧革命、抗日与内战、解放初期的曲折探索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中国发展的新通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财经期刊终于登上了期刊市场的舞台。

根据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期刊年鉴和中国出版年鉴的资料显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新创财经期刊是1978年创刊的《世界经济》,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加上之后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5]和《财贸经济》[6],以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的学术性期刊掀起了改革开放初期创办财经期刊的浪潮。这一时期新创的财经期刊,从内容上看以理论探讨和顶层设计为主,学术类财经期刊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财政部、教育部、商务部、发改委、银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业协会是这一时期财经期刊的主办与主管单位,刊物内容的指导性和政令性十分明显,但财经期刊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已经开始显现。如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關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大潮出现,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城市问题》《新建筑》《中国税务》《中国房地产》等一系列相关的财经刊物纷纷出现。

1.2 财经期刊的分流

虽然在总体内容上还以宏观经济和顶层设计框架的探讨为主,但从1985年开始,人的作用被关注,强调发挥典型模范的表率,充分发挥企业活力。第一本以企业家命名的国家级刊物《中国企业家》创刊[7],它是由《经济日报》和中国厂长(经理)工作研究会联合创办。但这一刊物在当时的环境下,并没有因为其面对对象的具象化而洛阳纸贵,反而在很长一段时间惨淡经营。这主要跟这一时期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心,刚开始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关。

伴随着从农村到城镇、从中央到地方的经济建设的层级推开,“财经”逐渐成为一个与全民相关的话题,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财经期刊逐渐发展出清晰的三条路线:一是以理论探讨和框架设计为主的学术类财经期刊,主要服务于专家、学者;二是以宏观时政和国家建设为主的党政类财经期刊,主要服务于各级官员,各类企事业单位;三是以民生和经济实践为主的大众类财经期刊,主要服务于一般民众(如表1所示)。

1.3 财经期刊的市场确立

从1990年代开始,我国财经期刊大规模出现,成为期刊市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同志第二次南巡,结束了理论界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指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改革的方向,社会经济开始向纵深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显著特点就是改革由微观向宏观转移,因此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对外经济体制步入改革的正轨。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相继挂牌营业,以证券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期刊陆续出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简称“联办”)创办的《证券市场周刊》。目前联办下已经形成了包括《财经》《证券市场红周刊》《信息方略》《成功营销》在内的财经刊群。《财经》在1998年国家进入“低通胀高增值”发展新阶段之时创刊,自诞生之日起,便把自己的使命与中国经济制度变革和现代市场经济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以大量的深度报道和前瞻评论,不断扩大中国经济改革、世界经济变化的报道空间与深度[8]。也是因为《财经》的出现,真正市场化的“大财经”“泛财经”概念期刊开始形成,期刊市场的第三次浪潮也随之产生。在市场化财经期刊如火如荼创办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财经期刊的出版形式。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之后,网络化、数字化在期刊行业逐渐推广开来。1999年初,《财经》建立了网络版期刊并提供注册服务,同年8月,《经理人》建立“经理人网”,财经期刊数字化由此开始。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国内经济增长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对消费的关注、对财富积累的需求日益高涨。这一系列话题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个人关注的焦点。至今活跃在市场上的很多财经期刊,如《新财富》《今日财富》《理财周刊》《经理人》《环球财经》《IT时代周刊》《商周刊》《品牌》《新经济导刊》都是这一年创办的,这一年也被业界称为“财经期刊年”。

2 财经期刊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探索

孙燕君等学者在《期刊中国》一书中将财经期刊的规模化出现看作期刊市场的第三次浪潮[9],并将财经期刊分为以《证券市场周刊》为代表的证券金融类、以《财经》为代表的泛财经类和以《中国企业家》为代表财经人物类,这三类财经期刊组成的发展浪潮更多是从微观层面,从个人和企业层面撬动单个市场主体的财经意识,是一次自下而上的传播过程。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后,财经期刊发展所思考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引进来”和“本土化”。

2.1 全球化视野助推财经期刊市场运作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世界经济体,一方面被保护的市场逐步打开,新的经济成分进入到國内市场,新的问题也伴随产生;另一方面,先进经营方式和生产理念进入国内,新的机会等待发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两类刊物成为市场的新生力量:一是国际顶级的财经期刊的中文版,以财经期刊三巨头为代表,分别是《财富》(Fortune)、《福布斯》(Forbes)和《商业周刊》(Businessweek);二是其他合作方式创办的财经期刊,如《IT经理世界》。中国的期刊版权合作始于1980年代[10],财经期刊最早的版权合作也在这一时期出现。1986年,麦格劳-希尔公司与当时外经贸部下属的中国商务出版社签订协议,合作出版《商业周刊》中文版,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份美国财经类期刊[11]。《世界经理人》(Chief Executive China)、《财富(中文版)》、《IT经理世界》《福布斯(中文版)》、《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hina)分别于1992年、1996年、1998年、2002年相继进入中国市场。

与国内本土财经期刊不同,带有“外资”光环的财经期刊在内容编辑和运作方式上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成熟的办刊经验和国际化的视角是其鲜明的优势。但也是因为这些优势,对于一个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开始在国际市场发声的国家来说,外刊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开始显现:内容的构成比例问题、国内出版监管问题、利益分配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这些外资财经刊物的发展。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有些期刊逐渐找到在中国本土的“活法”,有些却不得不选择离场, 2015年12月31日《福布斯(中文版)》团队解散,这也让财经期刊的办刊者意识到,所谓的全球化需要首先考虑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关系。

2.2 本土化嵌入强化财经期刊内容生产

面对外资的进入,本土财经期刊经历了从“小财经”走向“大财经”的过程,中国政法大学陆小华教授将进入21世纪后的一批市场化财经媒体定义为“新财经媒体”,意指其报道领域从证券市场扩展到经济、金融、政治事件等,以投资者为核心的小财经延伸到包括政经新闻在内的大财经领域[12]。《21世纪商业评论》当时的主编刘晖在《发刊词》中写到:“中国如何在‘去全球化和‘被全球化这个过程中构建国家竞争力?中国企业在经过20年的锤炼后,如何才能在世界的价值链中成就世界级企业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当物质被当成现代性的重要证据时,怎样才能把基于自由的创造变成未来的必然部分?”[13]这几乎成为进入21世纪后国内所有财经期刊所思考的共同问题,即在全球化平台中的融合与独立。

经济学家千家驹说:“要想对中国的经济现象有正确的了解与把握,除做实地调查外,仍不得不求助于一些经济刊物与经济统计。”[14]正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全球化并不完全画等号,本土财经期刊的内容生产才有其独特的生存空间。21世纪初,我国财经期刊约850种,其中真正可以市场化经营的不到150种[15],在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双重压力下,主要靠财政拨款的财经期刊越来越少,脱离政府拨款的财经期刊将办刊重心逐步向读者倾斜,面向读者的内容生产成为必然:真实有力的深度报道、直击中国经济发展痼疾的专题文章、关切民生的人文精神成为本土财经期刊的内容生产的主旋律,在财经期刊的市场上无论是老牌的《财经》,还是后来的《21世纪商业评论》《第一财经周刊》都显示本土期刊的生命力。

3 技术加持与用户赋能下的财经期刊

我国财经期刊的发展在经历理论探讨、市场运作和国际化竞争之后,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大势,当下正在发生的“数字化转型”则是涉及产品形态、期刊业态、企业生存运作方式的颠覆式重构,也由此催生了新的制度需求和资金需求[16]。面对新环境、新业态,财经期刊如何突破自身发展的局限,保持主流媒体的话语引导,实现双效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的财经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尝试性探索来看,技术、用户和商业模式成为寻求创新的三驾马车。

3.1 知识付费创造经济增长点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财经期刊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小众向大众再向分众的发展演变,传统靠发行量取胜、靠流量存活的期刊不得不在“覆盖率最大化”失灵的情况下考虑新的生存方式。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知识付费主要针对互联网或移动产品,在产品类型上主要以电子期刊、网络课程、报告、音频、视频为主,如《财经》的App客户端上的电子期刊按照包年和包月两种方式订阅。App客户端的电子期刊不同于一些早期以PDF和类纸刊体验阅读的整本刊物,而是适应信息流的“专栏化”出版方式,被打散的单篇文章以固有栏目的形式呈现;网络课程则按照包年、包月和包周的方式订阅,基本按照每日更新的速度上线,以音频和图文为主。以用户付费模式来弥补用户规模红利的损失,高价值密度的用户成为财经期刊开发的重点。

当然,知识付费是否是一种可持续或良性的模式,目前并不清晰。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表示,阅读消费新场景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从业人员一定程度上产生知识焦虑[17]。与“贩卖焦虑”捆绑在一起的知识付费如何被有效利用,成为财经期刊发展的真动能,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3.2 盘活群体价值,共享内容服务

在大多数媒体都推崇和追求个性化发展时,应该意识到这里的个性化,或定制化,精准化应该既面向个人,也面向特定群体。在追求个性化的过程中,极致的个性化是否可以实现还尚待定论,群体的“泛个性化”成为财经期刊的另一个试验场。2013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召开《清华金融评论》众筹项目发布会,首次以众筹的方式发行期刊,是互联网金融的一次尝试,众筹项目发布三天即到达众筹目标。根据众筹金额的差别提供包括印刷版期刊、电子版期刊和金融学院推出的一系列活动的单个产品或产品组合。随后,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的《金融法苑》也尝试了众筹出版,其产品包括纸刊、电子刊和数据库产品。这些众筹项目试水都十分成功,也给财经期刊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这些众筹项目中可以看出,群体价值一旦被开发,无论其产品形式是纸刊、电子刊还是其他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存空間,围绕内容对特定群体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可以为财经期刊提供更为高效的运作方式。当然,众筹出版并不具备普适性,并非所有的财经期刊都能适应这样的方式,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品牌、内容质量和产品组合营销方式,这三者的科学融合,对于盘活群体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场景+算法”黏合产品供需

当下的传媒生态,每一个媒体经营者都需要考虑到技术加持的作用,忽视技术的存在是非理性的。云计算、大数据、场景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构筑了财经期刊发展的新舞台。期刊是一种方法或过程,而不是一种格式(刊物)[18],公众号、短视频、微博、App、社交网站、电子商务都可以成为期刊的最终产品形态。财经期刊现在面临的场景是移动的、情境的,当我们质疑碎片化传播不适应期刊长文和专题深度报道时,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意外发现长篇阅读在移动端的效果十分理想[19],这也意味着一些“不应该”的设想在一定的场景下变成了“应该”,通过对数据的抓取来获取用户可能处于怎样的场景,通过场景分析推测用户需求,推送相应服务,反推亦可尝试——根据用户需求,通过K-最近邻算法来判断场景。从场景到需求,从需求到场景,其精准度取决于技术发展。

在生产端,财经期刊已经引入机器人写稿,包括《财经》与张小明(xiaomingbot)达成合作,《第一财经》的“DT稿王”;在分发端,财经期刊开展的移动推送基本上都引入了推荐算法,根据用户浏览行为来预测,未来算法还将进一步优化,既精准推送,又避免“信息茧房”的出现。

3.4 内部孵化,延伸期刊精神内核

传统财经期刊的经营经验和行业感知从期刊领域向全媒体行业辐射,期刊生产的精神也伴随着一系列新财经产品的诞生:曾任职于《IT经理世界》《商业价值》的张鹏于2010年创办创业社区“极客公园”、《中国企业家》前执行总编李岷于2012年创办商业咨询网站“虎嗅网”、曾任职于《财经》的赵何娟于2012年创了TMT平台“钛媒体”、曾任《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的伊险峰于2014年创办商业新闻媒体“好奇心日报”……纸媒不可避免地式微,但财经期刊的精神内核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新的传媒生态中逐渐强化并有所延展与突破,一批从财经期刊走出来的财经人在新的生态网络中找到创新节点,丰富了财经期刊的发展内涵。

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一文中提到媒介是人的延伸。新媒介生态中,财经新媒体是财经期刊的延伸,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补充丰富;所有资源也并非从纸刊向新媒体单向的流动,而是循环往复,并不断探索新的流向,这其中唯一不变的是对财经期刊专业化、高密度和对经济发展的解读。

正如美国《商业媒介》(American Business Media)首席执行官戈登·休斯(Gordon Hughes )提到“财经媒体是最早感受经济下滑,又是最后一个复苏的行业。”[20]财经期刊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梳理经济发展的历史,反映经济发展的现状,预测经济发展的未来,对经济的探讨从顶层设计到个人生计,从理论探讨到应用反馈。未来的财经期刊发展维度将更加广阔,关于深度、关于民生、关于决策,无论其功能用何种载体承载,财经期刊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将持续向前。

注 释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7

[2][3] 宋应离.中国期刊发展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23,224

[4]李频.共和国期刊60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38

[5]1981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并出版的综合性经济刊物。

[6]1981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创办。

[7] 以“企业家”命名的第一本刊物是广东省人民政府经贸委指导,广东省企业联合会和广东省企业家协会主办的《南方企业家》,属于省级期刊,非国家级。

[8]周玉波,王菲.运营策略创新的突破力量:基于《财经》的成长视角[J].出版科学,2014(2):78-81

[9]孙燕君,康建中,梅园槑,等.期刊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4

[10]一鸣,姜红.回望5年期刊版权路[N].中国图书商报,2011-09-09

[11]李宏葵.境外期刊版权合作模式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1(10):54-58

[12] 莫林虎.财经新闻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33

[13] 刘晖.世界和正在改变的“世界观”[J].21世纪商业评论,2004(1):2

[14]李勇军.20世纪30年代的财经杂志及其社会影响[J].河南科技,2009(7):34

[15]温荣斌.财经期刊:现状、问题及对策[J].编辑之友,2003(3):56-58

[16]王润珏,张晓.路径与特征: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期刊业发展回望[J].出版科学,2019(2):15-21

[17]陳静.知识付费被疑贩卖焦虑 平台却遍地开花[EB/OL].[2019-01-28]. http://finance.china.com.cn/industry/20190128/4883620.shtml

[18]Click,J;Baird,R. Magazine Editing And Production[M] New York:Mcgraw-Hill,1994:5

[19] Pérez,Francisco Seoane. Prospective journalism redux: The new life of political magazines in the digital 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 Cultural Politics,2016(9):357-375

[20]黄玲.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财经期刊经营模式的转型问题:逆势上扬的《经济学人》杂志带来的启示[J].现代出版,2010(9):56-59

(收稿日期: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