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析《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2019-12-18姜子钰

山西青年 2019年18期
关键词:老师课堂教学

姜子钰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本书概括

有关于中美文学的差异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研究的重点或是在单方面“神化”美式教学,或是在全部拒绝国外经验,夸张了我们自己的经验总结。通过姚军老师介绍阅读曹永军老师和傅丹灵老师的优秀作品《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为我开辟了中美写作教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想法,许多观点基于个人浅薄想法,可能有不足之处也欢迎指正。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传统、现状和趋势>,<教材、计划和评价>以及<新趋势、新探索和新思维>。个人认为来简要讲就是教学方式发展轨迹,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思维未来趋势,两位老师基于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分析了如此巨大差异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教师个人的知识体系这个内在原因,更是因为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外在的社会原因。

二、已知问题和个人想法

(一)素材的积累方式

第一部分<传统、现状和趋势>中以两国写作课的起源开头。中华文化拥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以“试策”考察考生对国家政治生活的认知,这是第一次“招天下之人”也是第一次公认以“写作”作为考察方式,且这样的写作考察延续上千年。中国的传统写作从伊始便带着些许功利色彩,曹老师在书中认为“这样的写作观念不免有因为负荷太重而导致的畸形”①。隋唐到明清写作考察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到现在也影响着我们的写作教学。一定程度上中国写作在长久历史长河中更为关注的“模板(template)”,我们的创作被拘禁在固定格式和一定内容间,套用照抄层出不穷。随着时代变化发展,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同近现代文学融合,对写作做出了超越“模板”的新要求。写作作为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呈现舞台,备受瞩目。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标准(2017版)都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再次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标准(2011版)的第二部分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板块第6和8条中提出学生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即一至九年级间“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随着要求的不断提升,一线教师能明显感受到当代写作课堂表现出的亟待解决的难题。第一个问题是素材的积累方式。走进中学生生活的一线教师都发现,绝大程度上孩子们过着日复一日缺乏“highlight”即“亮点”的生活。从早到晚,按部就班。每一个黎明清晨至午夜梦深,当代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大首先在生活积累方面就不是非常丰富,他们的许多生活体验绝大多数来自于艺术化的影视作品或是碎片化的新媒体平台新闻推送。在有选择地筛选之后到达他们面前的素材仅是这个世界的百分之一精彩。面对这样的现状在学校方面首先应该增设每天午餐和晚餐后观看新闻的时间,积累素材。其次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阅读交流活动,模仿美国式读书会,所有人围坐一圈依次分享对某本书的看法,交换意见和阅读视角为自己的写作打基础。教师对于写作指导也应该不留恋于“陈年旧事”,每天都写一样的情景也写不出太多的新意,可以从时事政治或是社会新闻入手谈谈观点,分享意见,用短文来陈述,联系段落的写作手法。学生本人在积累素材上也应该积极主动,课余时间用于阅读积累,多多练习写作,保证每天都有输出和修改。书中美国式的阅读素材积累主要是围绕主题进行的思想交流,在教学方式上更注重“组织思想”(arrange material)。在76页凯特老师的课堂上,围绕“二战纳粹大屠杀”这个主题老师首先让学生阅读了一系列相关资料并观赏相关音乐作品、影视作品,用三维层面丰富了学生对主题的认识。但相对中国式的缓慢积累,美国素材积累和引导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深入研究,我认为在素材积累上没能开发个人的素材捕捉能力,而是局限在单个话题的信息资源整合中。本书由于成书较早,和现阶段的课程标准以及当代课堂有一定距离,仅仅在思想上对中式课堂做出批评却没能及时补充实际的改良方式。

(二)思维组织方式

中美写作的第二个问题是思维组织方式,这在书中第二部分<教材、计划和评价>中体现较多。第七讲展示了凯利老师在写作课上的三种示范方式。首先是在学生面前写(show),其次是修改初稿(modification),最后则是如何深入修改拓展文章内容(expand)。美国的思维组织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的长久教学之中,老师不会将自己在书写文章时的纠结苦恼体现在学生的面前,仿佛所有文章天生带着才气,那些推磨雕琢都不曾登上课堂,所以许多学生觉得文章的写作轻而易举,好文章又来源于“天赋异禀”。实则我认为全班共同讨论如何进行某一点的写作是非常开发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想法,一方面展示了开端并不困难,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好文章需要推敲琢磨。美国有一句这样的谚语“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译成中文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帮助学生踏出困难的第一步,让学生体会“A good beginning”并没有想象的难,只要“step by step”(一步一步)的体会“Doing is better than saying.”(行动比动嘴重要)才能“do well.”(得到好的结果)。当前我们的课堂也涉及一部分的思维组织,但更容易局限在“三段论”或“五段论”的框架中,学生的天性和创意不能被更大规模的呈现于文字间,也就缺少了创作的“passion”(热情)。我曾经阅读过一篇文章来自所谓的“满分中考作文”,里边通篇文章和我的中学时代所读无甚差别,大多是讲述父母、老师、同学,学生没有热情去描述新鲜的亮点。在学生的思维组织上我经常呼唤学生讲述今天的新鲜事“假设今天下了太阳雨,我想知道为什么就去翻阅资料。结果发现没有一个点重合,最后才发现原来是同桌调皮的用水枪在楼上滋水,真是好玩又好笑。”这样的亮点就可以加入大部分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以及神态描写等创造一个“短片”式画面感十足的有趣文章。这正是开发生活的“Highlight”。孩子在挖掘中加深思考维度,加强创作热情,就能让我们的写作课不再死气沉沉,写故事不再循规蹈矩。同时在中国式课堂这样的积累建议一般放在课后进行,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做不到8个课时完成一篇习作。本书全面介绍了国外优秀教师凯利的教学方式,对于一线教师的实际写作教学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能够有明确步骤的试验并根据实际课堂进行改良。这是十分精彩又具有强烈可看性的一章。

阅读完这一部分后我认为中国的教师在评价上不仅仅关注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关注结构框架的完整,美国的评价更在于学生有没有表达真实的个人观点(real personal viewpoint)。中式评价看起来很全面但是却忽略对学生个人思想以及个性发展的关注,美式评价又脱离了写作考查对于写作能力的要求,使得写作能力和个人思想发展不平衡。书中仅仅提及了中式教育的缺点却没能点明美式教学脱离考查目的的缺陷。

(三)文化差异

第三部分<新趋势、新探索和新思维>中提到影响中美写作的更多在于文化,影响中美写作课堂未来发展趋势的最大元素就是文化力量。美国的SAT和中国的高考都为了维持“不拿审题为难学生”使得文章宏大,但是美国更在宏大之中追求“imagination”(想象力)而非“phony”(虚构)。

我们的高考作文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虚构或夸大的加工。有一位学生曾经这样说过:“老师给高分的作文不是爸爸妈妈有病就是爷爷奶奶有疾,好像没病就没法儿得高分了。”他的话听起来可悲又遗憾,现阶段分数的评判标准和内容的真实性判定非常暧昧不清,老师难以在短暂的阅卷时间中全面审核,所以很多时候就变成“卖惨”作文得高分,使得本来家庭和睦的学生非要把自己写成第二个“哈姆雷特”。这样的“顽疾”影响力巨大到我们无法忽略,我个人认为我们的题目应该放大,可以在高远角度审视也可以来自生活小事,但绝对不应该是是非对错鲜明的“表态”。宣扬“绝对正确”不能为学生思想升华,反而使得学生被禁锢在套子里。很多时候他们能够根据评分摸索出什么是“不该说的”或是“老师想听的”,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近些年高考在题目上做出了很大的改良。例如2018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新时代新青年一一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既可以从自身成长微观讲述祖国发展与成长的关系,也可以宏观以2000年之后的“00后”考生角度讲述国家迅速变化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影响。这样拥有挖掘探索深度的作文题目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加强文章的真实性,不是“卖惨”而是表达真正思想。

美国式作文由于全国共有50个洲,每个洲对于写作的要求与标准差异巨大,所以写作内容创新色彩浓厚但基本功不扎实,注重写作课的老师还是少数。在题目的选择上美国避讳学生由于出身对题目产生理解困难,因此题目具有大众性。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美国考生为了拥有出彩的观点大多会基于话题展开辩论来进行观点表达论证。因为美国的学生从小注重“out of box ”(跳脱框架),所以参与辩论和观点表达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且由于生活背景和阶级角度不同使得诡辩多生,即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那么教师在判定上就具有很大的困难。

三、反思

在我个人阅读过的原文书籍中我认为表达比较优秀的反而是一部分亚裔作家,例如写出的亚裔作家伍绮诗(Celeste Ng),她在书中以倒叙开篇,再用回忆讲述两位母亲对“女儿”的不同定义,《纽约时报》书评称赞此书是:“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作者用两个家庭两条线索穿插描述,一是爱好自由渴望母爱的“怪孩子”伊奇对邻居米娅的单方面崇拜,二则是米娅帮助“周美玲”回归亲身母亲身边的案件审判过程。相比于近些年北美流行的魔法系列小说里故事情节丰满,冲突剧烈但又在表述上缺乏文学美感和语言艺术,伍绮诗的小说无疑提升了北美英语小说表达水准。《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中没能提到美国在不重视写作的环境下大多数人表达存在词汇匮乏、文法低级的问题。由于当代美国文化上单个单词的内涵非常多样,因此经常会产生文本同句不同意的情景,使得表达丧失精确性。在不可替代性上中国语言文字教学远远高于美国,这就更易于学生精确表达思想和内涵,使得中国学生在表述能力上显得更胜一筹。

仅仅根据对本书的阅读和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这本书在现在的写作课堂的创作方式和修改补充十分值得学习,我们也更应关注写作课堂的素材收集思维组织方式,推动中国写作课堂向自由创新的方向发展。

[ 注 释 ]

①《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第四页.

猜你喜欢

老师课堂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