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2019-12-18辛姣珍

山西青年 2019年18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教育

辛姣珍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 柳州 545006)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党和国家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何为舆情?随着人们对这一概念的使用频率提高,舆情、舆论、民意相互联系又相互混淆,中南大学的王灵芝学者在分析了三者的概念及异同后,认为舆情的范围最宽,其次是舆论,而民意最窄;其次,民意是代表历史发展的正确和公正的,而舆论和舆情有对错之分;舆论需要表达,而舆情可以是内隐的。因此,认为“网络舆情是现实舆情在网络上的映射,是网民借助网络媒介形成的针对特定组织、事务或个人的具有群体性倾向的所有态度、意见、情绪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可见,网络舆情是一个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

高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群体聚集区,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为主。教师以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知识分子以主,他们一般思想成熟,对网络热点有冷静的分析、理智的判断,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能起到正确的引导;青年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独生子女居多,从小生活在网络环境中,网上社区、BBS、微博微信、贴吧论坛、QQ朋友圈等都不陌生,个人意识和网络参与意识较强,对网络上的信息热情高、接收快、传播快、反应快,但思想意识不够成熟,看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对事件的分析比较表面,个人网络情绪不稳定,个人身份极易被煽动、利用,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对个人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舆情事件主要指在高校发生或高校学生较为关心的网络舆情问题。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自由性。网络舆情的传播是不可控的,学生只要有连网的设备,随时随地都可以对网络突发热点进行关注、转发、评论等,并且转发的范围、评论的内容都是学生个人自由意志的反映;二是隐匿性。在网络环境中,人的真实身份、行为方式和社会属性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藏,甚至伪装、虚构;当前,青年学生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真假难辨,他们的言论内容也难以判断;三是交互性。网络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信息传播通道,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可以直播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还可以与更多的网民进行意见的交流和反馈,促使舆情事件升温。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舆情的出现对学生的影响也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校内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上,总体态势趋于稳定和良好,但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突发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环境比较熟悉,网络参与积极性高。自小生活在网络时代,交友聊天、购物、发表个人见解,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其自由、平等、虚拟的特点,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爆发的当口,大学生群体总是第一时间围观、参与,热情高涨。

(二)恋爱情感问题关注度高。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是年轻人的天性。谈恋爱本来是两个人比较私密的事情,现在“某高校男生在宿舍楼下摆999支蜡烛表白女生”、“豪车接送女大学生”,还有每年女生节横幅满天飞,其中不缺恶俗言论,在学生网络圈子里变成爆炸新闻,关注度、点击量爆增,有些学生还非常享受自己成为新闻的焦点,接受采访,夸夸其谈。

(三)个人维权意识增强。网络带来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大学生维权也在通过网络的力量实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文体设施、宿舍食堂环境等个人权益通过网络提出诉求,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评奖资助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同时,校园贷威胁恐吓大学生事件、学生求职遭遇欺骗合同、学生伤亡事件等负面消息更能引起网络舆情的高潮,大学生对自身的权益更加关注。

三、构建积极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盲目从众,不讲政治都是个人理想信念缺失在网络上的映射,高校应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让学生在进校的第一天就树立远大理想,清楚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引导青年同学将个人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人生规划路线图,让宝贵的大学时光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应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解读,不要只知皮毛,不懂精髓。开展国学教育,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节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第一,通过各种载体,将爱国主义教育列入规定动作。坚持升旗仪式,祭祀英烈,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感,不断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第二,丰富爱国主义内涵。爱国主义教育要入脑入心,不能单纯靠课堂理论灌输,要掌握不同年龄段心理需要,不同地域特色开展活动。

(二)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

1.建立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组。舆情事件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必须建立一支专门的应对舆情危机的队伍,由校领导总负责,宣传部门、学工队伍、后勤安保组成,这样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控制事态发展,发布官方信息,掌握舆论动向的主动权。

2.提高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教育也要跟上新时代的新形势,必须占据网络阵地,打造能够吸引广大青年的品牌,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亲近,比如徐川老师的微党课、中华传统诗词赏析、网上团课等,鼓励创新形式,丰富评价标准,不以单纯的点击量评价对象,要注重思想和内涵建设,提高网民的素养,净化网络环境。

3.提高大学生政治意识。网络的崛起,互联网开启了中国政治文明的新篇章。很多舆情事件背后反映的就是政治问题,而当前90后、00后大学生的网络参政议政方式不够文明,有些甚至妄议政治。因此,大学生既要通过网络保障自身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又要知网用网、善政善治,避免触犯网络法律法规。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增强爱的本领

1.加强恋爱观教育。大学不能只教科学文化知识,恋爱也是人生的必修课。面对开放的网络世界,黄色网站无处不在,如果在大学里没有得到正确的恋爱引导,学生就会向网络需求解答,围观无聊庸俗的情感事件。因此,高校应该开设一定的恋爱课程、讲座、团体辅导、心理网站、线下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不仅仅是花前月下,更是一份责任;对于不正确的恋爱观及时做出是非判断,对于有恋爱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让大学生坦然面对恋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具备爱的能力。

2.注重德育美育。网络有句俗语,叫“我劝你善良”,这背后讲的就是人要怀有一颗“爱”人之心。高校要加强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加大品德分比重,开设美育课,为社会培养出合格公民,让网络世界也充满爱。

(四)健全网络法律制度,加大网络技术监控力度

1.完善舆情治理网络立法。美国是世界上拥有网络舆情治理法律最多的国家,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律。当前,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络法律法规,但还有很多不足。高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立法,明确舆情治理的原则、内容、程序、法律责任、救济措施、负责部门等。高校开展校园网络安全月,加强网络普法宣传,用法律的力量打击网络造谣、网络犯罪、网络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让舆情事件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齐抓共管的事情。

2.加大网络技术监控力度。目前,网络平台的有害信息大多是通过设置防火墙、安装过滤软件、实施内容监控等手段来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高校网络技术人员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加强实名认证和数据加密技术,掌握先进的安全防御技术,加大网络监控力度,提升高校舆情事件的应对能力。

(五)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艺术,多用柔性处理方式

突发事件来临时,矛盾焦点往往在高校和学生之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强硬方式和强制方式虽然能最快平息危机,但治标不治本,还存在复燃的风险。高校要善用柔性方式解决网络舆情矛盾。首先,要稳定情绪。情绪的控制往往在一瞬间,措辞要慎重,要稳定事件主体的情绪,避免因情绪高涨或失控造成更大的危机。其次,要人文关怀。善于站在对方角度,用对话的方式,协商沟通,注意心理疏导,关心事件主体心理感受,尽量避免动用国家强制机关,使事件升级扩大。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数字舆情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