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剧沙河调传承发展的对策浅谈

2019-12-18王敏刘勋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沙河豫剧文化

◎王敏 刘勋

一、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借助语言和肢体进行。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活”,它以声音、形象或技艺等为表现手段,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凭借言传身教形成文化延续,这既是表演艺术的生机也是它的死穴。倘若无人传承,表演艺术将面临朝不保夕的脆弱境地。因此,在沙河调的人际传播中,传承人尤为关键,只有传承人将戏曲艺术代代流传下去,沙河调才能在复杂的历史洪流中守成创新,保持其生命力。

2018 年9 月12 日,沙河调名家张三旺因病离世,给近年来风雨飘摇的沙河调又带来一记重创。在技艺传承上,尽管张三旺是沙河调名角、技艺超绝,但仍然弟子寥寥,稀疏可数,老一代传承人终将离去,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对于沙河调来说是一个必然挑战,因此谈沙河调的传承与发展当务之急是在源头确保精湛技艺后继有人。

根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开展传承、传播活动:1.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2.提供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3.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4.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5.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6.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漯河市相关部门应根据这部法规对本市的沙河调传承人给予了必要的保护与支持,提髙非遗传承人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增加其作为传承人的荣誉感。

二、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借助舞台实施。沙河调作为豫剧的流派分支,传统的传播方式是以舞台为媒介,演员和观众直接交流,这种传播方式情绪传达准确,感染力强,伴随着豫剧从最初的高台广场发展到剧院茶社,伴随着豫剧从乡野小戏跻身全国五大剧种。直到今天高台广场依然是漯河农村人口直接接触戏曲的主要途径。但不可否认,尽管目前农村仍有豫剧演出,其影响力早已江河日下难掩颓势,不再扮演日常娱乐的调解者或祭祀酬神的主导者。1990年代戏还没开,人们就早早拿着马扎占位,台前幕后熙熙攘攘的景象再难寻觅。如今戏台前只有稀疏老人,不要说青年,中年都很少见。高台广场戏在农村市场的急剧萎缩,直接影响豫剧的生存,更不用说沙河调了。

既然艺术与市场联姻的过程中,豫剧沙河调落了下乘,政府就应该发挥其文化建设导向功能进行调控。广场舞近年红红火火,而歌者易演、听者易解的沙河调也应该成为漯河群众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融入群众文化发展的大势中。对沙河调来说,市场的扩大就是观众基数的扩大,培养优秀观众和培养优秀演员同等重要。解决豫剧观众断层所造成的问题,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让戏曲走进校园。豫剧集声乐、舞蹈、文学、美术、德育创作于一身,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启蒙莘莘学子的艺术感想,陶冶他们的艺术情操。以声乐、舞蹈、文学和德育为例:

(一)豫剧的演唱技法以真假混合声为主,这种演唱技法能协调统一的控制声带肌肉运动,具有扩展音域的优点,避免了只用真声出现嘶哑、破音等情况,或只用假声演唱听起来发空、发虚的不足。沙河调表演过程中,高音以假声为主,高亢挺拔,低音以真声为主,浑厚有力。演唱过程中发声的挤、卡、气息浅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学习沙河调真假声混合的技法得以解决。运用这种演唱技法的演员,嗓子都比较耐久,甚至年过花甲还能保持较好的艺术表现力,足以说明沙河调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技法值得声乐学习者去借鉴。

(二)豫剧有重唱、擅唱、多唱的特点,有的唱段篇幅宏大,唱词多达百十句,若要使听者不会产生拖沓厌倦之感,就得要求唱词环环相扣、朗朗上口。沙河调作为豫剧的分支流派,其唱词语言通俗、格调乡土:语言通俗主要指唱词的口语化和生活化,虽无格律诗词的考究、雅致,但博采生活中的口语精粹,唱乡音,歌乡事,颂乡风,抒乡情,不矫揉造作,不引用冷僻典故和隐晦寓意,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格调乡土主要指唱词多用土香土色方言、俗语、伴以民谚、歇后语点睛,恬淡素朴、形象生动。这种乡音土调所散发出的风味俗情,与漯河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相呼应,充满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认识到沙河调唱词的语言之美,能唤起人们对地域、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定程度上对漯河固有的语言风俗、文化传统、审美情趣会产生积极影响,是行之有效的增强区域文化凝聚力、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活动。

(三)豫剧常通过喜剧形式造就大团圆结局,也充分利用人物悲惨遭遇引起观众同情,激烈的戏曲矛盾造就了豫剧带有明显道德伦理导向的艺术特点。从人物塑造着力大小、演出频率高低,可以看出豫剧对关公、岳飞、杨家将、柳迎春、姜桂枝、苍娃等具有忠厚品质的人物更为偏爱。豫剧推祟忠厚人物时,注重从人物内心着眼,揭示他们为他人、为全局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这种舍己为人的高尚行为,在豫剧里常常被刻画为极为自觉的选择,甚至有时会夸张为对个人利害的浑然不觉、毫不在意的状态。“忠、信、孝、梯、礼、义、廉、耻”,既是中原传统伦理道德,也豫剧塑造人物的道德评价标杆,因此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

当下教育的内涵被稀释到只剩下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又被应试教育压缩到只剩下考试和分数。与其把德育交给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综艺娱乐、电视电影,何不交给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不论是文化还是道德,民间都有最生动的案例,民间文化、民间道德应该属于完整教育的本来构成。比如在中小学开设相应的豫剧鉴赏课,选取忠勇英武、侠义肝胆的英雄剧,抗争命运、渴求正义的公案剧给学生欣赏,使学生通过豫剧了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塑造有益价值观,通过了解奸诈鼠辈的小人行径,明辨是非,关照自身行为。

三、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借助多元手段来实现。大众传媒的出现使豫剧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奠定了豫剧跻身全国五大剧种的基础,但是大众媒介在为豫剧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其衍生的大众流行文化,也逐渐吞噬了豫剧等传统文艺生存的空间。在电子文明和立体传媒的包围、裹挟之下,豫剧无论是作为一种审美欣赏对象还是文化消费对象,优势都在逐步沦丧。豫剧要想传播下去,不仅需要年轻的戏剧演员补充戏剧队伍,也需要年轻的观众。

年轻观众熟悉的动漫文化与豫剧存在趋同的娱乐性、故事性、写意性、程式化表现,因此动漫作为豫剧传播的新媒介,在视觉文化的传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将豫剧动漫片段投放在公交车上,可以为豫剧提供影像化生存路径,大大增加被观看的机会。在豫剧原生功能不断消解的环境下,豫剧倚动漫之躯回归大众视野,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在新的排列组合中实现各自功能的延异。

结语

万物为媒的新媒体信息时代,社会公众已经习惯了在大众传媒的语境下对自身所处世界的认识依赖他人或大众媒介提供的有关情况。新媒体的覆盖,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年轻人,他们有好奇心,喜欢新生事物,并且接受能力也非常强,只要找准角度,相信会有水滴石穿的一天。

猜你喜欢

沙河豫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白沙河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白沙河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谁远谁近?
抢渡沙河
论豫剧电影的“影”、“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