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百年解释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2019-12-18

教学与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认识论

从列宁思想发展进程可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列宁摆脱第二国际理论框架的思想实践,是列宁由物质本体论转向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唯批》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它具有积极的论战作用、坚定的批判力量。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背景下,列宁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澄清了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思想混乱,还对国际思想斗争起积极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它是第一部专门阐述认识论的著作,开辟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范式。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或西方“列宁学”视域中,《唯批》是列宁前后思想发生断裂的质点,是西方学者制造两个“列宁”的理论依据。当代辩证唯物主义复兴,《唯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成为它不能跨越的理论质点。《唯批》的当代理论旨趣并非回到列宁时期的思想水平,而是学习他面对危机时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神和信心。列宁的哲学思想被不断解读与发展,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的一笔宝贵且需要继承的精神遗产。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唯批》的理解出现三个争论点:第一,列宁前后期哲学思想是异质性关系,还是同质性关系抑或继承与发展关系。第二,《唯批》究竟是对第二国际机械唯物主义的辩护和僵化式处理,还是面对哲学危机时思想开始觉醒与进行理论创建。第三,哲学的党性原则是否已经过时。党性原则问题究竟是策略性战术,毫无哲学价值;还是哲学史上基本问题的延续。针对这三个问题学者们给出不同的论证。

一、对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具体考查与界定

学者研究列宁哲学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对其前后哲学著作关系的界定与划分。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如何理解与定位列宁前后期思想给出的观点,大致概括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为列宁前后期思想完全一致,将列宁不同时期的思想发展同质化处理,表现为目的论直线式阅读;第二种认为列宁前后期哲学思想是异质性存在,应该断裂式阅读;第三种则认为其前后期思想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应本着历史阶段性的方法论进行分析与理解。

苏联学者罗森塔尔、凯德诺夫等认为列宁前后期哲学思想完全一致。他们肯定列宁《唯批》中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视为列宁思想的最高峰。“凯德诺夫将自己的先验目的论幻象幻化到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中。”[注]张一兵:《回到列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40页。“凯德诺夫这种先验的计划构想论中,列宁在不同时段中形成的复杂的差异性文本和真实哲学思想的进展被严重地遮蔽了。”[注]张一兵:《回到列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40页。

阿多拉茨基在《论列宁对哲学的研究》中认为,“《唯批》是列宁唯物主义时期,而《哲学笔记》是辩证法时期。”他认为列宁在《唯批》和《哲学笔记》的前半部分仍然是第二国际式的哲学唯物主义本体论者,而到了《哲学笔记》后半部分则成为黑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后来他在《列宁著作的哲学意义》中又把列宁论著无时间地混在一起,认定其思想的同质性和绝对真理性。敦尼克等虽将列宁哲学思想划分为两个阶段,但仍认为列宁思想是同质性存在。第一个阶段从1894年到1907年,是“开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列宁阶段时期”。[注]第二个阶段从1908至1917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时期”。[注][苏]敦尼克:《哲学史》,秦念方、何清新、齐力译,三联书店,1976年,第36、37页。

西方学者大多数认为列宁前后哲学思想是断裂性关系。《唯批》是列宁处于庸俗唯物主义阶段的著作,而后期列宁转向黑格尔的辩证法研究。其前后期思想没有关联。比如,诺曼·莱文将列宁的哲学思想分为三个阶段:“青年列宁时期,从1894年到1904年,写作《怎么办》时期。第二个时期,从1905年延续到1914年,这是写作《唯批》时期。第三时期,从1914年到列宁逝世,这是写《哲学笔记》时期,是列宁离开《唯批》僵化立场,转向使黑格尔与恩格斯之间实现妥协的时期。黑格尔化的列宁主义就诞生于这些年。”[注][美]诺曼·莱文:《辩证法内部对话》,张翼星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26页。悉尼·胡克也将列宁思想分为三个时期:以《怎么办》为代表作的“唯意志论”时期;以《唯批》为代表作的“机械唯物论”时期;以《哲学笔记》为代表作的“黑格尔唯心辩证法”时期。[注]Sidney Hook,Political Power and Individual Freedom,New York Free Press,1959,p.404.彼德洛维奇视《唯批》不代表列宁“最终的哲学观点的著作”,《哲学笔记》才是真正需要认真对待的论著,“列宁批判地考察了他以前曾持有的哲学观点。”[注][苏]彼德洛维奇:《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斯大林主义》,载《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哲学译丛》编辑部编译,三联书店,1979年,第232页。伽罗蒂也把列宁的哲学思想划分为三个时期: 从1894年到1905年为“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的追随者、模仿者”;从1905年到1914年停留在“过时的经验主义”立场上;最后,从1914年到1924年,才转向探讨辩证法问题。[注]王东、张翼星:《历史地把握列宁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论列宁两部主要哲学著作的关系》,《学术月刊》1985年第8期。

尼克·哈丁虽认为,列宁的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但他所认为内在一致性是被技术性地处理为固定时间段上的连续性。“这种内在一致性是它被固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代价获得的。”[注][英]尼克·哈丁:《列宁主义》,张传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页。在西方学者那里D.H.鲁本是个例外,他指出列宁前后期思想是继承发展关系。《唯批》中列宁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直到后期列宁也没抛弃这一思想。列宁后期没有对反映论进行否定,而是进一步用辩证法理论发展前期思想。

黄楠森教授指出,过去我们受苏联影响,全盘肯定《唯批》,但今天我们要用历史主义的态度来研究其思想。张翼星教授把列宁哲学思想分为三个时期:“①1894—1903年,着重研究和阐述了历史唯物论,这是列宁哲学思想的酝酿和准备时期;②1904—1913年,彻底批判唯心主义思潮的同时,捍卫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并初步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是列宁主义哲学的奠基时期;③1914—1924年,通过系统研究辩证法史,把辩证法、认识论系统化的工作大大推进了一步,并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贡献,是列宁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和成熟时期。”[注]王继荣:《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访北大哲学系张翼星》,《理论导刊》1989年第3期。王东教授指出列宁前后期思想不存在异质性。他从历史文献出发,采用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论证《唯批》是列宁思想发展的阶段性著作,它是列宁后期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列宁始终没有放弃早期《唯批》的立场。“列宁完全没有否认普列汉诺夫等人对马赫主义粗浅的驳斥,所以就无从说明他改变了自身在早期《唯批》时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注]叶卫平:《评西方“列宁学”所谓的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有学者指出,“《唯批》和《哲学笔记》二者是姐妹篇,其关系可以用“统一”和“发展”四个字概括。”[注]余源培、奚从清:《试论〈唯批〉与〈哲学笔记〉的关系》,《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9期。张一兵教授的《回到列宁》一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他提出“列宁哲学思想的非同质性”观点。他将列宁思想发展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一直持续到1906年以前,第二阶段1906年至1913年,第三时期是从1914年开始。“列宁20多年的思想发展并不是一个绝对同质性的流变过程。”“列宁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包含一定的非连续性的分期断代过程。”[注]张一兵:《回到列宁》,第3页。同样,仰海峰教授也将列宁的哲学思想分为三阶段,但他认为列宁前后期思想是联系与发展的。“1894—1904年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主题的早期阶段;1905—1914年以《唯批》为标志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发展阶段;1914年以后以《哲学笔记》为核心的后期哲学思想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思想发展过程,后期是前两个阶段研究主题的综合与升华。”[注]仰海峰:《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0期。张传平教授指出,“我们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来拒绝那种把《唯批》和《哲学笔记》看作是完全内在的、同质的武断设定,但同时我们也要断然拒绝西方‘列宁学’所人为制造的理论对立,客观地分析列宁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进程。”[注]张传平:《西方“列宁学”视域中的列宁主义及其批判》,《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总之,对列宁的前后思想界定与划分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唯批》是连结列宁前后思想的关节点,是断裂论的一刀两断式解读,还是目的论的同质化处理抑或是历史阶段性分析其内在关联性,尚未达成共识。这种多元化的解读形式也说明列宁思想发展具有复杂性与曲折性,但这并非是误读列宁思想的原因。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唯批》的研究。

二、究竟是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继续还是认识论新阶段的开启

对《唯批》研究的第二个争论点是讨论文本中列宁是在旧式理论框架下探究问题,还是开启新阶段,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理解。

(一)国外学者对《唯批》这一问题的解读可分为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肯定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从唯物主义本体论角度解读《唯批》,褒扬列宁捍卫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意义。苏东学者是此解读模式的代表,他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而忽视或避谈辩证法思想是其解读的特征。认为《唯批》是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他们避谈辩证法并认为列宁的哲学思想是对第二国际的继承。文本中列宁谈到反映论思想,但却是从物质第一性角度进行的考查,思维如何从存在中来没有讲清楚。在面对各种形态的唯心主义挑战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必须要突显出来。在抵制现代主义、相对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的瓦解时强化唯物主义特征,这种倒退实际是列宁建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的开始。苏东学者强调唯物主义基础是正确的,但因此弱化或不谈文本中的辩证法思想,这实际就是一种片面性解读。

形成此解读方式的原因:一方面是受第二国际和苏联早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影响;另一方面是受斯大林的官方解读模式影响。第二国际不重视或忽视对辩证法思想的研究,黑格尔被当成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辩护者被遗忘。捍卫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前提成为重要任务。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以官方标准形式确定了对《唯批》的解读。下半身的唯物主义得到保护而上半身的辩证法却失去光彩。辩证法成为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总结和概括,主体性辩证法思想被遮蔽。此种理解《唯批》的方式促使其走向教条化。

第二种是批判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人本主义解读模式下的《唯批》。人本主义学者认为《唯批》中列宁是机械唯物论者,缺少主体性思想。文本中唯物主义思想是列宁从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向物质本体论层面的倒退。他们认为反映论是建立在庸俗唯物主义基础上,是机械反映形式,列宁仍停留在旧理论框架内。他们视域中列宁此时与后期的黑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完全不同。

柯尔施认为,《唯批》中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辩证法向唯物主义的基础转换是将马克思主义从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水平倒退至前康德自然唯物主义本体论层面上。他甚至认为列宁与第二国际一样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化了。列宁及其追随者“片面地把辩证法变成了客体、自然和历史,他们把认识仅仅描绘成主观意识对这种客观存在的被动的镜子式的反映。这样一来,他们既破坏了存在和意识的辩证的相互关系,而且作为一个必然的结果,又破坏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的相互关系。”[注][德]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82页。杜娜叶夫斯卡娅把《唯批》当成庸俗唯物主义理论并进行了激烈批判。“列宁1914年在哲学上脱离他1908年在《唯批》中阐发的庸俗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转向一种阐明思想自我运动的全新出发点。”[注][美]杜娜耶夫斯卡娅:《哲学与革命》,傅小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列斐伏尔没有像其他西方学者那样对《唯批》直接给予否定,而是给予了肯定与褒扬。他认为列宁哲学不是完善的体系而是本着解决问题的哲学方法论。列斐伏尔认为恩格斯倾向于教科书式地把哲学问题简单化,把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假设当成已解决的问题使其公式化和系统化,而列宁面对现实问题时必须重新把它们提出来进行分析。马尔库塞认为《唯批》中的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论,重回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状态。这种“忽视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能动作用”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的,“列宁的反映论是只要反映不要创造的机械论,这种消极的反映论与马克思的认识论是相违背的。”[注][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的分析》,张翼星、万俊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85页。“列宁的《唯批》用一种原始的自然主义的实在论代替了辩证的真理概念,这种实在论在苏联马克思主义中成了经典。”[注][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的分析》,张翼星、万俊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85页。潘涅库克在《作为哲学家的列宁》中将《唯批》中的列宁视为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者。“列宁很清楚他的观点与19世纪中产阶级的唯物主义是一致的。在他看来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产阶级的共同基础。”[注]Anton Pannekoek, Lenin as Philosopher: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Leninism, 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 1975, p.140.潘涅库克眼中列宁的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的革命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在此已消逝。他还认为列宁此时对马赫主义存在误读,只是出于政治上的策略,粗暴地对经验批判主义进行批判。书中还罗列了一批列宁之前及同时期的其他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这是研究列宁哲学思想不能忽视的重要文本。希洛姆·阿维纳瑞认为,“列宁的《唯批》加剧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主义更为机械性的观点的一致性……列宁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观点都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批判的机械唯物主义是相同的。”[注][以色列]希洛姆·阿维纳瑞:《马克思的社会和政治思想》,张东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第75页。齐泽克指认列宁反映论是唯心主义性质,他用“臭名昭著的反映论”来论及列宁的哲学观。“列宁的‘反映论’的问题在于其潜在的唯心主义。”[注]Sebastia Budgen, Stathis Kouvelakis, and Slavoj Zizek, Lenin Reloaded: Toward a Politics of Truth, Th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8.

第三种是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解读,将哲学与政治相统一。他肯定唯物主义思想,反对黑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阿尔都塞认为,列宁早期的哲学唯物主义是必要而正确的哲学上的落后;哲学是“政治的继续,是对特定政治的一种沉思”。[注][法]路易·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杜章智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0年,第56页。阿尔都塞强调:从《唯批》序言开始列宁就把我们的目光从马克思的19世纪哲学拉回到18世纪的经验主义的理论空间。列宁是在客观经验主义领域内思考哲学认识论难题,指出哲学范畴与科学概念不同,从而引出物理学不是危机而是在发展的结论。列宁的用意是采取激进哲学立场反对实证主义。阿尔都塞认为,列宁是在经验主义问题式中反对经验主义立场中完成这一行为的。其实质是阿尔都塞批判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唯物主义视域中批判现代唯心主义。阿尔都塞只是把唯物主义思想作为哲学与政治统一起来的一个连接点,唯物主义是他理论分析的一个步骤。其主要目的是将哲学与政治进行联结,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实现了哲学与科学的联结。列宁在科学实践经验中看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极为重要的自发唯物主义倾向,再经过分析实现科学实践与政治的关联,最后实现哲学与政治的统一。

第四种是鲁本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式解读。英国学者D.H.鲁本认为,列宁前后期思想并无重大差别,《唯批》中列宁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直到后期列宁也没抛弃这一思想,将主题转向了认识论,强调唯物主义是确保其认识论的正确性。

首先,鲁本指出,“在列宁早期和后期的唯物主义和反映论的观点之间,并不存在重大的或重要的差异或不一致。”[注]David-Hillel Ruben,Marxism And Materialism: A Study in Marxist Theory of Knowledge, The Harvester Press, 1979, p.121.而经验批判主义者瓦连廷诺夫认为,《唯批》中列宁坚持的是一种经不起考验的粗糙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哲学笔记》中列宁放弃早期的反映论与唯物主义而采纳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鲁本显然不赞同他的观点。其次,鲁本指出列宁觉察到唯物主义同认识的反映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恩格斯曾经指出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在这种本体论对立的另一方面就是认识论问题。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只能是可知论而不会是不可知论。恩格斯虽提出过这个问题但他并未讲清楚。所以,鲁本认为《唯批》中列宁意识到这种在本质上独立于思维的事物的不可知性,它同唯物主义任何可以信赖的形式是相抵触的。列宁是第一个清楚地强调唯物主义与不可知论是无法协调的人,而不可知性与康德有着重要关系。列宁认识到用康德主义说明形形色色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敌人。

在《马克思主义与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知识理论研究》导言中,鲁本高度评价了列宁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全面唯心论情况下坚持哲学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意义。但是,鲁本也指出列宁的一个问题——把认识论的符号论同知觉的符号论混淆,即没有把哲学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英国的感觉论经验主义的反映论分开。在反映论上,没有区分“观念对现实的反映(符合)与知觉对现实的反映(映像)”,而将其都认为是主观唯心论。列宁这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混淆,同他的唯物主义观点不一致。列宁并不是批判经验批判主义的主观感觉论而忽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而是没有一种自觉的超越经验感觉论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列宁的哲学立场深受对手的限制而摆脱不了时代局限性。在鲁本看来,列宁的意义在于他恢复了现代主义、相对主义危机时代马克思主义已经迷失的哲学向度。列宁廓清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鲁本认为,列宁再次强调唯物主义是其认识论的前提与基础,其本质上更关注唯物主义基础而不是在辩证法理论基础上强调认识论思想。

(二)根据国内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将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初到60年代末,国内学界主要对《唯批》进行重新翻译和再出版工作,附加出版一些《唯批》的参考资料。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下的《唯批》解读模式在国内占据主要地位,视《唯批》中的思想为绝对的正确。学界一方面褒扬文本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继续批判马赫主义等。例如,陈元晖编著的《马赫主义批判》(论文集),详细解释马赫主义以及马赫主义与其他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关系。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学界对前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跳出旧式解释框架,转向辩证法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实践观、真理观等问题成为讨论的主流。书中一些思想遭到质疑,学者有了自己的理论创建。

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思想、政治、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唯批》中的辩证法思想、实践观、真理观等成为研究重点,实践和主体性的重要性得以突显。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进一步促使国内学界对哲学教科书僵化模式的批判,重新研究《唯批》的哲学价值。

有关《唯批》的学术讨论会增多,列宁的哲学思想研究成为热点。对《唯批》的评价仍是主要问题,其中多了些开放性讨论的空间。有观点指出过去我们注重研究《唯批》中的认识论唯物主义思想,而不够重视其中的辩证法思想。认真研究文本的辩证法思想,对把握和理解《唯批》在列宁辩证法思想史的地位和作用有积极意义。“对于批判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对《唯批》的贬低和攻击,无疑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注]任平:《论列宁〈唯批〉中的辩证法问题》,《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张翼星、王东教授指出要看到列宁《唯批》的思想必然性和局限性,也指出国外学者将列宁前后期的哲学思想对立起来贬低《唯批》褒扬《哲学笔记》的不科学做法。

除上面的这一问题,学界对《唯批》的争论焦点还表现在如何评价反映论思想,如何评价列宁对科学家的评价。列宁对科学家的唯心论立场的批判是正确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也是正确的,但其中的缺点是对反映论的能动性特点认识不足。此阶段理论研究视域转向对辩证法思想的研究。也有学者批判文本中列宁思想的倒退,指认列宁在唯物主义上的倒退,在认识论上机械性以及对科学家的态度造成的恶劣影响。《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提出:“马克思把能动性的原则从唯心主义那里夺过来而导入唯物主义体系……列宁的观点却是从这个立场后退了。”《认识论定义新探》认为,“在《唯批》一书中,列宁曾经做出了‘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的‘假定’。长期以来,一些人把这种观点当作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新贡献加以发挥,但实际上,它并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关于物理学危机问题的沉思》一文认为,“不应把彭加勒这位‘敏锐的深刻的思想家’说成是‘渺小的哲学家’……这种在科学中以哲学观点划线的作法在实践中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总之,此阶段学界对列宁的哲学思想多了理论争论,对唯物主义的强调转向对主体性的探讨。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对《唯批》的态度褒贬不一。重新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概念及辩证法思想等,还对列宁批判的对象进行考查与甄别,力图展现出客观真实的思想图谱。

在《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中,学者既肯定了《唯批》中坚持唯物主义的正确立场,也指出了列宁对马赫主义批判的不足之处。有学者指认《唯批》是“一部回答挑战和诘难的成功之作”。《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中详细讨论了马赫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在思想史上对马赫进行详细梳理并阐释马赫的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论,为国内研究马赫主义的学者提供重要资料。在《论哲人科学家哲学思想的多元张力特征》中褒奖了批判学派不拘泥一种认识论体系,认为如马赫、彭加勒、皮尔逊等在20世纪是站在时代哲学思想的巅峰,论述他们哲学思想对改造自然科学的积极作用。对批判对象的肯定是此前未出现的现象。《真理还是权威——苏联教科书哲学探源》中考察了《唯批》与苏联教科书的关系,这是国内第一次以博士论文形式考察《唯批》中的哲学思想与教科书的关系。纪念《唯批》创作100周年,“首界列宁学”论坛再次讨论了如何评价《唯批》及其在列宁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会的学者们认为今天对待《唯批》既不能全盘肯定,更不能刻意贬低,而要本着科学的态度,事实求是地分析《唯批》的理论贡献和不足之处。对《唯批》的评价成为研究《唯批》哲学思想的第一问题,而对文本的研究也与对文本的评价态度转变紧密相连。

三、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是否已经过时

哲学党性原则问题是研究列宁《唯批》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列宁指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不可调和的两方,批判马赫等人的折中主义思想,批判哲学上的无党派原则。列宁提出,哲学党性原则问题是为了揭示俄国革命阶段理论和路线混乱局面的本质。只要社会实践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就不会消逝。哲学党性原则问题正说明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可消逝性,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可跨越界限,也是识别不同唯心主义变种的利器。后来片面式解读将哲学党性原则视为党派斗争的划分标志。

西方学者认为哲学党性原则是政治原则,不具有科学性。有学者指出,《唯批》只是一部应时性的政治著作,“依据其哲学内容来评价列宁这本书,也许有失公允。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并在这方面是大为成功的”。[注][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10页。也有人认为,“《唯批》标志着在布尔什维主义下哲学政治化的开始。”[注][美]诺曼·莱文:《辩证法内部对话》,第327页。“列宁把策略引进了哲学”,“一种黑格尔以前,甚至康德以前的认识论,怎样能够被采纳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里去。”[注]在尼克·哈丁视域中列宁重新解释物质、意识及对批判经验批判主义不是为了讨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是“要揭示所有哲学都具有片面性和党性……它要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要么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者。”[注][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辩证法的历险》,杨大春、张尧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62、249页。哈丁对《唯批》抱着轻视的态度。他无视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将哲学实践化的历史贡献,而将哲学当成政治斗争的工具。阿尔都塞是用结构主义解读哲学党性原则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阵营。哲学史被认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史。阿尔都塞认为,列宁的意义就是指出哲学无历史可言,哲学没有任何对象,哲学永远存在,哲学不依赖科学而发展。这不同于哲学要终结、哲学要让位给实证科学观点。哲学实践的本质是对理论的干预,而这种干预是政治性的。他刻意提升列宁哲学的功能性意义,形成意识形态理论。詹姆逊在评价阿尔都塞时指出,他恢复了列宁《唯批》中的哲学党性原则的活力,对它进行了彻底的改造。虽然阿尔都塞与其他学者的论点不同,但他的结构主义模式下两个阵营对立论的哲学史窒息了哲学历史发展。他对列宁哲学的研究是一种回避历史具体问题的抽象的挪用。其实他没有真正理解列宁的思想。

齐泽克重视《唯批》中列宁的哲学党性原则,即所说的列宁的行动哲学思想,齐泽克认为这才是列宁的重要思想理论,列宁的政治行动主义与他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是矛盾的。鲁本同样指出,《唯批》中的哲学党性原则是列宁主体性向度。《唯批》中列宁的哲学思想有个变化趋势,即列宁从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到最后提出哲学党性原则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主体向度。鲁本认为哲学的党性正是列宁哲学的狭隘也是他的主体向度。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影响最深的就是苏联解读阶级斗争的划分标准,在阶级斗争时期它确实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种理解被批判及放弃,但不能因此否认哲学党性原则问题的现实意义。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哲学是政治在特定的领域、面对特定的现实、以特定的方式的延续。”[注][法]路易·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6页。世界和平发展是主流思想,但不排除意识形态上的斗争。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一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守的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思想自形成以来就遭到其他思想流派的批判与修正,但不管何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唯物主义基点不能丢弃,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并未过时。“所谓对马克思的批判,它所暴露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缺陷,而是马克思的批判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无知。”[注]《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1962年,第219页。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识别各种反对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唯心主义变种,坚定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

四、反思性评价

纵观百年来国内外对《唯批》思想的解读,苏东马克思主义观点虽有僵化的一面,但基本思想是正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为反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对文本进行非历史主义的解读,制造两个“列宁”形象,瓦解了列宁思想发展的本质与整体性生命力,进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进行歪曲。另外,在解读文本时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现成有用论”,认为经典文本中的理论结论可以直接用来解决一切现实难题和困境;另一个是“过时论”,认为列宁的哲学思想已经与现实实践相脱节,没有理论价值。实际上,《唯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对《唯批》的研究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进行。这种研究方法“目的不是寻找阴暗面,而是正本清源,还原扑朔迷离的历史镜像背后的历史真相。”[注]刘怀玉:《简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发展、多样性与边界性——兼论后现代思想史学的挑战与启示》,《北方论丛》2017年第2期。解读经典文本是要对其中的思想进行一番艰苦的研究和甄别,比如一些方法和理论仍具有时代价值与意义就应该继续坚持和发展,一些是受当时具体历史条件限制的思想,则需要突破或扬弃,还有一些受压制被掩盖的但却是正确的思想需要我们给予“正名”等。对《唯批》的解读也正应如此,比如,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性要肯定;而批判经验批判主义的依据和理论支援略显滞后,则要突破或扬弃;对于列宁面对哲学危机时的觉醒与理论自信要给以肯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范式的创新性需要得到正名等。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列宁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理论形态。列宁在面对20世纪哲学危机和现实问题时,开辟了新的认识论范式。他反对因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原理进行修正的行为,“坚决地反对这种瓦解,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基础而进行坚决顽强的斗争,又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了。”[注]《列宁短篇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0页。“马克思主义并不回避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常面临的危机。这种现实的危机与挑战反过来会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理论的根本创新与重大发展。”[注]现代世界瞬息万变,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以不同的形态出现,这势必引起人们对生活各方面进行重评,其中包括对列宁哲学思想的重估。无论何时列宁面对现代性、相对性等冲击下坚定唯物主义立场和理论自信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当现代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人们质疑共产主义事业实现的可能性,甚至将其归罪于经典文本及其思想,显然这是错误做法。经典文本的思想形成于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学习或研究的过程中既不能简单否定,也不可全盘接受。在面对世纪难题时列宁表现出来的坚定立场和理论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重读《唯批》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除了认真吸收借鉴以往的思想史,并没有其他更好的前提与方法。”[注]刘怀玉:《简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发展、多样性与边界性——兼论后现代思想史学的挑战与启示》,《北方论丛》2017年第2期。《唯批》曾被无数次的研究与探讨,但其思想并未固化。在前辈们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再出发再继续突显《唯批》鲜活的生命力。思想史研究不仅是积累与阶段的统一,而且是重复(坚持)与差异(创新)的统一。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认识论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现代新儒学在韩国的发展研究——以朴钟鸿的哲学思想为中心
“主旋律”:一种当代中国电影观念的认识论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