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研究

2019-12-18金铭1张梦汝2赵乃奇3

魅力中国 2019年27期
关键词:组员社工流动

金铭1 张梦汝2 赵乃奇3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 100872)

歧视知觉是一种主观体验,是相对客观歧视的,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如性别、种族或者户口身份等),自觉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这种不公正的对待可以是实际的行为动作,也可以是一些拒绝性的态度或者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歧视知觉是一种主观体验,这一种主观体验直接与群体成员资格相关。(刘霞,2011)1

随着对流动儿童发展权益的日益重视,国内关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问题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研究数量激增,不断出现新的进展和动态。目前国内关于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歧视知觉的影响因素;2.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变量;3.歧视知觉与幸福感的关系;4.对有关理论模型的修正;5.对流动儿童个体歧视知觉问题的干预研究。

总的来说,从对于流动儿童歧视应对的研究来看,笔者的关注点已经逐渐尝试由现象到机制,由较为概括的社会影响过渡到更为具体的内在心理影响机制,由困境导致不良影响的消极路径到相对而言更为积极的应对视角。

目前研究视角存在局限性、研究方法单一于横断研究,缺乏从歧视应对的视角出发,对流动儿童策略选择的解释及相应的理论指导、对策及建议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关注流动儿童短时间内的身心健康及城市融入水平,很少有研究讨论到流动儿童未来发展及最终的融入目标。

本研究按照前测(数据准备)→实验(干预对策)→后测(对策评估)的逻辑顺序展开研究,以苏州市流动儿童为调查对象,运用歧视知觉问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探究苏州市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现状及影响因素;以理情行为疗法为理论基础开展小组工作,帮助其改善这种心理状态;最后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对比前测数据,探索出一条适用于解决流动儿童歧视知觉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依据前测已有的歧视知觉问卷及个案访谈了解到的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现状、影响因素等编制新的问卷。问卷收集共300份,问卷内容涉及到流动儿童的个体因素(年级、性别、流动时长)、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关爱、家庭功能是否健全)、学校因素(不同的教学设施、教学方法、教学秩序及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数据分析整体了解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现状、影响因素。笔者选取苏州市4—6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访谈,了解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真实情况,分析出影响因素,作为问卷编制的依据。对300分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状况与儿童的流动时间、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同伴的关系、社会支持呈正相关。

通过前测所做的访谈及问卷总结出被试者特点,了解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产生的原因,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包括父母之间的沟通方式、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方式)、与同伴的关系、除家庭之外的社会支持(如邻里关系、学校老师的支持)。笔者与社工依照这些因素开展小组工作、以理情行为疗法为理论指导,对具有歧视知觉的12名流动儿童以小组形式开展了介入工作。小组目标是帮助流动儿童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帮助流动儿童正确认识自己。

小组工作的开展周期为每周两次、每次约40分钟、总计八次,总时长为1个月。干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教育,促进成员间互相认识,建立小组规范和认识歧视知觉。第一阶段开展的内容是破冰游戏,通过“姓名萝卜蹲”,让组员们熟悉彼此;“你画我猜”游戏欢乐现场小组氛围;社工向组员介绍小组,并一同建立规则,邀请组员互相监督。第二阶段是行为干预,主要是教导成员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认同感;社工让组员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并说出最喜欢自己家乡的五个理由。新一轮的自我介绍,并带有自己的三个优点,将优点写在纸上,由组员互相打乱顺序传递,并重新对应到每个组员。社工通过课件帮助组员学习理性情绪。第三阶段为结束阶段,回顾过去,祝福未来。社工邀请组员们轮流说出与父母、朋友之间幸福感动的故事以及过去来自家庭以外的支持。组员之间彼此说出互相鼓励的话语。给社工写下自己未来的梦想,社工进行回信。

总结

笔者对介入过程中的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回顾介入过程,评估内容包括:组员的表现评估,社工的表现和技巧评估等。通过这类评估,可以发现小组中组员的变化情况、社工的工作技巧,以及哪些因素导致了组员的积极变化、哪些因素导致了组员的负面变化等。

通过收集组员对小组内容、工作方法、社工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对实验对象进行感觉性评估、行为评估、学习性评估和效果评估,以监测小组工作是否完成了其预定目标。通过与前测相同的歧视知觉问卷,对流动儿童经过小组工作后的歧视知觉心理状态是否有改善进行评估,对以理情行为疗法为理论基础的小组工作介入儿童个体歧视知觉方案进行评估。在明确了解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出本小组工作介入方法并进行检验,为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歧视知觉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工作模式。

注释:

1.刘霞.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36(1):116-121

猜你喜欢

组员社工流动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当组长真不容易
流动的画
回忆流金岁月
小组落幕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