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12-18宋岩

魅力中国 2019年7期
关键词:公倍数情境同学

宋岩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工业街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5100)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更应该注重生活情境和数学教学两者的结合。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渗透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当中运用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实行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若只是单纯的教学可能很难理解,这样并不能很快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使成绩不能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把生活中的例子拿到课堂上来讲,这样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可以辅助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以便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

小学生的认识理解能力有限,并不能把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教师应该在课堂当中多创设一些学生在生活当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把生活与数学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生活实例融合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当今的社会,实践已经是一个人必须拥有和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在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一个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当中引入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敢说、敢做,在生活当中敢运用。

二、具体的实践操作

(一)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当中的学习

作为教师应当注意生活情境在教学当中的运用,并不是随便运用,而应该有层次、有计划地运用,由浅到深,这样能让学生逐渐地理解和更好地学习,以便于解决问题和获得答案。如,在给学生教“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报数游戏,让报到是2的倍数的同学先站起来,然后让报到是3的倍数的同学再站起来,然后让同学们分别观察。教师就可以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有没有发现有的同学站起来了2次,并报出站起来2次的同学的数字分别是6、12、18……由此让学生认识公倍数。师:“找出一个最小的数字,再找一个最大的数字。”生:“最小的数字为6,没有最大的数字。”师:“说得很对,2和3的最小公倍数为6,我们称它为2和3的最小公倍数,2和3的公倍数有很多,所以不存在最大的公倍数。”由此引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在课堂当中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在课堂当中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当中更好地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情境是贴合生活的,不是凭空捏造的。只有贴合生活的例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最大限度地得以理解,才能在以后的生活当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得以解决,达到生活和数学相结合的目的。比如,在教学生加减法运算时,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问:“星期六,淘淘的父母带着他和笑笑还有小明去公园玩,玩着他们觉得很渴,然后淘淘的父母就去超市给他们一人买了一瓶水。淘淘的父母一共带了200块钱,每瓶水5块钱。买水一共花了多钱,还剩下多少钱呢?”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在生活情境当中引入数学教学

大部分人认为,生活情境和数学教学的运用就是把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当中,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片面的、不健全的理解方式。在生活当中引入一些数学教学也能巩固学生在课堂当中学到的知识,做到温故知新。而在生活当中学到的知识比在课堂上学到的让人更加深刻。在学习中学到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这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初意愿和最终目的。在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的知识可以得以运用,这样更加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去春游,走到一条河流旁边,看见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5米,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同学们:“同学们,咱们去游泳有没有危险啊?”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危险,也可以让学生重新温故平均数的概念。当学生饿了的时候带领学生去买吃的,这时就可以问他们:“一个面包3块钱,教师付了100块钱,买了15个面包,现在应该给我找多少钱啊?”在生活情境当中穿插数学教学,这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也让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生活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当今社会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它不仅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掌握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当中的学习,在课堂当中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引入数学教学,这是现在小学数学教师在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中首先应当做的,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公倍数情境同学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公倍数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