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社会治理的新要求

2019-12-17武荣

北方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治理

武荣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社会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主体等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社会治理要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全面创新发展,应对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现状,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背景,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社会治理也不例外。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硕果累累、政治环境基本稳定的同时,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公共安全等社会不和谐的新闻不绝于耳,社会领域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治理面临重大挑战。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要转变的背景下,社会治理应当如何创新发展以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缓解和解决当下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治理难题,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社会治理也不例外。

(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社会治理内容更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过去的物资短缺已变成产能过剩。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显著提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17年的134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长到2017年的25974元;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人民的生存需求已经满足,开始对更高层次的安全、环境、公平、正义、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提出了新的更多要求。社会治理的内容自然也要随之增加。

(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社会治理标准更高

当前,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社会治理的标准要求也更高了。例如,过去许多农民迫于生计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最初只为谋得一份生存;如今,他们最初进城的目的早已经达到,现在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更稳定的收入、更安全的劳动条件、融入城市、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等。随着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对于一些原有的硬需求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治理自然要围绕人民的需求变化,提高标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社会治理方式更多元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当前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最主要因素,也是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实际和最需要破解的方面。不平衡主要是指一些领域、一些方面、一些行业发展得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是指在许多方面的发展程度不足,这是社会治理需要面对的最大实际。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治理的发展程度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所以社会治理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要使用不同的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治理方式满足各地不同的实际需要,提高治理效果。另外,在同一地区,社会治理方式也要随着社会治理对象和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社会治理主体更多

社会治理内容的扩大意味着社会治理边界的扩展,意味着社会治理需要关注和处理的问题更多。解决更多问题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但是,中国在40年前就已进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建立。这就意味着大量的资源存在于市场和社会之中,而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只是社会所有资源中的一部分、是有限的。只有有限资源的中国政府没有办法发现人民对社会治理各种各样的需要,更无力满足好人民全部的治理需要。而对社会治理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现实存在。这就更加需要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在社会治理领域引入市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种主体,利用这些主体的力量和资源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让所有愿意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和个人都能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利用更多双眼睛发现更多的问题、利用更多的力量使发现的问题尽可能得到妥善解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效果。

(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社会治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理念关乎方向。科学的治理理念可以指引社会治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先后经历了行使专政职能的“管制型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建设型政府”和提供公共物品(服务)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当前我们正处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转型过渡期,与“服务型政府”相适应的新的治理理念尚未完全确立,旧的治理理念仍然极大地影响着今天的社会治理方式和内容。这就使得我们当前在职能定位上已经转向“服务型政府”,但是具体的治理活动却有许多与此不甚相容、甚至相悖的情况,导致了当前社会治理的许多困境。例如,我们早已提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早已明确了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如主体、方式等不同),但是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依然延续过去的“管制型政府”大包大揽、不借助其他力量、单纯依靠政府和行政方式等习惯。由此导致了许多社会治理的困境,例如,为交通不便的农村社区修路本是一件有利于全体村民的好事,应当得到全体村民的支持和赞扬。但是由于事先不争取村民的合作、支持和力量,单纯依靠政府,修路经过地区一些被占用土地、树木等的村民反而提出超高的不合理补偿要求,阻挠公共事务发展,导致政府为民办事反而得不到民众的支持、甚至被民众伤害的事件。这些都是与我们在社会治理中职能定位和理念转型步伐不一致密切相关的。解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解放思想,用现代化的理念指导社会治理实践,使各社会治理主体的职能定位、治理方式与社会治理理念相适应,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以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解决中国的问题需要用中国的方法,建设和谐中国、平安中国需要用中国的道路和方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首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修订的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因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制度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首先要在社会治理领域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治理每一个角落,才能保证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尤其要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理的任务重点在基层、矛盾和问题的多发点也在基层,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社会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而党的基层组织承担着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基础,且目前已经在基层广泛覆盖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强有力的党的基层组织可以为解决问题、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坚强保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其中,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共享是根本,共建、共治、共享都离不开广大人民。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就是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群众参与。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社会资源逐渐从政府向全社会转移,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制度,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社会事务,提高社会治理效果,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就是要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在制度和政策上系统谋划,做出更有效的安排。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前提。

(三)坚持全面创新发展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需要坚持全面创新发展。我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是立足当前、瞄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历史目标做出的。根据这个目标:到二O三五年,我们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强国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那时,我国社会是和谐而有活力的,社会文明将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将实现。而实现这个发展目标,必须依靠改革创新,用新办法、新思路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社会治理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不同,旧的方式、理念无法有效应对新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在社会治理的理念、实践、方式、制度等各方面改革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使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坚持全面创新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就是要创新性运用法治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法治的治理理念和方式就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化解社会治理问题。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利益来源逐渐多元,利益分化明显,不同利益群体极易发生利益冲突,由此引发了许多矛盾纠纷。因此,许多维稳问题的实质是维权问题。维权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法治,依法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所以社会治理要运用法治的治理方式,做到依法办事、规范执法,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领域日益增长的需要。

坚持全面创新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就是要创新性运用智能化的治理方式。智能化的治理方式就是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最新发展成果,破解社会治理领域的困境,实现精准治理、智能治理。首先,智能化的治理手段可以提供更细致完备的数据,发现许多过去发现不了的细节和问题,关注到更多以往没有关注到的社会问题。第二,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允许社会治理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和地区在不同时间点的数据,使信息更加完备、社会规律更加明显准确,进而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深层次规律。更有利于通过人口和问题的细分进行政策定制,更好地辅助决策,增强社会治理的针对性,提高社会治理效果,满足人民需要。第三,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手段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直接参与问题讨论,可以更好实现众智和众创,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打造美好和谐社会。第四,机器学习等智能化手段还可以帮助社会治理实现数量化的效果评估,不断反思、完善和优化现有社会治理方式和效果,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

坚持全面创新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就是要创新性实现专业化治理。专业化的治理就是要在专业的理念指导下,由专业的人员应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开展社会治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中许多问题的分化逐渐清晰,需要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运用专业的理念、队伍和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消灭在基层,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全面创新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就是要坚持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40多年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我国社会利益高度分化并产生了许多利益冲突,这些冲突大多难以进行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导致矛盾处理困难。民主协商对话是目前解决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秩序的较好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EB/OL]. http://www.71.cn/2012/0423/613047.shtml.

[2][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李培林.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4]陸学艺.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J].探索,2010,(5).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责任编辑:代建明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社会治理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