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书法研究生论文选题的思考

2019-12-17徐发

大学书法 2019年2期
关键词:选题论文研究生

⊙ 徐发

近十几年,随着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增设书法专业。据相关学者统计,“截止到2014年,全国已有113所高等院校先后开办有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教育。其中招收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院校有60所,招收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院校有18所。且有120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在5个学科、50个研究方向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1]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成为书法教育中的重头戏。虽然挂靠学科不同及培养方向各异,但不管差异如何,论文的写作与训练都是研究生培养中必不可缺的。而论文的首要任务是选题,选择一个合适恰当的题目不仅决定了你的写作对象和论文价值,而且是论文写作成功的必要保证。因此,如何进行论文选题是每个研究生论文写作之前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关于书法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学界多有论述。先后有白谦慎的《学术论著的选题与写作》[2],杨锁强的《关于书法研究生论文选题的体会与思考》[3],朱海林的《近十三年书法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思考——以中国美院等七所高校为例》[4]、《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篆刻研究的选题分布思考——基于近十四年书法硕士论文的考察》[5]、徐发的《近四十年书法硕、博论文研究视角及其存在问题》[6],以上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生论文选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分析,是我们进行论文选题时应该参考和借鉴的。[7]关于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并不是笔者目前学术能力所能讨论的。只因笔者曾就近四十年书法硕博论文的研究视角作一整理,因此对研究生如何选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有一肤浅体会,故不揣浅陋,就整理所见二三优秀论文为例,略作论述,不当之处,还望相关学者指正。

一、研究生选题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研究生论文开题一般在一年级的下学期或者二年级的上学期。如果以前没有一定的积累或对一个问题有持续的关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确定一个合适的题目还是比较困难的。很多同学在选题时大都抱怨余生也晚,好题目都被选尽了,选题越来越难。这种想法在一个成熟学科(比如文学)是存在的。学科初始,前代学者迅速占领学术领地,做出一些开拓性的成果,而后起者只能在前辈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正性研究,很难再做一些开拓性的题目。如书法中的个案研究,几乎重要的书家个案都被做过,如果不在资料上有新的发现或方法、视角、写作模式上有新的改变,是不容易做好并且超越前人的。但话说回来,书法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还有大量的学术课题是值得整理和研究的,而且书画作品本身就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特点,只要视角发生转变,自然会找出合适的选题。[8]有的选题虽然已被多人研究,有着众多的成果,但不等于没有学术空白,只要我们对研究课题的原始资料做一番深入细密的功夫,自然可以看出以上成果的不足,找出研究的视角和方向。因此,研究生在论文选题之前要对以往的书学研究成果和选题视角有一大致了解,知道目前书学研究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空白和误区,论文选题有哪些视角和模式,选择什么样的题目能获得较大的价值从而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什么样的题目已经解决不值得再去重复研究。关于选题的视角,因笔者曾对近四十年的书法硕、博论文研究角度做一整理,兹略举数端,以窥一斑。

随着书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培养方向的不同,书法研究生的论文总体可分为书法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和书学新方法的研究。书法的内部研究涉及书法的形式风格、材料、工具等;书法的外部研究涉及书法的文献、制度、经济、文化、教育、文学、鉴藏等;书法的新方法研究涉及书法的社会史研究、接受研究、统计研究等;[9]以上三种主要模式及具体视角是研究生在选题时应该认真了解和思考的。另外,除了了解书学研究的既有成果和选题视角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10]是指论文的选题角度切入虽小,但能从一个小的选题透视出书法史上的一种重要现象,或者说能对书法领域的一些重要命题做出呼应,有一种大的理论关怀。关于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很多学者都主张从小题目入手。著名学者王力先生曾言:“应该写小题目,不要搞大题目,小题目反而能写出大文章,大题目倒容易写得很肤浅,没有价值。”[11]在这里,选题上并不是说大题目不可取,只是研究生阶段的知识结构、论文所涉及的材料、论文的时间限制不是研究生阶段所能驾驭的。因此即使有的论文题目选得很好,但在研究过程中才发现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命题,只能就其中的一部分进行论述,把一个重大选题做成了小文章,不免虎头蛇尾,达不到研究生学术训练的目的。而有的选题虽然选取了小题目,但所选过于狭小,作为一篇文章还可以,作为学位论文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因此,一个良好的选题应该小中见大,即小题目有大的理论关怀,能对书法史上一些重大的命题做出呼应。书法领域小中见大的论文以陈大利博士论文《华山碑与清代碑学》最具代表。作者“以《华山碑》为研究个案,围绕《华山碑》在清代书法史上的传播与接受,分析清代师法汉碑的书学观念及书法实践,梳理《华山碑》在清代碑学发展中的重要影响,进而更加清晰地了解清代碑学发展的轨迹”[12]。可谓滴水映日,入小出大。同样,书法的个案研究也应小中见大,做出气象,即从个案的特殊性透视出普遍性,对书法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呼应。传统的个案研究多流于个案的生平、交游、作品及风格分析、书学思想、历史评价、年表等套路,如何在个案中做出气象是个案研究者应该思考的。关于书法的个案研究以薛龙春先生所著《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为代表。该著并没有因循传统个案的研究模式,而是以问题为中心,每一章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通过对王宠的个案分析,对书法史上的重要问题如“人书俱老”“书为心画”“木板气与金石气”“伪作与书史形象的建构”一一做出呼应,使得个案研究的特殊性具有了普遍性意义,这是我们在做个案研究时应该参考的。因此,在论文选题中我们应努力做到小中见大,但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小题目都可以做大,都可以对书法史上的重要问题做出呼应。一个小题目能否做出大文章,是需要本人在专业上有着长期的学术积累和宏观的视野眼光的。

(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对象有独立的见解,不囿陈规,不因陈说,能有新意,自成一家。可以说一项研究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找到了或者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有无问题意识是衡量其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关于论文中的问题意识,在美术史研究中以李永强所著《〈宣和画谱〉中的缺位——米芾绘画艺术问题考》为代表。米芾作为绘画史上的大家、“米氏云山”的开创者,在宋代官修最权威的《宣和画谱》中却没有被收录,但明代以后相关画学著作却极力推崇。《宣和画谱》中为什么缺少米芾的记载?明代以后米芾的画史地位为什么又得到极力推崇?带着这种问题,作者找出《宣和画谱》中米芾缺位的缘由及米芾画家概念在明代以后的生成。可以说此著是从问题着手的一本优秀范文。在美术史学领域,西方美术史学者如[美]乔迅《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英]柯律格《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多就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论述,问题意识明确,为美术史研究做出了较好的范例。而检索早年的书法研究生论文,论文题目大多为《××研究》《××书学思想研究》《××朝书法研究》,从以上题目可以看出,只有范围没有问题。虽然这些论文“文成规矩、事具始末”,但读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味道”,这点“味道”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意识。而如何在论文中体现问题意识,我们不妨以书法研究中的接受视角来探讨。在接受研究中,我们可以研究某一书家或某一作品的接受。比如赵孟頫,我们可以写关于“元代赵孟頫的接受”“明代赵孟頫的接受”“清代赵孟頫的接受”,按朝代依次罗列。但从题目可以看出只有范围,没有问题,并不是好的论文题目,也看不出作者的匠心所在。也就是说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没有问题意识,即没有意识到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问题是次要的,哪些问题是需要着重探讨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不了解其中的差别等级,就提炼不出主要问题。而黄肖波硕士论文《从“祥云捧日”到“骨弱书俗”——赵孟頫评价问题在明代的丕变》就赵孟頫书法在明代的评价问题,抓住赵孟頫书法评价从褒到贬的演变进而去论述明代书法审美风向的转变,就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明代赵孟頫的书法接受”这一论文题目相比,高下立判。问题意识的提出,必然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长期关注与反复思考的结果。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论文具有了问题意识就意味着结构严谨、论述完美,这必然还包括其他因素。但目前大多数论文没有问题只是范围,这是我们在选题时应该认真思考的。所以说有无问题意识,已经不是作者找到研究对象的问题,而是包含着作者的思路、方法和策略以及对本学科学术史的了解。

(三)持续性

论文选题的持续性是指在此论文的基础上,以此论文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再继续做扩展和延伸的研究。也就是说研究生论文并不是做完就做完了,应有一定的延续性,作为自己学术的一个生长点。书法研究中这种学术持续性的表现不乏例举。常见的学术持续性一般为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个案年谱的编纂。如陆明君先生所著《陈介祺年谱》就是在个案《簠斋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而薛龙春先生所著《王宠年谱》也是在王宠个案研究基础上的延续。在书法制度研究中,张金梁老师率先以制度视角切入书法研究,其代表作为博士论文《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受其影响,其学生论文也多从制度研究视角出发,如陈佳博士论文《清代朝廷书法研究》、李慧斌博士论文《宋代制度层面的书法史研究》。虽然张金梁老师并没有继续对书法制度做溯源或流变的研究,但其学生借鉴老师的研究思路并做出成绩也可以视为一种学术的延续。而有的学者,硕士、博士论文本身就体现了学术上的持续和延伸,如蔡显良《唐代论书诗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宋代论书诗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课题《元明清论书诗整理与研究》;张典友《宋代翰林御书院及其书法研究》(首都师范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宋代书制论略》(首都师范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吴慧平《中国古代书法的地域空间研究》(首都师范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吴慧平《书法文化地理研究》(中山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13]同样,研究每一时代的书法教育,也可作“唐代书法教育研究”“宋代书法教育研究”“明代书法教育研究”,依朝代递次类推做溯源或流变的研究,其他书法角度如研究碑别字[14]、书法语辞[15]、书法鉴藏[16],亦可做溯源或流变的研究,此处不赘。这种学术上的延续,自然可以专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形成自己的治学特色,对推动书法研究多向发展是极为有益的。所以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不仅要考虑选题的恰当性,更应考虑选题的延续性,这不仅关系到自己以后的学术能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以后能不能形成自己的治学领域和学术特色。

研究生论文选题除了要注意以上几个原则外,还应考虑自己的“性之所近”,并与导师研究的范围方向相一致。有的学生喜欢考据,有的偏向思辩,不妨就“性之所近”选择合适的题目。而作为导师,必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积累经年,深研有得,知道此领域哪些问题还存在空白和误区,哪些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论文选题与导师的研究范围相一致,是利于导师指导和自己论文写作的。所以我们在论文选题时,要提出具有学术意义又与自身兴趣相近且有能力胜任并在导师指导范围内的题目。

另外,近几年书法领域出现了不少关于跨学科的论文,如戎龙超硕士论文《元代佛教书法研究》、刘元堂博士论文《宋代版刻书法研究》、吴慧平博士论文《书法文化地理研究》,此种跨学科的论文是我们应该提倡的,但也应慎重。如写书法与宗教的文章必然需要宗教学的知识,书法地理学必然需要具备地理学的训练。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学术训练和学术积累,或者没下大力气补课,是不应盲目选取的。很多跨学科的书法论文成了别的学科范式在书法领域的简单嫁接和机械套用,这是我们在选题时应该注意的。

二、他山之石:书学选题的借鉴

书法的学习离不开临摹,学术研究也同样如此。近些年来,文史哲领域的研究成果及范型方法被书法学科所借鉴,使得书法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因此,将书法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书学研究新方法的成果作一胪列,指出这些论文和文章的理论来源与借鉴对象,对研究生论文选题及快速切入学术研究是有启发和示范意义的。至于书法领域对这种范型和方法的借鉴是否适合于书法本身的具体情况,此处不做专论。此处仅将书学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与文章的理论来源与借鉴对象作一揭示,以便研究生在选题时有所参考和借鉴。

(一)清代幕府书法研究

幕府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研究成果众多。近代以来,关于幕府的研究多集中于清代,其中北大学者尚小明所著《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多为书学研究所借鉴。其书着重探讨了清代学人游幕的发展演变、清代重要学人幕府、清代学人游幕与学术活动。作者指出,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有着重要关系,正是学人游幕的兴盛才促进了清代学术的繁荣。幕府中的学术活动涉及经学、史学、地理学、金石学、文学、戏曲等门类,其中书画自然是幕府学术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幕府中,很多幕主即以金石书法闻名,如朱筠幕府、毕沅幕府、阮元幕府。关于幕府书法研究,很多学人在此基础上,将清代幕府中的书法金石活动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化,成果突出。如张俊岭所著《朱筠、毕沅、阮元三家幕府与乾嘉碑学》、薛帅杰《论清代以幕府为中心的金石著录及金石家交际圈——以毕沅、阮元、端方幕府为例》、陈雅飞《毕沅幕府书家群概论》、陈雅飞《乾隆年间的毕沅幕府及其书法活动》、孟庆星《张之洞湖广幕府书法活动研究》、李吾铭《吴大澂抚粤期间幕府金石活动考述》、苏叶《晚清学人幕府的书法教育与晚清书风——从张之洞幕府与吴大澂幕府的书学教育谈起》。

(二)“唐宋变革论”影响下的书法研究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先后发表《支那论》《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提出中国在唐宋之际发生转型,唐代是中古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唐宋变革论的实质是贵族政治的瓦解和平民社会的兴起。内藤湖南认为:政治上唐代是贵族门阀,宋代是君主独裁与平民社会;经济上唐代注重实物经济,宋代货币经济开始繁荣;学术上唐代倡导古说,注重义疏,宋代转变为自主阐释,理学兴起;文学艺术上,诗歌、散文、绘画、音乐在唐宋之际都发生转变,形式越来越自由,由贵族审美转向平民趣味。之后,其弟子宫崎市定对其理论做了进一步论证,美国学者包弼德在《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17]对其学说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内藤湖南关于唐宋变革论的观点也为书法研究所借鉴,如陈泰锁《北宋书法审美转向研究》、李慧斌《“斯文”重建与宋代书法史的历史转型》、李慧斌《唐宋书学的历史嬗变——以制度为视角的书法史考察》、李慧斌《斯文与宋代书法史的价值选择》、李慧斌《唐宋书学转型的制度基础探析》、吴旭春《狂狷与理性——唐宋文化转型视野下的草书流变》。

(三)书法应酬研究

在现实生活中,书画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自然也免不了人情往来与交际应酬。与普通人交际应酬不同的是,书法作品与绘画作品在书画家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书画家维持人际关系网络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应酬书法”“应酬画”成为书法研究与绘画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在书法应酬研究中,以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最具代表。白谦慎在此书写道:“我认为,凡创作时不是为抒情写意,旨在应付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或出于维系友情、人情的往还、物品的交换,甚至买卖,而书写的作品,广义地来说,都可以视为应酬作品。”[18]“对于书法史学来说,研究应酬作品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借此了解相当大的一部分书法作为文化物品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被创作和使用的。”[19]白谦慎先生关于书法应酬现象及背后相关修辞的研究为书法研究带来了一种新思路。而其对书法应酬的研究自言受了“龚继遂对中国文化背景中应酬画的研究的启发”。受白谦慎关于书法应酬现象的启发,书学研究中亦颇多相关成果。如何炎泉《张瑞图(1570-1641)行草书风之形成与书法应酬》、吴国豪《足下负书名,安能拒乎?——王铎书法应酬研究》、柳扬《应酬——社会史视角下的清代士人书法》、薛龙春《应酬与表演:关于王铎书法创作情境的一项研究》。

(四)书法接受研究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史不只是对作家和作品纯客观的分析和描述,而应该研究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即文学史是读者对作家和文学作品的接受史。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和视角,来审视文学发展中的一切,纵向为经,横向为纬,全面系统考察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的接受、阐释、嬗变、影响,进而去考察其背后社会观念的变化,这无疑为文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接受研究也为书学研究所借鉴,成为目前书学研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据笔者统计,目前关于书法接受研究的专著有多种,硕、博论文不少于20篇,期刊类文章不少于30篇。可以说,书法接受研究蔚为大观。兹将有书法接受代表性著作与论文列举数例。如方波所著《诠释与重塑——基于社会文化学的王羲之及其书法接受史研究》、白锐所著《唐宋〈兰亭序〉接受问题研究》、周峰博士论文《元、明、清赵孟頫书法的接受史研究》。

此外,接受的另一种形式“生成”与“重构”也被书学研究所借鉴。21世纪初,尹吉男先生在《文物》《文艺研究》先后发表《明代后期鉴藏家关于六朝绘画知识的生成与作用——以“顾恺之”的概念为线索》《“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以“生成”“重构”等概念来探讨美术史中重要概念的形成及影响,对美术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尹吉男先生关于“生成”“重构”的表述,明显受到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启发,即运用考古学和系谱学的方法,来揭示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常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就是说这些概念和常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如何获得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尹吉男先生把美术史上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重新打翻,指出美术史上的一些重要概念、知识在不同时代经过了不同人物的“生成”与“重构”,极大地推动了美术研究的进展。受尹吉男先生启发,书法研究中邱才桢《“陆机〈平复帖〉”概念与晚明鉴藏家的“松江意识”》、邱才桢《〈古诗四帖〉与晚明鉴藏家的“张旭”概念》、方波《宋元文人对王羲之政治、道德形象的建构》、杜纶渭《唐宋书法文献中的“永字八法”与蔡邕形象建构》、杨简茹《“欧柳颜赵”何以成为书学常识?——对书法史上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生成的研究》都是这种学术思想影响的结果。

(五)书法统计学研究

统计学是指通过收集、处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统计学学科分支众多,几乎可以说是所有学科处理资料和分析数据的一种方法论。书法研究中的统计学是指运用图示、列表和数字,如编制数据分布表,绘制柱状图、斜率图,计算各种特征数等,对书法资料进行分析和描述,进而推断统计书法总体状况的一种方法科学。书法研究中借鉴统计学研究书法的有彭双龙《统计学视角下的当代书法创作考察与文化反思——以近十年来兰亭奖、全国展获奖作品为对象》、舒鸣《统计学视野下的当代印风流变(1980-2010)——以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作品集为例》、冯健《“理性”析“真如”:基于30年怀素研究成果的计量分析》、葛复昌《当下汉碑书法的审美与创作——基于展览视角下的统计与分析》。另外,有些文章虽没有以统计学命名,但在研究中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如刘川、李冰林《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现状》、朱海林《近十三年书法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思考——以中国美院等七所高校为例》、朱海林《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篆刻研究的选题分布思考——基于近十四年书法硕士论文的考察》、刘昕《近十年来高等书法教育研究述评——从三大书法论坛、会议说起》。

以上所列是目前书学研究中借鉴其他学科的几种主要类型,有的成果可能并没有借鉴但多暗合之处,故一并列出。另外,书学研究中的其他借鉴如关于碑刻碑别字的研究,大多参考毛远明先生《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和陆明君师所著《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关于碑别字类型的几种划分;其他零散文章,因所占比例不多,故不再详细例举。从以上所列可以看出,其他学科的学术成果、范式方法被书学研究所借鉴和模仿,使得书学研究迅速发展,这是研究生在选题时应该有所参考和借鉴的。

与文学、历史学科的成熟度相比,书法学科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参考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和方法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正如陈志平先生所说:“书法研究生常常因为找不到好的选题而苦恼,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文、史、哲的相关领域,如古代文学常见的《词学史料学》《两宋词人丛考》《北宋文人与党争》等,如果将其中的词学、词人、文人换成书家似无不可,这种‘生搬硬套’其实非常管用……文学研究十分成熟,书法研究不需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做过多的重复探索,直接从古代文学研究中拿来即可。就像近百年来,中国工业在不停地山寨西方发达国家产品一样。”[20]陈志平先生关于借鉴参考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和范型方法是有道理的,但书学研究中关于其他学科方法、模式的借鉴和模仿是否契合于书法本身情况,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盲目借鉴,一味照抄,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正如书画的学习虽然开始都以临摹为主,但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创造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否则艺术史是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而书学研究也不应成为其他学科成果和范型方法的注脚,一味地模仿和借鉴,就像山寨产品始终是山寨产品,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终会被别人所轻视和不屑的。

关于学术选题,顾炎武曾言“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人所不可无”,以此标准衡量书法论文,未免悬得过高。但书学研究如何从自身出发,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理论方法并与其他学科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是每一位有志于书学研究者应该认真思考的。

注明: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引文有删节,如需参考可查阅:徐发.关于书法研究生论文选题的点滴思考[C]//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二届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8:217-229.

注释:

[1]倪文东,陈思,高文兴,杨杰,李伟.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书法·书学,2016(2):7.

[2]白谦慎.学术论著的选题与写作[C]//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文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123-134.

[3]杨锁强.关于书法研究生论文选题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书法·书学,2017(3):68-71.

[4]朱海林.近十三年书法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思考——以中国美院等七所高校为例[C]//2016全国高等书法教育(郑州)论坛论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138-150.

[5]朱海林.当代高等书法教育中篆刻研究的选题分布思考——基于近十四年书法硕士论文的考察[C]//2017书学之路第二届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暨陆维钊书学研讨会论文集.杭州:中国美院出版社,2017:414-422.

[6]徐发.近四十年书法硕、博论文研究视角及其存在问题[C]//2016全国高等书法教育(郑州)论坛论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121-137.

[7]另外,中国书法·书学[J].2017(3)刊登的“闳约深美·二〇一六中国南京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专题文章,多就研究生教育进行论述,其中亦有相关文章在内容上涉及书法研究生如何进行论文选题。

[8]关于书法论文的选题,可参考近几年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种专题书学讨论会。如首届怀素草书学术论坛、首届爨文化学术研讨会、《龙藏寺碑》与楷书发展论坛。此种论坛收入该专题不同视角的多篇文章,从中可揣摩不同作者不同研究视角的切入。

[9]关于书法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及新方法的研究可参考拙文:近四十年书法硕、博论文研究视角及其存在问题[C]//2016全国高等书法教育(郑州)论坛论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121-137.或徐发.关于书法研究生论文选题的点滴思考[C]//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二届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8:217-229.

[10]关于论文选题要小中见大,目前为学界所认可与赞同。如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关于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的考证,讨论唐代王室的少数民族血统,进而论其对贞节的看法与汉民族文化观念的差异。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其他学科中如:卜正民的《维米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贸易的兴起》,上海文汇出版社2018年版;徐忠明的《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贞德的《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以上皆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11]王力.朱光潜等.怎样写学术论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3.

[12]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13]关于学术持续性的硕、博论文还有:陆明君的《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碑别字字源汇释》,贺炜炜《隋唐墓志异体字研究》,贺炜炜《隋唐墓志异体字研究——兼论异体字与书法表现之关系》。

[14]关于碑别字研究如闫继翔的《北齐墓志异体字研究——件论异体字与书写之关系》,贺炜炜《隋唐墓志异体字研究[》,郭良实《武周时期墓志异体字研究》等等,均可做溯源或流变的研究。

[15]书法语辞是指某一时代在书法论述中关于描述书法的某一词汇大量重复出现,如“势”“力”“骨”“天然”“功夫”等。这类语辞的大量重复出现代表了某一时代对书法的审美和看法,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如陆东方《汉晋南朝书法评论语辞的美学分析》,夏剑军《明清书法评论语辞要论》等亦可做溯源或流变的研究。

[16]关于鉴藏研究,如中央美院薛永年先生一直致力于绘画鉴藏史的研究,其学生多以鉴藏史为论文选题。书法领域首都师范王元军先生亦借鉴这一思路,其学生论文选题亦多涉及书法鉴藏,此处不赘。

[17]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18]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增订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0-101.

[19]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增订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1.

[20]陈志平.关于书法研究生教育的点滴思考[J].中国书法·书学,2017(3):73-75.

猜你喜欢

选题论文研究生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