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勋伯格《月迷彼埃罗》(Pierrot Lunaire1912)No.8《夜》(Nacht)音响效果分析

2019-12-17冯瑞琪

黄河之声 2019年23期
关键词:勋伯格音高低音

冯瑞琪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创作背景

作曲家对于作品的创作,与时代的脉搏紧密联系。20世纪初,西方人民经历着战争、暴力、文化等重重危机,人们看不到希望,感受到的是危难与死亡日渐迫近,人们陷入难以名状的痛苦之中,心灵的扭曲及歇斯底里的状态普遍化,这就是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根源。表现主义作曲家勋伯格对现代诗歌的兴趣颇大,他在1911年受一位戏剧女演员委托,创作了无调性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这当中包含了21首女声吟诵的、短小精悍的歌曲,歌词来源于比利时象征派诗人阿伯特吉罗50首朦胧组诗中的21首。21首歌曲平均分成三个部分(1-7,8-14,15-21),这当中并没有明显的戏剧结构与因果关系。歌曲的乐队编制由五人组成,分别演奏长笛、短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等八件乐器,但在每首乐曲中所用乐器不超过四件,由女声演唱。

二、No.8《夜》(Nacht)人声演唱效果分析

歌词大意:不祥的、黑色的巨蛾吞噬了太阳的光辉,仿佛一本封印的巫术,让地平线在死静中沉睡。来自被遗忘的黑暗深处,幻想升腾,谋杀记忆,不祥的、黑色的巨蛾吞噬了太阳的光辉。从天而降,黑色吞噬一切,鬼怪占据了人们的心灵,不祥的、黑色的巨蛾……

配合以上阴暗恍惚的歌词内容,本曲的演唱方式,是用一种近乎于说话方式的朗诵调来演绎这首作品,乐谱上用“×”来标记。传统的德奥艺术歌曲创作,对诗歌内容和语言十分重视,注重对诗歌语言节奏、音调的模仿。通过对乐谱谱面的分析以及结合听觉感受,认为本曲可分为三个段落,即1-10小节、11-16小节、17-26小节。

节奏,是音符时值的表达方式。在歌唱中,节奏与歌词语言的良好结合能使听众按照节奏规律进入到歌曲情景中去。勋伯格在《月迷彼埃罗》作品前言中提示:“朗诵者应像演唱者一样严格地遵守节奏,应区分演唱和朗诵在声音上的区别,前者应该保持准确的音高,后者则在达到规定的音高后,立刻向下一个音高滑动”。他在歌词朗诵中使用了大量密集在一起的附点节奏(附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形式),强调延长歌词词语中的第一个发音(本音),形成类似于巫术咒语般的语言节奏规律,使听众得到被束缚的拖沓无力感。

在旋律音高组织方面,朗诵调旋律十分强调半音阶的进行,包括半音阶上行和下行(如1-8小节),半音阶缓缓下滑,在第五小节以减七度跳进,继续作半音阶下滑,一句歌词结束,在一拍半的休止之后,半音反向上滑,勋伯格在作曲中对半音阶的夸张使用及运用不协和音级跳进,突出了对歌词“黑色的巨蛾吞噬了太阳的光辉”的音乐色彩描绘。

勋伯格在处理歌词句与句连接过程中的旋律音区设计上,多处使用了由女声中音区转入女声低音区或极低音区的作曲手法(如9-10小节),对于女声来说,这一音区的音色暗淡,要求使用真声以说带唱,这在传统歌剧的宣叙调及艺术歌曲对女声音区的安排上是极为少见的,第10小节的音符符干没有打上“×”,表示要唱出准确音高,但其音高旋律意义已经不大了。极低的女声音区和由于段落结束带来的渐慢渐弱处理,像一股神秘而窒息的力量扑面而来,让听众恐惧不安。由于歌曲本身要求朗诵感,勋伯格对高音区的使用并不是很多,在第12-14小节中,出现了三个处于中高音区连续的七度音程跳进,大跳后立刻休止,且在音量上做了弱化处理,听起来类似于惊叫与呼喊,极大地推进了乐曲第二段落情绪展开所带来的紧张感,随后推动到中低音区强烈的朗诵中,做出强收尾。

三、No.8《夜》(Nacht)器乐分析

本曲使用了低音单簧管、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奏的乐队编制,低音单簧管与大提琴的乐器音色明亮度不高,在少数地方使用了低音乐器的最高音域,来获得刺激的音响,而钢琴声部仅在17-18两个小节使用了高音区,用轻巧的高音衬托弱化的人声,其他时候都在中低音区徘徊。

《月迷彼埃罗》作为无调性作品的代表作,要突破传统音乐调性感,将不协和音程解放,得到平等的音高等级,就要放弃能够唤回调性感的一切因素,使用全新的音乐语言。小二度音程是传统调性音乐中不稳定的、不被当作动机材料的音程,自然成为现代作曲家的宠儿,在《夜》当中,低音单簧管所吹奏的三音集合,是具有现代音乐风格的三音集合(集合3-3;0,1,4,),被当作主题原型动机在乐曲中通过移位等手法发展,这大大远离了古典音乐的审美趣味,成为了当时最生疏新奇的音响材料。

作品的三段式,无疑显示出勋伯格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但因为没有明确的终止式,通过对原型动机的变化运用,来明确段落的结束与开展,成为乐段划分的依据,在第10小节人声部分使用动机集合3-3结束,第11小节,钢琴声部以集合3-3主题原型动机开始,在速度上加快,与第一段落形成对比。第二段落结束时,第16小节的钢琴声部,也出现了动机集合3-3,但在第三段落,即17小节开启时,位于大提琴声部的动机集合出现了变形,各声部也出现集合3-3的移位变化形式,这是作曲手法复杂化的体现。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该曲虽与传统调性音乐有着明显的不同,但由于作曲家勋伯格正处于对十二音音乐的探索阶段,乐曲中仍保留了传统音乐的痕迹,这是对传统音乐的总结与发展,无调性的结构依靠主题动机来维持控制,创作乐曲时要保持无调性是非常困难的,勋伯格也感觉到对技术的缺乏,需要寻找新的音高逻辑关系来克服,后来在这种自由的无调性音乐创作中,勋伯格探索出了更加规范及适用性更强的技术手法——十二音音乐,这让勋伯格与后来的作曲家在创作无调性作品时,有了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大大的凝结了无调性音乐作品的结构力。

猜你喜欢

勋伯格音高低音
能量强悍就是最大的优势 Proficient Audio FDS-15有源低音音箱
快速有力,轻松自然,这才是高素质的低音效果 Krix(凯瑞斯) CYCLONIX 18
乔治·克拉姆《螺旋的银河系》的镜像世界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搭载革命性Uni-Core技术 KEF宣布推出KC62超低音扬声器
种族身份、道德主体与救赎的哲学意义
——评《勋伯格与救赎》①
莫顿·费尔德曼20世纪70年代后的纵向和音音高研究——以室内乐《我生命里的中提琴Ⅰ》为例
What it's like to be a deaf DJ
论高平钢琴奏鸣曲《浮影》中纵向音高组织的逻辑运用
勋伯格多变创作风格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