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19-12-17赵文琰吴天歌

大观 2019年12期
关键词:非遗毕业设计艺术设计

◇赵文琰 吴天歌

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根植于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随着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蕴藏巨大生产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传承越来越需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之输送更多的设计创新人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艺术与设计相关产业占相当大的比重,而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是从专业理论和实践角度为非遗文化传承寻找新载体,创造新的设计思维,提供了与“非遗”传承的文化创意产业接轨的平台。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进行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面对新环境和新形势,“非遗”视角下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既符合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

一、“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

“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进程映射出民族的发展历程,烙有传统和民族的印记。然而,随着全球工业化生产的加剧,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解体,加上工业商品经济的冲击,“非遗”文化传承环境不断萎缩,传承链濒临断裂。由于守旧的传统观念始终跟不上现今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更多是上了年纪的传承人在尽其微薄之力对其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进行拯救和保护,无法吸引年青的继承者有毅力有恒心一直坚守着古老的、传统的“非遗”文化,导致许多优秀的非遗文化逐步面临濒临失传和消失的危机。

祁庆福曾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续“活态传承”。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非遗”已不仅仅是文化多样性的标本和历史发展的见证,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内容素材和创意资源。非遗的保护传承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内容进行融合,可以借当代设计的力量,运用科技创意,深度挖掘原生态的非遗资源,巧妙地进行非遗文化资源的时代嫁接,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一代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二、以“非遗”文化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践的意义

在艺术设计领域,“非遗”文化体系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给设计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随着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践的逐步深入,将传统的“非遗”融入当代文化,探索基于“非遗”文化的现代设计方法,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艺术中多元化的“非遗”元素,结合地域性民间技艺,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用年轻人的视角去解读古老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通过毕业设计的深入创作实践,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这既是当下“非遗”设计领域的新模式,也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新角度,也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因此,重视探索“非遗”文化体系的美学研究,将丰富的“非遗”文化转化为可供艺术设计教学运用的文化资源,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而古老的“非遗”之美也正是在毕业设计教学产教共融的教学实践进程中,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创新实践教学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非遗”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双赢的局面,对促进双方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当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立足民族文化审美的本土语言

多年来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西方的艺术理念和价值体系。在此影响下,学生经过四年专业学习所创作的毕业设计作品容易倾向于西方设计审美的视觉经验,容易产生形式单一的毕业设计。由于对于本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缺乏立足国际的本土语言,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民族的历史文脉容易被忽视。在毕业设计创作中融入“非遗”文化,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更容易被激发出符合民族文化审美的创作灵感,更有效地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如何将现代设计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弘扬时代精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还需进一步探索。

(二)人才培养模式更替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意产业崛起与盛行,艺术设计无论是设计内容还是演绎形式亦或传播手段都出现了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滞后,无法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需求。作为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教学实践课程,毕业设计教学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号召,尝试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地域性多元民族文化、传统民间的技艺,运用于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品牌塑造中,以此开展实践教学,将文化传承与市场经济相连接,既延续了“非遗”文化的生命,又使得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不易与市场脱节,更容易受到企业欢迎而被采用,一举多得。

(三)设计思维寻求突破创新

近年来,毕业设计教学研究一直探讨如何避免设计同质化,寻求设计形式与设计语言的创新。在艺术设计领域,将“非遗”融入主流文化,注重设计思维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回归本土化设计,是近年来毕业设计教学发展的一个倾向。深度挖掘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时代发展的触角及时延伸到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中,从中摸索出引领性的设计意识与观念融入毕业设计教学之中,建设具有地域文化教学特色课程。

四、探索以“非遗”文化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创新路径

(一)寻求 “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方向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当下,仅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够的,对“非遗”的转化、活化同样不可或缺。打破固步自封的传统继承形式,提炼出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技艺精髓,通过现代创新思路赋予“非遗”新的生命,“非遗”文化的传承一直在探索创新的种种可能。“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呈现,随着计算机深度辅助设计逐步深入各个艺术行业以及多媒体行业,这些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和新材料的冲击下正在也必将日益边缘化。如何将这样的技艺置于国际化的大视野中以至于不被流失?这需要艺术设计人才对传统技艺进行重新的思考。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材料结合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依据教学的特色优势,寻求“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方向,要做好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毕业设计的创新实践性。

(二)挖掘 “非遗”文化思维,丰富毕业设计教学方法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数千年的文化沿袭中形成特殊的地域文化基因与民族记忆。“非遗”文化因曾经的社会语境而昌盛,也因时过境迁而衰退。面对传承环境萎缩和传承链断裂的现状,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完全抛弃,要提升“非遗”文化的大众认同感,就要存续于当下的社会语境,深度挖掘地方“非遗”文化思维,与时俱进地走生产与文化相和谐的共生之路。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办学的资源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地方“非遗”文化思维和艺术教学的交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孕育滋养,将本地域的“非遗”文化思维应用到毕业设计中,让学生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带来更好的设计创作灵感和思路。在毕业设计教学上,融入“非遗”文化,引导学生通过“非遗”的设计选题,认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组织学生进行“非遗”文化的田野调查,搜集整理“非遗”文化的专题资料,理解地方“非遗”文化思维,提炼“非遗”文化的设计元素,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毕业设计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三)建设地方 “非遗”文化特色社会服务模式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坚持设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旨在为地方经济、地方文化服务,践行设计的服务价值。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积极性,拓展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地方非遗保护机构探讨多样合作方式,让高校、学生、地方三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交流渠道,形成相关研究体系,为地方本土特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凭借地缘优势,学生在地方“非遗”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深入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更有助于加强对“非遗”文化的设计转化,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设计的实践,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使得毕业设计教学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也在不断与时俱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将“非遗”资源融入毕业设计之中,形成一套符合地方文化或地域特色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非遗毕业设计艺术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设计探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考
——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例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