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就有简体字

2019-12-16王瑞来

养生保健指南 2019年7期
关键词:虞世南俗字太宗

王瑞来

简体字并不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才有的。汉字自从产生以来,日常使用,出于书写简便,不断产生大量的俗字。不仅是俗字,出于书写习惯和不规范,还不断产出异体字。简体字的来源,除了草书楷化,主要就是来自俗字。据说50年代公布的388个简化字中,汉代以及汉代以前出现的,就有111个:唐代以及唐代以前出现的,就有1 66个;宋代至清代出现的,有175个;清代以及清代以前出现的有341个:民国以及民国以前出现的,合计有387个。而1949年以后出现的,只有一个字。

前不久,跟學生一起去日本的静嘉堂看宋刻残本周必大文集,《平园续稿》卷一《王才臣子俊求园中六诗杨秘监谢尚书皆赋》诗中“肌豐骨肉匀”的“豐”,就刻作跟简体字一模一样的“丰”。学生见了惊讶地说是简体字!其实,当时的俗字就是这样写,也这样刻。

宋人笔记《示儿编》卷九“声画押韵贵乎审”条,记载了南宋文学大家杨万里的一则趣事:

初,诚斋先生杨公考校湖南漕试,同僚有取《易》义为魁。先生见卷子上书“盍”字作“尽”,必欲摈斥。考官乃上庠人,力争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二秀才”,则吾辈将胡颜7竞黜之。

摈斥的表面理由是考官的颜面,内里则是对文化权力与知识垄断的维护。与日常生活保持有一定距离的文言文和繁体字,都有意无意地隐含着这样的因素。

周必大在《省斋文稿》卷一八《跋苏氏藏太宗御笔及谢表》中写道:臣尝观参知政事易简主子者《续翰林志》载其父既具状谢宸翰之赐,“辞”字从舌乃是正文,并检虞世南书者“辞”字进呈。太宗皇帝大悦日:“非卿博识,朕以为误矣。”

在苏易简看来,笔画简单的俗字“辞”才是正字,理由是因为有形旁“舌”字。所以他在写作奏状时,有意把“辞”字写作“辞”。这就让宋太宗感到很困惑,以为是写错了。为了证明自己所写正确,苏易简还找出唐人虞世南将“辞”写成“辞”的旁证,才说服了太宗。

猜你喜欢

虞世南俗字太宗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春夜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肱骨良臣魏玄成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咏萤火
太宗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