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生命行歌》,旨在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019-12-16朱恒夫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护士长老伯生命

朱恒夫

人的生和死,本是自然的规律,可人总是喜生而惧死。作为哲学的儒佛道都讨论过死亡的问题,但中心点都是顺着人们怕死的心理而言的。儒家告知人们,死亡并不可怕,只要成仁合义,就是死得其所,价值重于泰山;道家认为“生死齐一”,生与死,都要顺其自然,生也自然,死亦自然,既不要悦生,也不要恶死;佛家则利用人们的畏死心理,说每一次死亡都是一个生命阶段的总结,为因与果的分界线,若人生在世行善修行,就会升入净土境界,反之,则会陷入苦海地狱。就中国人来说,佛教的死亡观,更能触动他们的灵魂。所以,民间有谚语云:“好死不如赖活”“宁可在世上挨,不愿往黄土里埋”。

旧时,物质贫乏,社会动荡,人们生活艰难,所谓“度日如年”是也,于是,人对生命的热爱程度,相对来说,要低一些。而今日不但吃穿住不愁,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享受着到国内外旅游、和亲朋好友酒叙茶话、下棋垂钓等等精神上的快乐,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有岁月飞逝的感觉,“时间去哪儿了”成了国民的集体之问。对于年老之人来说,“日子”还没有过够却来日无多,成了他们最大的烦恼。因此,今日的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正由于有着这样严重的恐惧症,导致了老年“养生”的风气越来越浓,过度的体检、治疗的状况也越来越严重,造成了许多人健康受损、社会财富浪费的普遍现象。

然而,对于这个涉及每家每户每个人的社会问题,文艺创作界却几乎没有反映,更不要说给人们正确的引导了。好在这个“缺位”现在由著名剧作家陆军教授领衔创编的《生命行歌》填补上了,并因有数以万计的观众的欣赏,而引发了人们对死亡问题的重视。这部剧固然是一部艺术作品,能给人们审美的享受,但我认为,它最大的功能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其内涵至少有下列三点。

一是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下一个生命的开始。作为肉体的人,死亡不可避免,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管像剧中腰缠万贯的高总,还是如怀有高超表演艺术的黄阿姨,生理上的生命都会结束。在这和平而物质富有的时代,大多数人都能度过“古来稀”的年岁,享受了“高寿”后而“寿终正寝”,对此,我们应该感到幸运和满足。即使是像洪护士长那样中年因病而逝,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要把死亡看作是个体生命旅程的驿站、家庭新陈代谢的现象、人口吐故纳新的方式,不因死亡的来临而恐惧,更不能因为个体生命的有限而改变自己的理想与操守。对此,剧作者借助剧中人物嘟嘟所朗诵的诗歌《一粒稻谷》宣扬了正确的死亡观:一个人就如一粒稻子,周而复始地经历着禾苗、开花、结穗、稻谷等生命阶段。成熟了的稻谷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孕育下一代生命的种子。人和稻谷的生命旅行,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本质上还是相同的。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单体生命即使死亡了,但他所播下的 “种子”,会造就无数个人,其基因也会为一代一代的人接续着。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仍然是“活”着的。

二是生命既是肉体的,又是精神的,精神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更为珍贵。用诗人臧克家的话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作为普通的人,虽然做不到“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但应该努力在精神上延长自己的生命。剧中之人没有一个是英雄,但他们都在自觉地做一个“好人”。洪护士长尽管生命短暂,与每一个服务对象相处的时间也不长,但是,她真诚地爱每一个人,让人从心坎里感到温暖,甚至能陶冶人的品性,高总的转变,就是她熏陶的结果,用高总的话说:“我过去很脏,但到了这里,被洪护士长慢慢洗干净了。”他临终前的忏悔和主动资助洪护士长儿子小东的学费,就是洪护士长“爱”的作用的体现。陈阿公对初恋女子的至死不渝、吴老伯对在朝鲜战场上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和不想成为儿子生活的累赘、许老伯在贫贱生活中的伉俪情深、高总对之前错误的认识和新的价值观的确立、洪护士长对待病人全心全意的态度,他们的品行对年轻护士嘟嘟人生观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她坚决和不支持她在舒缓医院工作的男友分手与自愿地做洪护士长儿子小东的养母,就可以看出,黄阿婆、陈阿公、吴老伯、许老伯、高总、洪护士长以及许多在舒缓医院辞世之人的精神生命,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延续。

三是社会应该高度关注病危老人,让他们有尊严地离世。中华民族虽然奉行“百善孝为先”的道德准则,但是,和其他民族一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重视的是孩子。对孩子的呵护,是发自内心的,而养老送终,则是在风俗、道德、法律的约束下才做的。忤逆不孝的子女很多,但不慈的父母很少。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态度,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就舒缓医院迟至本世纪初才设置这一事实,即能说明这一问题。古语云“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今日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因为现在临终老人的子女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为了养家糊口必须努力工作,哪有时间、精力、财力来精心照料上一代甚至更上一代失去自理能力、性情性格变化了的老人。于是,临终老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质量,多是不理想的。而要提升大多数临终老人的离世质量,不是每一个子女力所能及的,这就需要社会给予大力的帮助。剧中的几位老人能在舒缓医院离世,其实是很幸运的,因为这样的医院数量极少,大多数老人临终前都享受不到舒缓病痛和疗治精神的待遇。

不过,设置数量较多的能基本满足临终老人需求的舒缓医院,这仅是硬件,更重要的是“软件”,即全社会要认识到关怀临终老人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让老人有尊严、少痛苦地死去,还会减轻其亲人的痛苦,给所有活着的也要走这一遭的人极大的宽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增加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如果真正认识到了这样的意义,就会在制度上作出规定、人力物力上大量投入,更会不断涌现出像苏院长、洪护士长、嘟嘟这样的无私地投入到“舒缓”的事业中的医护人员。

该剧能有这样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不能不归功于陆军教授发现社会问题的敏锐性;而能把这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艺术地呈现出来,如此地吸引观众,又不能不歸功于他在人物设置与情节构思上的超凡能力。剧中的临终老人虽然只有6个人,但是代表着生活在城市里的各个阶层,有工人、市民、艺术家、教师、老板、医生,其中5个人是直接上场的,苏院长母亲的临终故事则是间接叙写的。他们各自的“历史”和“现实”的表现,是编织情节的经线,而和他们发生联系的人和事则为纬线,经纬交织,构建成一张较为细密的网络,覆盖了了数十年间的社会生活,让观众不仅了解到临终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出现的问题,还能唤起以往的种种生活体验,从而感到真实、亲切。这部剧之所以能够将有关死亡的正确观念传导出来和让观众获得审美的快感,主要得力于剧作者塑造出了个性鲜明、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陈阿公的执着与智慧,吴老伯的善良与粗豪,许老伯的的本分与朴实,高总的贪婪与坦荡,一个个鲜活地竖立在舞台上。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在我认为,舞台上缺少临终老人的家属形象,使得所摹写的生活画面不够完整。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护士长老伯生命
准时到达
等 你
一张字条:“我不抢救”
付药费
新任跨科护士长如何应对压力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神秘的玻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