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背景下习近平民族工作论述原创性贡献刍议

2019-12-16周秋光胡远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周秋光 胡远志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民族工作,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民族工作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和新办法。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详细论证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命运共同体、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精准扶贫战略和各民族必须同步实现小康、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战略任务、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等方面的原创观点,体现和反映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贡献了智慧和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工作论述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9)06—0006—08

Abstract:Ever sinc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have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thnic work, and gradually formed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ethnic wor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s put a high premium to ethnic work. It has pioneered a series of new concepts,new views and new thought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ethnic work ,and effectively promoted a series of new arrangements, new initiatives and new methods.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ethnic work has demonstrated some original perspectives in detail , such as promoting the Chinese people become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safeguarding national unity by law,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and nationalities must synchronize to realize a fairly well-off society, the important strategy to build a common spiritual homeland, enabling ethnic minorities to better integrate into cities etc. All of these great expositions have embodied and reflected the theoretic character requirement in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t ethnic theory . In the mean time , opened up a new theory realm, and contributed wisdom and solutions to solve the world's ethnic problems.

Key words: Marxism; national theory; ethnic work exposition

自新中國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便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实践,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突出体现为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的思想结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民族工作发展的实践成果,是民族工作中新理念、新方法、新观点、新思想、新部署、新举措的高度凝练。尤其是,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讲话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思想结晶,是习近平民族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这一讲话既是对过去70年民族工作的理论体系的总结,也为未来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引。系列重要论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做好我国民族工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指导。然而,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贡献研究并不到位。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和理论内涵。本文试图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政府的民族理论基础上,从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创性贡献角度对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进行研究,这对丰富学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民族理论体系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党便十分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了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各民族共同发展等主要原则。如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对国内各民族,给予平等权利。”[1]595-597这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的“平等不应当是表面”[2]448的论述一脉相承。又如毛泽东提出的“各民族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应当被尊重”[3]1085,“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4]34等。这些思想和论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有独特的创新,为新中国的民族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期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的实践中,我们党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的民族工作体现在几个方面:进一步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如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从法律层面确认少数民族名称和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实行了民族区域制度,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如毛泽东同志曾就民族地区人才培养问题指出“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5]75,“县、州、区的少数民族干部要逐年增加,少数民族中要出书记”[6]80。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民族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周恩来同志指出:“使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起来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根本任务”,“防止干部中的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思想,不断地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7]198-199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突出表现为恢复、落实和增加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并着重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如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文件。“82宪法”更是以宪法形式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被形象地阐释为“两个离不开”,1990年江泽民同志将其发展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并强调“积极发展民族教育,逐步走出一条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路子” 。[9]5-14

21世纪以来,针对民族领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如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两个共同”思想,即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要“增强(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10]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重视民族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是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地总结了70年间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重大理论创新总是在破解重大时代课题中产生。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也是在重大时代课题中产生的,当前我国民族工作实践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正是这种新时代的民族发展课题中产生了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也就是说,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孕育了该理论结晶。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理论指引,详细论证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命运共同体、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等方面的原创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二 新时代开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理论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得异常错综复杂,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都没有遇到过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事关中华各民族团结和社会的全面稳定,事关祖国统一和地缘政治关系,事关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阶段民族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存在‘四个交织在一起和‘五个并存的特点”[11]。“四个交织在一起”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相互交织,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互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互交织。这就导致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增加。民族问题不仅仅是民族问题,还涉及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历史问题、宗教问题和国际关系问题。“五个并存”则是经济、民族融合、反分裂斗争等五个维度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在有利因素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地为开展民族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在经济方面,国家持续地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地提供政策优惠,不断地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的投入,在此基础上民族地区的经济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各民族交往融合的趋势逐渐增强,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和暴恐斗争成效也十分显著。但另一方面,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逐渐上升,局部地区的暴恐活动活跃多发。以上“四个交织”和“五个并存”都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宗教和安全等多个维度,同时也说明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1]做出这样论断的主要理由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原来掩盖在高增长之下的一些问题也因为速度放缓而暴露出来,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矛盾、新任务,民族问题应该怎么看?民族工作应该怎么办?民族政策应该怎么完善?对新时代背景下的重大命题,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邃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多次深入民族地区和邊疆地区进行调研,关心民族地区群众的衣食住行,并“先后召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等,对民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就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12]。这些部署和论断从理论高度和道路高度全面地回答了如何在新时代形势变化下做好民族工作的问题。这些部署、思想、观点和论断的主要目标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要内涵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鲜明特色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是对“四个交织”和“五个并存”的理论回应和道路引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表明“理论源于实践,又进一步指导实践”。在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正确指导下,我国民族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主要表现在经济、公共服务、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经济方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公共服务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逐渐改善,民生改善力度持续增大,少数民族获得感明显增强;共同体意识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工作逐渐深入;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3]。

在民族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的背景下,全国56个民族奋力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局面正逐渐形成。也正是这样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和宏大独特的实践活动,才能孕育出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理论,才能提供更能指导实践活动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创新。也只有亲身处于这样历史性巨变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切实感受到时代变化,才能根据实践总结出民族工作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出原创性贡献,为世界民族问题,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的开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关于民族工作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回答在“四个交织”和“五个并存”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处理民族工作,我们的前人也从未遇到过这么复杂的历史环境和国际关系,更没有经历这样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西方民族理论对此更是没有解释力。只有中国提供了这样复杂而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因此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回答西方民族理论始终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深刻地总结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经验,分析了在民族工作中应该坚持的目标、原则、方法,更高屋建瓴、精辟入理地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方向和必须坚持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是正确的民族观的灵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作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13],这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贡献。

三 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者在观察、认识和解决民族的问题上具有自身规律,一方面是站在社会总问题的高度,另一方面是强调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和联合。这与其他理论的“就民族问题谈民族问题”和“牺牲少数民族利益的功利主义”明显不同。马克思本人对民族问题便有独到的见解,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克罗茨纳赫笔记》和《论犹太人问题》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民族理论,包括爱尔兰民族问题、波兰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关系、民族纲领和政策、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坚持国际主义、反对民族主义、民族独立和平等是一切国际合作的基础、解决民族问题的国家结构形式等多个领域”。[14]96-150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马克思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民族观基本构架的确立及其创立的完成内含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15]

自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中国的实践者便不断地结合中国的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的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便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中国特色民族政策是总政策、基本政策和一系列重要政策的综合政策。总政策是基本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出发点,保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基本政策是实现总政策的保障,即民族区域自治。系列政策是贯彻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配套政策,包括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等政策。改革开放时期制定的各项民族政策更是“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繁荣发展为根本政策,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总原则,以实现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宗旨”。[16]42-50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阶段和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特别强调民族工作对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大局的重要性,指出“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在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而科学地分析了当前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点,原创性、科学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新观点、新措施。

(一)首次阐述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首次阐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17]300这为中国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道路,科学道路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领导维度、道路维度、统一维度、原则维度、制度维度、价值观维度等维度的“八个坚持”。这“八个坚持”囊括了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宏观维度的政治方向、根本原则和制度设计,也包括微观维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方法。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表明,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具有巨大的制度优势,符合中国特殊的国情,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必将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第一个坚持是“坚持党的领导”,这确定了我国民族工作的领导问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做好民族工作。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也是做好中国其他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第二个坚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确定了我国民族工作的道路问题,是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道路。第三个坚持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四个坚持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这确定了我国民族工作的原则问题,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是立国的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体现。第五个坚持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和正确性。这一制度是保障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第六个坚持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既确定了解决民族问题的目标问题,也是民族工作的总政策。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则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形成各民族共同奋斗决战建成小康社会的局面,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加快民族地區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保证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第七个坚持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这确定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基础。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只有加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协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第八个坚持是“坚持依法治国”,这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坚持依法治国,提高各族人民法律意识,增强知法、守法、用法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遵循。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论述,指出要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18]

(二)首次阐述了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既大一统又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17]299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从源头上澄清了社会上的种种对民族国情的模糊认识,充分肯定了多民族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这也是党的领袖首次集中从基本国情的高度阐述统一多民族国情,这体现了对“家底”的科学把握。我们伟大祖国历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争取新中国成立的奋斗中以及在新中国成立7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都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也正是这样的历史进程造就了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地理分布上的大杂居、小聚居模式;表现为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和开放共存;表现为经济发展上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互相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19]

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正是基于这样的统一多民族国情提出的,是站在文明自觉的高度解释了民族工作的基本国情。“既大一统又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同时又交错杂居、兼收并蓄,既从整体上保持统一,又从个体上保持了文化的独立性。“多民族是我国发展特色的一大有利因素”说明多民族共同发展为国家进步带来了多样性,带来了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有利因素。

(三)首次阐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任务

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首次阐述了民族工作的目标任务,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目标的论断赋予了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更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22]。“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的梦想。“中国梦”凝聚了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憧憬和期待。“中国梦”的参与者是56个民族的全体人民;“中国梦”的创造者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这是几千年沧桑岁月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在共同开创祖国疆域创造美好家园过程中形成的愿景和使命。

“中国梦”对民族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目标任务层面给出了民族工作的努力方向,需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的格局上联通过去、现在和未来,需要将中国梦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民族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妥善处理好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民族关系,也促进了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发展,巩固了大家庭,培育了共同的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

(四)首次阐述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包容性更大、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的第四个表现,是首次阐述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命运共同体,即将中华民族推动成为更具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戰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不断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23]中华民族共同体这几个字切实地描述了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进程中全国各族人民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已然相互交织相互交融。党的十九大也正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这就意味着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命运共同体的论断深刻地总结了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规律,这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的认知和对民族工作发展规律的认知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种论断准确地把握住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大的历史趋势。历史中形成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织、长期的统一的中央政权,经济相互补充的发展格局为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文化基础、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尤其是近代历史上,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抵御外敌的经历进一步强化了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这是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的历史见证。这种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是中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不断融合、充分认同的产物。

而在城市化逐渐发展、信息化日益增强、国家化逐渐强化的今天,民族工作已经从边境走向了内地,从乡野走向了城市,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论断对于指导当前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切实增强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能够切实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能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五)首次阐述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民族工作成效显著的前提是有强大的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首次阐述了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实做到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的有机统一。”[24]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现代社会得以有效运行、持续发展的主要依靠。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法律体系和法规体系。该体系的根本是宪法的有关规定,体系的主干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并辅之以各项民族法规。尽管如此,我国的民族法治建设仍不完善,表现为在部分领域的配套细则仍不具体,民族地区部分群众法律意识不强。这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相比,还有不少可改进的空间,尤其是涉及民族因素的一些矛盾纠纷呈现出易发和高发的趋势。这些纠纷和矛盾往往是各种因素的复合结果,除了涉及民族因素外,还可能涉及政治、稳定、经济、历史、文化和国际等因素。这就对具有高度强制力的法律保障提出了更高的切实要求。只有运用具有高度强制力的法律手段,才能快速解决一些民族分裂活动,才能给宗教极端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以最直接和最具强制力的威慑。

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准确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地判断了民族工作的发展态势,在正确分析当前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召开了有关统战工作、民族工作的会议,尤其是召开了有关新疆、西藏的多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层会议,为指导民族工作提供了战略规划。这些会议都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而用法律武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极大地震慑了全国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我国制定了《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对民族成份的管理,从制度角度和法律角度为民族工作的管理提供了保障。我国也下发了诸如《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民族团结的意见》等文件,这对于“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恐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有力推动了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六)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和各民族必须同步实现小康

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首次提出了各个民族必须同步实现小康,并从更具指导和操作意义的角度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就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1]83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

尽管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经济上的长足进步,但很多民族地区都是贫困地区、边疆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困难群众较多。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资源富集区,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往往有较好的文化特色资源,具备较大的异质性。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也是生态屏障区和水系源头区。以上都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小康战略要遵循自身的规律。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十八洞村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理念从湘西走向全国。这为少数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开了一剂良方。近年来,党中央不断丰富完善差别化的民族经济发展支持政策,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重点对“推动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等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并且把民族八省区都纳入了“一带一路”建设方案中。正是在党中央的科学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更为重要的是在民族地区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下,民族八省区扶贫效果显著。在“十二五”期间,从数量上看,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712万,这一巨大的数字足以证明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十二五”期间,民族八省区的GDP总量达7.47万亿元,财政收入达8886亿元。这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也证明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中的精准扶贫和同步实现小康的要求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七)首次提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战略任务

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首次提出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从精神层面对民族工作进行指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重要,民族问题的解决要同时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要建设各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在增强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各种民族文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觀、国家观、文化观。”[11]这些关于精神家园的论断,抓住了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所在,揭示了增强文化认同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进一步转化、创新和融合,产生了更具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民族文化。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引导各民族群众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汲取营养,从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光辉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在祖国大家庭中共同团结奋斗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八)首次提出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另一原创性贡献是首次提出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人口流动逐渐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将面临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和社会融入等问题。习近平强调:“重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要持欢迎的心态。”“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城市民族工作要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27]这是党的领袖首次从融入视角论述民族工作,这是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正面回应,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已经进入了活跃期,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从西部到东部的流动逐渐增多。相对应,民族工作的中心也随着这种大规模的流动发生变化,民族工作的中心已经从边疆、从农村发展到了内地和城市,已经从单纯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改善民族地区民生发展到依法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因此,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搞好少数民族群众社会融入问题和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议题显得愈发重要。在“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指导下,中央召开历史上第一次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此次会议后,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城市民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程度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平台、载体和机制建设方面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最终,全国各族人民将享有均等化、精细化和精准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族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将得到全面提高。

四 结 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民族工作,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体系。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创新成果和重要贡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紧扣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新时代特点和要求。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长期以来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新认识、新提炼,是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导和部署安排。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具有原创性贡献,与毛泽东民族工作论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又有独到的发展创新。

习近平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任务”“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命运共同体”“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精准扶贫战略和各民族必须同步实现小康”“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战略任务”“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原创观点,体现和反映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这些原创性论断不仅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境界,指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而且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充分认识其时代内涵、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创新意义,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黄光学.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7]国家民委政研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9]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M]//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崔清新.奏响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新乐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纪实[N].人民日报,2016-10-10(01).

[13]张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论述述要.[EB/OL](2018-01-29)[2019-07-04].http://www.tibet.cn/cn/theory/zjcs/201801/t20180129_5411490.html

[14]金炳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5]叶險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他的民族观——马克思思想研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15(5):4-11.

[16]青觉,严庆等.现阶段中国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环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7]习近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8]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EB/OL](2019-09-28)[2019-10-28]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2019-09/28/c_1125051009.htm.

[19]陈玮.鄂崇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8(3):13-20.

[20]国家民委党组.同心筑梦开新境 继往开来写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求是,2017(4):2+113.

[21]习近平.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2]朱维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重在交融[J].民族论坛,2016(12):4-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