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转型期传统广播的自我迭代

2019-12-16栾轶玫

视听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动员听众广播

在融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下,传统广播只有通过深度融合才能转型。然而,广播的融媒体转型是一个渐进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夜即成的事业。对于广播人而言,传统广播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自我迭代”?

传统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介质。它具有以声为媒、传播迅速、伴随收听、转瞬即逝、过耳不留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已被重新定义,“广播上网”弥补了“过耳不留、线性收听”的劣势,“网上广播”更是扩展了广播的多样性与容纳度。广播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其从传统的电波声音迈入了“大音频”时代。

当下“电波广播”在向融媒体转型的进程中如何主动更新,实现自我迭代?主要包含理念的自我迭代与行动的自我迭代。

“动众”不再必然是广播听众

对于广播受众的界定需要具有发展与开放的思路。早期受众即听众,传统广播听众的全国占有率一度达到97.4%,那是广播的黄金年代,之后随着电视的兴起,广播进入下行期。好在私家车的及时普及引发了都市广播的兴起,于是,广播受众的定义聚集于“移动中的人群”,即“动众”,当时的观念认为这部分“动众”的受传需求,电视无法满足,因此,是广播独有的市场与机会。然而随着考拉FM、喜马拉雅、蜻蜓FM等网络音频的兴起,这些移动中的人群虽然还会听音频,但是跨过了广播电台与收音机,换言之,“动众”已经不再必然是广播听众了。这一情形在未来无人驾驶时代则更为彻底,无人驾驶不但解放了人的双手双脚,还解放了双眼,在这样的“私家车”中的受众不再是只能听传统广播或是网络音频的听众了,他们可以观看、体验,可以与外界多触点连接。

动众,不再是广播听众;动众,甚至不再是听众了。

单纯陪伴不再是传统广播的根基

媒介生态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再度更新广播理念很有必要。音乐广播与交通广播的黄金时代,得益于人们在拥堵路段的陪伴需求,人们不明路况,需要长时间锁定交通广播,通过随时插播的信息来调整驾驶路线;这一需求被车载导航迅速替代,更多的驾驶者会选择高德地图一对一的精准路况的陪伴而不是交广的主播陪伴;彼时,音乐广播以广播功能单一化为旗帜而大获成功,比如中央台音乐之声是国内将广播单纯化做到极致的音乐频率,那句著名的“只听好歌不听话”一度成为各个城市台模仿的标板,音乐之声以音乐说话的方式实现了听众对于音乐陪伴的需求。

如今,受众的陪伴需求被新型媒介应用所替代,网络直播成为年轻人获取陪伴的主渠道;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则瓜分了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的陪伴时段,对于手机这样一种“视媒介”而言,在受众能够看的时候,你强制他只听是不符合媒介使用现实的,受众更多的陪伴需求不再通过传统广播来满足。

声音依然是广播自我更新的依托

传统广播电台要想实现彻底转型必须走融媒体之路,但在转型进程中,其自我更新依靠什么来实现,什么是其核心的发力点?

无疑,声音依然是其最重要的依托,声入人心要靠声音。一些传统广播电台制作的低成本广播剧就是发挥声音魅力的尝试。北京交通广播的历史人文节目《1039听天下》在清明节推出的“清明话寒食”,很好地利用了声音、故事元素,声情并茂的低成本准广播剧模式为节目带来了很好的反响。另一档节目《徐徐道来》则让听众重温了上个世纪老舍在法国给外国人讲课时10多分钟的历史原声,“听听老舍的声音”一经播出收听率就创新高。

动员是广播自我迭代的坚守

传统广播具有大众传播与大众通讯两种功能,这也是广播在灾难时刻总能发挥不可替代作用的原因。很多国家都有的国家紧急广播系统,在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作为现场组织者与现场动员者发挥重要作用,比如1998年东北特大洪水时,设在防洪大堤上的广播直播间就担负着信息传播、现场调度、现场动员多种功能。

这种动员功能在平时也能发挥其独特作用,北京交通广播的知名栏目《百姓TAXI》在节目中发起过为听众寻找RH血的“血救援”行动,第一时间就有司机应答并为患者献血,很好地诠释了广播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动员者介入并推动公益行动。

传统广播的自我迭代面临着更新与坚守两方面,在动态更新广播理念的同时还要坚守声音力量、动员功能等。融媒体转型路上,观念不是正方形,行动才是生产力!

猜你喜欢

动员听众广播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表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