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短视频的进化逻辑与未来空间

2019-12-16戴元初

视听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内容用户

戴元初

短视频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并逐渐演化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时间并不长。2017年被业界称为“短视频爆发元年”大体反映的就是这样短暂的历史。但是,短短两年多时间,短视频借着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之势,以“短平快”的优势赢得网络用户的普遍青睐,以至于“有井水处即有短视频”几成现实。在此情形下,天然具有信息承载功能的短视频与新闻之间的嫁接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么,这种嫁接后形成的新闻短视频究竟在以怎样的逻辑不断进化,未来的发展空间又在哪里?本文拟结合从业实践,就此话题进行讨论,以就教于方家,同时期望有益于新闻短视频的健康发展。

一、短视频的出现重构了视频新闻的生态

在短视频大规模涌现之前,人们接受视频信息的主要形式是电视新闻。以至于现在还有人说,电视新闻是最初的短视频样态。事实远非如此。电视新闻虽然在“视频”和“短”这两个特征上与短视频基本一致,但其在表达主体、表达语态、呈现方式上都有质的差别。因此,当短视频进入视频新闻的传播领域,迅速重构了视频传播的生态环境,视频信息传播的控制力第一次从职业媒体人手中下移至每一个智能手机的拥有者。

(一)短视频重新定义了视频新闻

短视频以其互联网原生形态与移动互联时代的用户消费热情相遇,迅速占领了用户注意力的焦点位置。在电视新闻影响力被严重消解的压力下,职业媒体人的视频新闻观被短视频所重塑。

1. 短视频让视频新闻发现了用户

传统视频新闻的生产者虽然将满足观众需求当作基本规则,但是,因为信息反馈通道的制约,他们对观众的信息消费“痛点”的把握是粗放的、滞后的、泛化的。所谓粗放,表现为将观众信息消费偏好笼统归纳为几个大而化之的维度,比如,与时政新闻相比,社会新闻更受欢迎;与国际新闻相比,本地新闻更受欢迎之类。所谓滞后,表现为观众即时反馈机制缺乏,即便是最快的收视率数据也必须到第二天才能由专业的数据公司生产提供,待到具体的新闻生产者获得相关数据,又有一个传递周期,此时的观众需求可能又有了新的变化;所谓泛化,表现为观众被当作一个整体,即便是标签化分类后的观众,也仍然是以群体的面貌出现,难以形成精准的需求分析。总之,在传统的视频新闻消费框架下,观众最鲜活、最个性化的需求无法得到有效反馈,新闻生产者只能凭经验和印象化的数据分析结果满足观众需求。而在新闻短视频消费生态下,观众转化为用户,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用户需求可以得到精准、即时、细化的反馈,新闻生产者因此可以凭借这样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在移动端获取用户的注意力。

2. 短视频让视频新闻发现了新的语态

传统的视频新闻有一套固化了的话语表达方式:主播播报导语,新闻主体以中规中矩的倒金字塔结构为主,超然而无情感色彩的叙事风格,上帝视角的第三方语态。这样的话语表达方式,在传统的职业新闻话语体系中,是无可争议的“正确”方式。然而,在用户注意力从客厅大屏转移到移动终端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视频新闻消费场景的变化,相应的,用户的信息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为内容选择的主动权交给了用户,因此,每一条被选中的内容都有用户自身的情感投射。换言之,视频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消费体验,甚至决定其选择概率。在这样的情形下,传统电视新闻在争取移动互联时代话语权的过程中,就不能无视这一改变,于是,电视新闻的话语表达方式做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并在与用户互动中不断调整,让短视频更富情感浓度的语态成为视频新闻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选项。

3. 短视频让视频新闻发现了价值拓展的新空间

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上的原生形态,从其诞生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它必须要通过被消费者选中的概率获得市场回报,并以此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条,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电视新闻一直是遵循传统媒体的“二次售卖”规则完成价值实现过程的,但是,进入短视频消费市场之后的视频新闻,增加了自身价值实现的渠道和平台,一方面,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实现影响力的拓展,将传统电视媒体长期积累的传播力与舆论影响力有效转移到网络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的内容传播平台实现自身价值的直接售卖及利益分成。

(二)新闻短视频也重新定义了短视频

当然,在媒体人以新闻短视频的方式介入短视频市场,原生的短视频形态也因此发生了改变,或者说,短视频因为媒体人的介入而被重新定义。

1. 新闻短视频给短视频注入了价值灵魂

短视频在爆发之初野蛮生长的时候,其生产主体是用户,也就是说,起初的网络短视频多是用户自己生产的内容(UGC)。由于用户自身媒介素养的参差不齐,生产出的内容良莠互现,而且搞笑搞怪、鸡毛蒜皮类的内容占绝对多数,还时不时有些粗俗甚至低俗的内容流行其间。虽然在网络和视频内容主管部门的严格管控下,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如果没有优质内容的对冲,短视频市场的品质和品位会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隐忧。

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视频新闻人以其专业素养和职业敏感给短视频内容注入了价值灵魂,从此,短视频开始有了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有了对正能量的表达自觉,有了对舆论导向的责任自觉。

2. 新闻短视频给短视频注入了专业品质

因为专业媒体人的自觉介入,短视频生产的粗糙甚至粗鄙的状态有了明显改观,用专业品质生产短视频,用新闻专业精神确保内容的公信力,以职业素养保证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底线思维。因此,专业媒体人生产的新闻短视频成为这个领域中的精品部分,给短视频注入了专业品质。比如,在2019北京世园会现场,有很多游客用手机拍摄并形成的短视频,就事实元素而言,还挺丰富。但是,当媒体人以无人机等专业采集手段和充分体现内容呈现逻辑的后期编辑方式进行内容生产的时候,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一方面,内容的信息密度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专业级的视觉享受。而这两点在非独家新闻视频中,会成为影响用户选择的重要因素。

3. 新闻短视频给短视频注入了舆论责任

短视频爆发之初,碎片化内容生产的散兵游勇们普遍缺乏新闻专业训练和舆论格局把握能力,因此,往往唯点击量马首是瞻,编造新闻故事、撰写惊悚标题、渲染血腥场面、暗示低俗内容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给互联网空间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给用户带来了许多认知和社会评价的误导。

然而,一旦承担舆论引导责任的职业媒体人入场,境况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对于网络传言的新闻核实机制、对于新闻伦理的自觉遵守、对于社会责任的自觉践行,使得新闻短视频与一般的UGC形成的短视频形成鲜明对照,同时新闻短视频也为短视频生产散户提供了可以参照的标杆,因而也不断拉升用户生产的短视频的基本品质。舆论责任成为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从选题到传播整个链条中不可或缺的自觉意识。

二、新闻短视频成为主流媒体提升其网络舆论音量的重要手段

短视频出现之初,其主要功能是碎片化时间里的娱乐消遣。随着专业媒体人以新闻短视频为手段悄然进入,价值传播和娱乐消遣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变化,谁更能获得用户的注意力成为网络话语权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能集中体现新闻短视频在主流舆论传播中的价值的,莫过于重大主题报道中它们的表现了。所谓“主力军进入主战场”,在移动互联时代,特别是5G时代已然落地的今天,其表现为主流视频媒体从业者以自己的专业和责任生产深受移动互联终端的用户们欢迎的视频内容。无论是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端论坛等重大会议举办时,还是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都是主流价值传播的关键节点,也是将主流价值在移动互联网充分传播的重要时机,实际上,同时也是传统主流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移动互联网平台有效转移的契机。因此,我们考察新闻短视频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表现和价值实现方式可以充分辨析传统主流视频媒体在短视频时代的可能发展空间。

(一) 矩阵化传播的力量

重大主题报道中的新闻短视频,是传统主流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话语权竞争的重要手段。但是,职业媒体人生产的新闻短视频,它们的网络声量并不天然地超越自媒体,甚至有可能被众声喧哗所淹没。因此,集中精锐力量,围绕主题报道,预先策划系列短视频,甚至是多系列组合式短视频,形成矩阵化传播,可以实现在嘈杂的网络环境下,以主流价值为核心,以多元组合为特征的重点突围。

以十九大主题报道为例,北京时间报道团队探索策划了15个系列短视频,将适合碎片化传播的短视频以矩阵化方式配合,按照“喜迎十九大”“聆听十九大”“学习贯彻十九大”三个阶段相互衔接、递进发展的节奏,相互配合,形成流动的整体感,从而让新闻短视频承担起恢弘主题的承载重任。

(二)一个主题多种维度

大型主题报道往往与主流价值相关,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常常呈现为严肃有余而鲜活不足的面貌。一旦新闻短视频进入,面貌自然改观。以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北京时间记者采取了以下方法形成一个主题多种维度的多视角表达方式:一是主流观点民间表达, 8集系列微纪录短视频《追梦路上,中国力量》,赢得网友广泛关注;二是宏观立场微观表达,紧扣公众关切的系列短视频组合《这就是中国外交》,彰显中国立场和大国风范,在网络舆论场形成一轮“这就是中国外交”的传播热潮;三是中国立场国际化表达,三集系列短视频《两会世界观 | 中国梦·世界心》,以在中国生活12年、今年第三次报道两会的《中国日报》外籍记者Erik的视角为切入点,呈现中国在扶贫脱困、环境治理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等方面的成就,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 同一形态多种语态

短视频是一种特定的新媒体内容形态,在具体运用时又可分为多种表达语态。仍然以北京时间十九大主题报道为例,内容生产团队所策划的短视频系列,既有微电影叙事式、精品纪录片式短视频,也有记者手记式、人物内心独白式短视频,还有新闻现场纪录式、场景+群像心语式短视频,各类短视频多重呼应,形成重大主题报道的不同面向。比如,新闻现场纪录式和记者沉浸式采访系列短视频《世界在聆听》通过《北京·聆听》《中国·聆听》《世界·聆听》三个篇章,全面记录十九大开幕当天北京、中国、世界这一刻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的壮观场景;而内心独白式微纪录片系列短视频《砥砺五年 温暖一刻》,以第一人称叙事,反映普通人砥砺奋进的精神状态,展现百姓内心深处的温暖一刻,拉近用户的心理距离。

(四)在全媒体形态中凸显价值

新闻短视频的价值如果在全媒体形态中加以呈现,其价值会更加显著。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报道为例,北京时间让众多不同类型的报道内容互补分布,形成直击峰会系列直播、系列短视频、深度访谈、创意H5、现场报道构成的全形态矩阵化报道格局。

这样的报道格局中,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多种现象级应用形成了多种形态互补呈现的全形态内容生产和传播风貌,并且包括系列直播报道、系列短视频矩阵、深度报道及创意H5等在内的每一种形态均有传播度极广的“爆款”。甚至连首次引入报道的抖音短视频,也成为主题报道中异军突起的轻骑兵。

三、新闻短视频的进化逻辑

新闻短视频并非一成不变的存在,恰恰相反,为了充分实现其在网络空间进行价值传播的功能,它必须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内容生产与传播技术相适应,不断调整自己的形态,以此增强用户黏性,并进而赢得话语权竞争的优势。

(一)Vlog短视频的出现与新闻化表达

Vlog短视频的出现实际上是与网络传播中的“网红”角色充分关联的。由于网红身后有一大批粉丝追随,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网络平台的“吸睛”工具。于是,各类网红第一人称日记体的Vlog短视频迅速从舶来品成为网络热门。

这种内容呈现方式对于媒体人而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以前的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功能与此相似,只不过在语态方面更为严谨、程式化而已。因此,一旦了解了这一形式的生产与传播规律,媒体人制作的Vlog体新闻短视频就以其专业品质和文化格调在众多同类短视频中脱颖而出。

(二)竖屏短视频的潮涌与新闻信息增量

竖屏短视频的出现是内容生产者满足用户消费习惯的一个典范性的案例。由于手机作为移动视频内容接收的主流终端,其最方便的握持方式是竖式的,相应的,用手机作为视频观看的工具,最方便省力的方式一定是竖式的。

竖屏短视频虽然在单屏信息容量方面与横屏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因为其更容易为用户所接受而成为一种重要的视频内容呈现方式。新闻媒体人以其长期积累的新闻敏感和信息采集能力,在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报道现场,往往可以获得更为聚焦且适宜竖屏传播的内容。比如,在各类外交话题的发布会上,王毅外长的“金句”式事件点评具有很强的网络传播穿透力,同时,也是很好的适宜竖屏呈现的新闻。

(三)超短视频的火爆与注意力导流

随着抖音这一以超短视频作为主要形式的传播平台的影响力日益稳固,超短视频对于用户注意力的吸引能力已经无可置疑,一些精心策划的现象级抖音短视频的集中爆发,更是强化了公众对这一形式流行潜力的无穷想象。虽然因为其超短而无法容纳较为丰富的信息内容,但是,它的视觉冲击力可以成为用户注意力的集纳装置,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注意力向新闻视频内容发布平台的导流。

四、新闻短视频未来的几个断想

短视频新闻作为一种主流新媒体形态,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主流媒体机构和媒体人都会更加自觉地使用这一有效工具,传播内容、传播价值、传播影响力。

(一)形态仍会不断进化

正如生物进化永无穷期一样,新闻短视频的形态进化也不会停止。一方面,随着5G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以及包括AR/VR、AI等多种内容生产技术不断迭代升级,用户的信息消费习惯不断改变,短视频的形态会因此不断升级;另一方面,传播技术的升级让内容在客厅大屏和移动端小屏之间的转换和衔接变得更为自然,与此相适应,新闻短视频在不同终端和不同消费场景下的转换成为必然,这一消费需求必将导致新闻短视频的形态随之进化。同时,新闻采集手段的迭代升级也会推进短视频形态不断进化,最显著的例子便是航拍技术的进步让短视频的开阔度和信息密度不断加大,从而改变了其视觉转换的逻辑,让新闻短视频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更丰富的主题感知维度。

(二)矩阵化传播会成为常态

专业的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丰满度往往超出随机拍摄的短视频可能具有的容量极限,于是,需要通过系列甚至是多系列的矩阵化传播才能较为完整、全面、有深度地呈现内容生产者期待传播的主题和内容。

同时,在信息过载的移动互联时代,任何碎片化的新闻短视频都可能瞬间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为了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获得可持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必须要有在复杂信息环境下获取注意力的能力。而与单枪匹马的短视频生产散户相比,专业的新闻媒体机构更有能力组织规模化的内容生产,对于同一事件或是同一主题,媒体机构可以组织有效的规模化生产。于是,在同一新闻内核凝聚下的多条或多系列新闻短视频形成的短视频矩阵就以其量的显著性获得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提升了用户关注的几率,进而提升了事件本身和媒体品牌的双重影响力。另一方面,从内容价值的市场变现角度看,矩阵化传播的新闻短视频更有可能通过高播放量获得市场青睐,赢得市场回报。

正是因为有上述多方面的好处,未来由专业媒体机构生产的新闻短视频会将矩阵化传播作为常态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

(三)与其他传播形态融合传播赢得更大空间

每一种产品形态的价值都是在与其他形态的产品对比中凸显出来的。短视频这一具有独特个性的视频产品形态,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初期显示出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5G时代的来临,用户的视频内容消费习惯会有相应的变化,与此相应的,包括直播、创意H5在内的其他形态的内容也会随之进化和迭代,在此情形下,新闻短视频得以生存和影响力快速扩张的生态环境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因此,可以预期的是,新闻短视频一定会与时俱进,不断进化,并在与其他形态的内容融合中获取更大的传播价值和影响力提升空间。

总之,随着5G时代的来临,传播生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新闻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生态的内容呈现形式,也会随之进化,而其价值实现的空间,实赖媒体人融合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步进化。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内容用户
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生产策略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
新媒体视域下短视频新闻制作研究
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与发展探究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