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量和IP失灵了吗?

2019-12-16许敏球

视听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堡垒科幻电影明星

许敏球

许敏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战略规划与媒体融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视听界》主编。

8月9日,根据江南原著改编、由鹿晗主演的科幻电影《上海堡垒》上映。这部据称投资3亿元、历时6年筹备制作的电影,却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溃败,票房仅为1.2亿元,有网友评价“《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一扇门,《上海堡垒》又给关上了”。不少观察者认为,《上海堡垒》的失败,标志着“流量明星+IP改编”的影视操作模式在市场上失效了。

而一个月后上映的《诛仙1》却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这同样是一部IP改编的作品,同样是流量明星主演,投资据称为2000万元,截至9月23日票房达到3.7亿元。虽然口碑表现一般,但相对投资而言,市场表现可谓出色。这似乎又在说明,“流量明星+IP改编”仍然是有效的。

到底该如何来看待这个现象呢?流量和IP真的失灵了吗?

其实未必。

近年来,“流量”和“IP”成为影视行业最热的两个词,在资本的助推下具备了“点石成金”的魔力。一度时期“流量”和“IP”成了市场的主宰性力量和唯一标准,变成了“唯流量”“唯IP”。一部作品值不值得投资、有没有市场,看的是有没有大IP,有没有流量明星出演,而不是作品本身品质如何。这就导致一大批“流量明星+IP改编”的作品充斥银幕和荧屏,目的是赚快钱,而少有人关心其质量如何。而这些作品往往还能取得票房和收视上的成功。这就加剧了市场的热度,一大批并不具备影视投资、生产、制作能力的企业也纷纷涌进来“淘金”,反过来又进一步推高了“流量”和“IP”的热度,市场进入了“高烧”状态,整个行业的心态变得浮躁,动作也出现了变形。在这种喧嚣与躁动之下,很多对此不满的观众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当市场到了某一个临界点以后,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就会进行报复性反弹。而《上海堡垒》正好出现在了这个临界点上,于是它的失误就会被成倍放大,遭遇的打击也会成倍放大。

《上海堡垒》真正的失败不在于IP改编,也不在于用了流量明星。它的真正失败,在于没有满足观众对于类型电影的期待。它主打的是“科幻电影”,观众在观影之前对于科幻电影有独特的预期,但这个预期未达到,就会出现口碑下滑乃至崩塌,在口碑越来越重要的电影市场上,这又会直接反映到票房上。而《诛仙1》的成功,则在于它满足了观众对于类型电影的期待。虽然它距离“仙侠/奇幻”这个电影类型的优秀标准还有很大距离,但是满足了观众对于这一类型的基本需求,过了基本的门槛,即使口碑上不出色,也依然足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电影的市场表现,其实就是在观众的预期与呈现之间的博弈。如果呈现超出观众预期,一部作品可能会成为“黑马”乃至“大爆”,如《战狼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等“30亿+”级别的电影,这里面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之前并不被市场看好,或者并未受到太大关注;而如果呈现不符合观众预期,即使是再大的IP,再有流量的明星,也难以发挥作用。

“流量”也好,“IP”也好,虽然近几年因为过度炒作,已经成为被抨击的对象,但如果一棍子打死,也不是理性的态度。实际上,今年票房“40亿+”的两部电影《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也都可以算是IP改编作品。只是它们首先是用心做出来的好电影,对IP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开发。其实我国影视行业对于IP的价值开发和挖掘还远远不够,对比一下《哈利·波特》、漫威、《权力的游戏》等全球知名IP改编影视作品就会有明确的认知。当然,把IP作品改编好,需要的是一种真正做精品的态度,甚至是一种“极客”的精神,而不能是一种赚快钱的心态。而如果各个环节都能做到位,“流量明星”的存在,对于作品也能起到加分作用,因为其带来的关注度、话题量对于宣推是相当有价值的。摆脱“唯IP”“唯流量”的思维,回归到作品本身,回归到创作者的初心,这是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堡垒科幻电影明星
打造党支部“四个堡垒”推动党建工作走深走实
关于“飞行堡垒”的10件趣闻
最后的堡垒T-84
宝鸡市陈仓区:五化提升强堡垒 党建引领扶真贫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
谁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