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撕裂与弥合

2019-12-16顾理平

视听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威尔领袖观点

顾理平

顾理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会会长。

自媒体应用的快速普及,让全体社会成员的意见表达变得易如反掌。国事、家事、天下事,旧闻、八卦、奇葩案,随时随地皆可指点江山,谈论是非。于是,海量信息和无限观点的网络生态,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概括,更是一种生活现实。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意见的充分表达,可以让现代人更加方便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的一种力量。但自媒体毕竟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具备理性对待这个平台的必要媒介素养。即使是在传统媒体长期从业的专业人士,也没有全部对新媒体传播带给传媒生态的革命性变化做好全面准备。这就容易导致媒体传播中出现问题,其中,由网络非理性导致的意见撕裂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消极作用,便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谷歌工程师出生的威尔·戈宁曾经借助Facebook掀起的一场“网络运动”,参与了把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赶下台的活动:一位名叫赛义德的年轻人在被警方调查时死亡,不久,Facebook大量流传其被警方虐打的照片,引发广泛的社会抗议。威尔·戈宁创建了“我们都是赛义德”的网络主页并呼吁大家上街抗议,关注者达百万并引发大规模游行。18天后,穆巴拉克被赶下台。这次胜利让威尔·戈宁兴高采烈,他认为“要想解放社会,你只需要互联网就够了……”,仅仅四年后,面对越来越失控的网络世界和生活越来越艰难的埃及百姓,威尔·戈宁承认自己错了,因为互联网也把国家撕裂得支离破碎,“当你想打破什么时,社交媒体很有用;可当你想用它来重新建设些什么,它就失灵了。”“社交媒体给大众赋予了权,但在权威被消解之后,精英们也没法做到使大家把有害的渣滓筛出去了。”这个事例典型地呈现了自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众声喧哗的自媒体中,某个意见可以被极端放大并变成“公众意见”,但这种“公众意见”却常常因非理性而导致片面性。这个特点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网络意见领袖和网民们网络使用中难于避免的非理性行为。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曾指出,在大众传播中存在“头羊效应”,即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会成为大众传播中的“头羊”,参与意见传播的大众会密切附和其意见。这确实是网络传播中的一种常态。争议事件(观点)产生后,网民的观望期往往会随着某位意见领袖的振臂一呼而产生倾斜,进而竞相追随。某些和意见领袖观点相左的观点要么被群起攻之,要么因为人微言轻而被某种单一声音所淹没。问题是,自媒体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的意见未必客观公允;新的意见领袖会不断形成;对新异事件和人物的追随会导致“羊群”不断弃旧趋新……所有的这些,会导致自媒体传播中的意见变得日渐极端且摇摆,撕裂现象不可避免。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十分重要,但网络世界意见领袖本身又在不断更迭。要在传播过程中成长成为新的“头羊”,就必须用标新立异的观点和放大的音量来产生流量,引发关注,从而成为新的意见领袖。于是,非理性的炒作往往成为一种难于拒绝的选择。自媒体传播中“公众意见”可能具有片面性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息茧房”现象的存在。这和网络传播中的算法推荐存在密切关系,在“用户至上”的网络传播中,算法以科学名义无节制地满足着用户的接收兴趣,但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具备(或者说愿意)理性判断和对待这些算法推送的信息,于是,用户的信息视野在不知不觉中不断被“窄化”,某些片面乃至极端的观点或信息,也在同类信息的反复共振中被强化。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确实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但其可能的撕裂作用值得引起重视,既然撕裂现象已经产生,我们就应该努力寻找弥合之道。对网络社会而言,最重要的是需要强调网络理性和媒介素养。人的理性精神是网络社会一种昂贵的奢侈品,净化网络世界的所有努力,都需要人们理性精神的回归,自媒体传播过程中更是如此。而媒介素养,则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基本能力,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清楚自媒体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大众传播媒体而不是无关他人的私家小院。只有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会真正成就网络世界的月朗风清。

猜你喜欢

威尔领袖观点
领袖风范
威尔森林的骗子大叔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观点
追寻领袖足迹 奋力追赶超越——学习《梁家河》
平民领袖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点灯——派威尔(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