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的文艺范儿

2019-12-16时统宇

视听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范儿广播文艺

时统宇

时统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新闻事业研究室主任。

第一次担任广播文艺节目评析的评委,静下心来听文艺,仿佛重新做了一回四十多年前的文艺青年,除了怀旧,更多的是对广播文艺范儿的敬重。

央广文艺之声的《尚长荣的求索》对他主演的《曹操与杨修》等新编戏进行了深入采访和精心制作。在推荐意见一栏中,这样的话引起了我的关注:“对戏曲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成果,电视、纸媒都较少总结。”我看还可以加上一句:互联网对戏曲的关注更是指望不上。也难怪,传统媒体如今生存都成了问题,哪里还顾得上一招一式唱念做打的戏曲?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热闹的地方,却少有传统戏曲的“从前慢”。一点都不夸张地说,如今还能对戏曲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成果进行一番认真梳理的媒体,真的非广播莫属。这能不让人多一分敬重吗?

如果说戏曲和曲艺在文艺节目中还算小众,那么文学就算得上是相对的大众,就像文艺青年实际上主要是指文学青年一样。同样是央广的《文学四十年,我们共同见证》以长达十集的超大制作,极具诚意地完成了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发展成就的宏大叙事。这档节目攫取了了四十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从作家、评论家和读者等“历史见证人”的多视角回忆,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在如数家珍般地回顾四十年文学精品的同时,满腔热情地讲述文学对百姓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该节目充分发挥了广播声音之优势,既有深入扎实的采访录音,又有声情并茂的作品演播,还穿插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歌曲、影视剧片段以及音响效果,力求声音的丰富性、鲜活度和时代感。这十集节目涉及了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朦胧诗、新写实主义、先锋派、陕军东征等多个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回顾了九届茅盾文学奖和获奖作家和作品,梳理了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展示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文化实力和文化自信。

于我个人而言,《文学四十年,我们共同见证》唤起的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第一集《报春的燕子》,第一个闪亮登场的是1977年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率先揭露文革对青少年造成的创伤,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实际上,小说作者刘心武的另一篇短篇小说《爱情的位置》对我影响更大,因为我那时正当青年。也就是在那一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像这部精心打磨的优秀广播作品所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丽日高照,春风怡人,鸟声清脆,从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开始,中国当代文学的大花园正在慢慢丰富而灿烂起来。”

这次评析活动另一个让我的印象深刻之处是地方广播的文艺范儿,甚至是地市级的广播节目。比如有四家电台介绍了本地作家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它们分别是:河南台的《探索“生活的银河系”——品读诗人杜涯》,赤峰台的《流水似的走马》,武汉台的《悲凉处亦有尊严——李修文散文集“江河袈裟”赏析》,广州台的《路上的父亲》。再比如节目中占比不小的地域文学:北京台的《竹枝词》,重庆台的《诗意重庆,千古乡愁》,广西台的《壮族诗人黄神彪》,包头台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等等。平心而论,能把这些题材做成像模像样的节目,除了广播,还能有谁?

文艺创作进入了智能机器人阶段——一个机器人熟记几十万首诗词是小意思;写小说、写剧本也有了“攒”的软件;网红文更是“各领风骚没几天”……或许,文学再也不能回到四十年前激情燃烧的岁月。尽管如此,我还是在不同的场合发出这样也许是微弱的声音:有品质、有温度的节目应当慢下来,等一等节目的灵魂。什么是节目的灵魂?至少包括这样的内涵:内容为王,工匠精神,慢工出细活儿,厚积薄发,力戒浮躁……

猜你喜欢

范儿广播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女神范儿的旅行攻略
2018年,如何穿出范儿?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文艺范
抓准风格 古着穿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