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看典型人物宣传报道的创新

2019-12-16赵丹军

视听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楷模树干

赵丹军

典型人物宣传报道是主流媒体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典型人物的宣传,让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让他们的精神深入人心?作为以视觉效果见长但却不宜大篇幅描写论述的电视传播,该如何扬长避短做好典型人物的宣传?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承办的《江苏“时代楷模”发布厅》(以下简称《发布厅》)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节目组在形式、内容和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既契合了时代的需要,又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引领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发布厅》并非一个周间播出的常态节目,一般会在一个季度发布一个人物,在观众的收视习惯上并无优势,即便如此,多期《发布厅》节目依然在同时段收视名列前茅。笔者以其中的几期节目来阐释《发布厅》在典型人物宣传方面的创新理念。

一、 不拘一格,求新求变

电视传播的优势是画面直接,有冲击力。但典型人物的事迹基本上都是过去时态,很难再现。电视媒体无法像纸媒那样通过文字描述、回忆、展望、想象来表达人物个性,烘托精神内核,所以,电视媒体在做人物宣传短片时,大量采用的方式就是空镜头加解说词的方式,观众经常会看到主人公在田埂、厂房或办公区走来走去的画面。为了克服这个短板,《发布厅》节目组在每个人物发布之前都要进行深入探讨,根据每一个楷模人物的特点为其寻找最恰当最有表现力也是最适应观众收视需求的呈现方式。比如2018年度发布的第三位江苏“时代楷模”——坚守在扬州宝应氾光湖28年的社区民警李树干。与此前的“时代楷模”不同的是,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社区民警,李树干的事迹看上去细碎平常,如何在这些琐碎中凸显伟大?如何讲好一个“农家警察”的故事?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在过往的28年时间里李树干化解的5000多起矛盾纠纷?节目组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选择了富有表现力又有楷模家乡地域特色的“说书”方式,灵感来源于主人公在化解乡亲矛盾时很多接地气、有特色的乡土语言。节目组邀请一位扬州评书先生,由他担任故事讲述人,交代故事的背景和前情,讲到故事的关键部分,再由主持人对相关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访谈。如此“一唱一和”,一个个精彩的“农家警察”故事被较好地呈现出来。在评书环节,大屏还配合播放了以简笔插画为基础制作的动画。将插画与评书完美结合,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让观众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火炸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是2018年度发布的“时代楷模”。83岁的王泽山院士已从事火炸药研究64年,在世界前沿的重大课题中不断突破,将我国火炸药整体实力带入了世界前列。他曾四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为我国火炸药事业从跟踪仿制到进入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节目的筹备阶段,编导组发现,王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之后,媒体已经对他的事迹作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如何另辟蹊径展示他的事迹,讲好他的故事,成为摆在编导组面前的一个难题。经过反复思考,编导组最终找到了突破口:王泽山院士跨越64年的科研生涯,也是新中国国防实力发展的一个历程,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科学技术蓬勃大发展的一个剪影。结合时代背景来回顾不同时期王院士的科研成果,这不正是一场我国科技进步的展览吗?发布会采用成就展的呈现方式,从王泽山获得的四个国家级大奖入手,利用丰富的展品——实验用的带孔软木塞、利用废弃火炸药研制的起爆具、应用低温感技术的穿甲弹、不同模块装药的模型等等,呈现过去60多年时间里,王泽山在不同阶段的科研成就,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藏着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王泽山的同事、学生和秘书纷纷化身展览的讲解员,面对不同展品,讲述王泽山院士如何“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全新的展览式呈现,有效拉近了观众与晦涩难懂的火炸药技术之间的距离,也让王泽山64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第一线的形象立体丰满起来。

在《发布厅》中,节目组还采用过微电影、情景剧等多种电视呈现手段,不拘一格,求新求变,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创新拍摄手法,讲好楷模故事

无论表现形式多么新颖,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为更好地塑造主人公形象服务的。为了讲好楷模故事,凸显楷模精神,《发布厅》在讲故事的手法上也作了诸多尝试。

典型人物的宣传大多是前期有相关部门的推荐,附带事迹材料,所以很多时候,媒体对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就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采访,然后就着材料上的事迹渲染放大,其结果往往是千人一面,缺少感人的细节、真实的情感、独特的个性,报道也不具感染力。《发布厅》不是在原有材料上作加减法,而是在前期大量采访获得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寻找最佳的讲述方式,将楷模还原为有血有肉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的形象,既有可看性更有可信度,

“时代楷模”钟佰均是连云港西棘荡村的村支书,他所在的村曾是苏北最穷的村子,底子薄、基础差、环境闭塞、条件艰苦。钟佰均通过近20年的努力,把这个曾经的落后村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尼龙颗粒加工专业村,走出了一条苏北农村发展的新路子,成为苏鲁交界的样板。钟佰均也因此被赞为“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强村富民路的好书记”。

节目组经过多次策划,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苏北的年轻大学生村官王景光的视角来引出人物、讲述故事、提出问题。

作为一位年轻的基层村干部,王景光是带着问题和疑惑出发的,他要当面请教钟佰均,怎样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与支持?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乡村的致富之路?然而不凑巧,当他到达西棘荡村,钟佰均去外地招商了,但这也为王景光提供了一个从侧面了解钟书记的机会,也让他可以更真实地感受一个当年苏北最穷的村庄今天的模样。镜头一路跟随王景光,记录下他在村里的寻访和见闻。也正是这个旁观者的独特视角,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钟佰均,看到了西棘荡村真实的巨变。

讲述楷模故事基本上都会遇到一个困难,那就是楷模的事迹大多为过去时态,很难重现。这个困难在“时代楷模”李树干的发布过程中表现得尤为严重。李树干做了28年的基层民警,化解了大大小小农村基层矛盾5000多起。其中很多化解方式是李树干独有的,特别能够表现出一个基层民警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以及他对当地百姓的情感。但这些矛盾都发生在过去,并且缺少相关的影像资料。如何弥补这一缺憾?节目组使用了情景互动的方式。他们从李树干处理过的真实事件中挑选了三个典型案例。在发布会现场,由三组演员演绎冲突现场,在冲突最激烈的时候,李树干出场。李树干重回当年的矛盾现场,和专业演员一起还原了他当时的处理方式。接下来主持人再与李树干进一步访谈,追问他独有的调解方式背后的学问。这种方式既不同于以往的情景再现,也不同于惯常使用的对主人公的访谈讲述,而是把两种方式结合到一起,让主人公加入再现场景,使得主人公还有现场观众都仿佛回到现场,从而更真切地了解了一个基层民警在平凡工作当中的不凡之处。

三、强化仪式感,传承楷模精神

《发布厅》的最后一个部分是颁奖环节,这已是节目的尾声,但节目组并未让这个部分流于形式,而是每一期都力争有新意,有亮点,有惊喜,力求用新意来强化仪式感,将整场《发布厅》推向高潮,更好地提炼主题,烘托榜样力量。

“时代楷模”钟佰均的颁奖环节是:在得知钟佰均曾获评“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荣誉称号后,节目组首先邀请了华西村新任书记吴协恩为钟佰均颁奖,之前带着疑惑一路寻访的年轻的村书记王景光也来到节目现场,通过寻访和现场聆听钟书记的故事之后,王景光表示:“回去以后,我会努力把张庙村建设成新的苏北样板,甚至超过钟佰均书记!”从吴仁宝,到吴协恩,再到钟佰钧、王景光,这样的仪式感既寓意了江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断努力,更是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时代楷模”王泽山的颁奖环节是:王泽山在接受颁奖后,亲切地寄语现场的大学生,勉励他们有所担当,承担起历史使命,研究出一流科研成果。在他寄语的时候,观众席上的大学生们高举起向王院士致敬的标语牌,并起立高呼:“向您学习!向您致敬!”这个过程是从一开始几个学生举牌,到陆续好多学生自发站起来致敬,再到最后全场所有观众起身鼓掌致敬,充满青春活力的呼声将节目推向了高潮。而主持人适时旁白:“同学们喊出的不仅仅是对王院士的爱,更是对科学的敬意,是对一位愿意用自己的科研成果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的科学家的敬意。”

这些颁奖环节通过颁奖升华主题,将整场《发布厅》推向高潮,对弘扬和传承楷模精神起到了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楷模树干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为什么树干不是方的?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时代楷模
完美楷模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试析安冈章太郎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永远的落伍者
【时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