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历史观对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意义★

2019-12-16向勇

山西档案 2019年3期
关键词:历史观虚无主义历史

向勇

(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习近平历史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指导下,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历史观的继承与弘扬,从历史内涵、历史意义、历史态度等多方面回答了历史学习与利用问题。准确把握习近平历史观,促进其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对培养学生历史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存在积极影响。以下是笔者关于习近平历史观对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意义探究的几点心得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一、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性分析

由历史观概念可知:历史观又被称之为“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历史(包括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所具有的根本意见与看法,包含着对历史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对当前历史价值的体会与批判,以及对未来历史指引的感知和认同。因此,历史观与价值观、生活观、世界观存在密切关联性。树立正确历史观可使学生在历史学习、历史事件解读过程中,对中国史、世界史、国情、世情、党情等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历史选择的客观性与必然性;树立正确历史观可使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养成正确世界观、生活观、价值观,具备“四个自信”、提升“四个意识”,能够善于利用历史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本心,具备反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信心与能力,获得自身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1]。对此,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也是重点内容。

二、习近平历史观对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意义

习近平历史观对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意义是巨大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目标

1.整体表现。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培养质量与效率,首先需对“为什么培养”具有全面了解,明确培养目标。而习近平历史观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为什么”问题给予了准确、全面解释,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大学生历史观培养的目标之一。

2.具体呈现。例如习近平历史观对“为什么学习历史”“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历史”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就“为什么学习历史”而言,习近平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中国历史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知识与经验,包括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学习历史能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具有深化理解;研究历史、借鉴历史能够赋予人类了解过去、掌控现在、创造未来的智慧”等[2]。就“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历史”而言,习近平明确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我们不能夸大历史、否认历史、扭曲历史、美化历史,需以客观、公正、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由人们造就,又塑造人们,我们需要以辩证地、发展地眼观看待历史,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与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现实工作中,以规避历史问题,塑造美好未来。

这就要求在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养中,高校一方面能够通过习近平历史观坚定学生历史学习信念,端正学生历史学习态度,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史中的定位;另一方面能够从习近平历史观中提炼大学生正确历史观树立目标。如在高校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目标在于:第一,使学生对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任务、历史定位具有全面了解;第二,明确“四个选择”在中国近现代中的客观性、必要性、正确性;第三,清楚道路选择的不易,能够理性、辩证看待道路选择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遇到的阻碍,提升学生思想性、科学性、思辨性;第四,将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技能、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身智慧,用以进行现实问题分析与处理;第五,使大学生具备历史虚无主义自觉抵御能力,不被历史虚无主义所影响,促进正确历史观培养作用的有效发挥,助力高校大学生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梦想的新时代青年。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内容

1.整体表现。在高校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养过程中,在明确正确历史观培养目标的同时,也需要掌握其培养内容,知道高校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应“培养什么”,解决历史观“教什么”的问题。基于习近平历史观的全面解读,发现习近平历史观确定了“历史”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推动了高校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养内容体系的丰富与完善。在习近平历史观指引下,高校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将呈现“多样式”“关联式”“生活式”“内涵式”发展。

2、具体呈现。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个人理智的启迪、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养过程中,习近平历史观确定了“历史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主线地位:一是,要求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确定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对中国在世界中的定位包括“昨天”“今天”与“明天”具有准确了解。二是,要求大学生能够学习中国历史,掌握中国历史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三是,要求大学生能够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了解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坚持、创新的历程,从中理解时代赋予民族的使命、责任、义务;认同“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发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正确性;具备在困境中获取希望的勇气,获取突破困境、解决问题的智慧。四是,要求大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史,对各时期各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成就具有全面、清晰、正确的理解;能够用辩证、唯物、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中的人、物、事。

又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元化文化思潮涌入国内。加之,近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不可避免地形成各种各样社会矛盾。在此背景下,以“还原历史真相”“加强历史学术研究”等为噱头,在一系列“假设”“想象”“如果”“主张”“倡议”“渲染”下,历史被娱乐化、情感化、歪曲化、虚无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打压了理性主义,人们(尤其是社会经验匮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大学生)在不了解历史情况下,易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否定中国共产党带来人民群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成果,损坏中国共产党形象,动摇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而以习近平历史观为指导,进行高校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养,可帮助学生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使学生能够自觉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自身情感、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等的不利影响。习近平以“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经验之谈,明确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与此同时,习近平在继承“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毛泽东“做调查,做正确的调查”历史研究法等的基础上,提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给予了批判与回击[3]。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养中,应注重历史虚无主义自觉抵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知到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腐败性、片面性、虚伪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

(三)创新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方法

1.整体表现。在高校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培养内容等的贯彻落实离不开培养方法的支撑。对此,解决“怎样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问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考与关注的重点问题。而习近平历史观众,关于“如何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历史问题学习”的观点与意见,为“如何教”“怎样教”指明了方向。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养方法的创新。

2.具体呈现。例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中国历史经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传承,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在学习、传承与弘扬历史文化时,需“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与此同时,能够“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铭记历史给予世人的经验与教训。对此,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高校应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入手,丰富大学生文化内涵,使其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的道德要求中汲取营养,进行大学生素养、品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高校能够立足学生实际生活,把从历史中获得的经验、方法、教训、警示运用到现实问题处理中,达到“古为今用”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习近平历史观为指导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落实的具体表现,能够从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养目的、内容、方法等层面提供指导,改善历史教育问题,降低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不利影响。对此,任课教师应深化理解与学习习近平历史观,推动其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猜你喜欢

历史观虚无主义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