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频直播产品的探索路径
——以“荔直播”为例

2019-12-16张晓锋

视听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受众融合

王 君 张晓锋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全媒体视频直播产品以崭新的姿态做出创新的尝试。

“荔直播”于2017年5月正式推出,作为传统电视流媒体打造的新媒体视频品牌,其依托电视人强大的视频制作能力,变过去单一的“电视大屏约会”为“电脑、手机小屏伴随”,并通过多屏互动,达到提升传播有效性的目的。“荔直播”创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是探索全媒体的一次积极尝试。

一、“荔直播”创新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下,直播、短视频逐渐成为有效的信息传播工具,向受众传递碎片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荔直播”作为一款融合内容产品,在不断探索融合传播的基础上,实现了移动化、常态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

(一)视频直播移动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成为人们传播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相应的,对于视频直播产品来说,立体的报道方式、高效的生产流程、迅捷的传播速度成为移动时代下新媒体的显著特征。

首先,“荔直播”探索了电视与网络跨媒介互动的新模式,以形成丰富立体的报道方式。直播前,通过各平台直播预告和短视频预热,让用户对直播事件有初始印象。直播中,电视与网络展开大时段直播或并机、穿插接入实时信号或单独处理,并实时进行短视频混剪,以图文互动引流的模式展开碎片化信息的补充传播。直播后,会精选优质内容编辑成短视频再度传播。

其次,“荔直播”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朝着高效的生产流程不断努力。比如,“荔直播”以“网络直播+短视频”的形式,采用“手机+电脑”为嫁接新载体的方式,在抢占网络阵地的同时,能够准确迅速地抵达用户。

再次,为了更有效地覆盖电视和网络的全用户群体,以及达到更为迅捷的传播速度,“荔直播”打通了电视大屏和移动小屏的技术壁垒,将网络直播信号在电视、网络平台进行多屏分发,创新实现了“一源多屏”的融合直播形式。电视与网络的同源直播,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平台共享最大化,在同步直播的同时做到实时互动,提升观众、网友的参与度。

(二)移动直播常态化

在信息多元化时代,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节目更容易赢得收视。“荔直播”在反映社情民意的同时,搭建起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荔直播”重视对题材的常态化把握,为网友提供了一系列精神文化产品。“荔直播”常见的题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民生新闻。如:《网上买真瓶造假冒化妆品》《卧底大调查之“外卖店”》《说走就走,两条跨省公交专线在苏州正式开行》。二是人物事迹。如:《伟大的父亲,外卖小哥抱着3岁女儿送餐》《暖心,母亲手术无法喂奶,护士充当临时“奶妈”》等。三是重大事件,包括时政要事、自然灾害等。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盐城响水“3·21”爆炸事故等。以上三类构建了“荔直播”的信息传播框架,实现了受众与信息的有效对接。江苏广电还加入全国强势省级媒体大直播联盟,关注大事件、大活动,拓宽“荔直播”题材,保证直播高频率、活动高覆盖、信息高到达。

(三)常态直播品牌化

传媒市场竞争激烈,大量同质化产品涌现。因此,全媒体产品的品牌化经营非常重要。作为一款融合内容产品,“荔直播”得到了媒体和用户的广泛认可。据统计,截至2019年5月,两年期间“荔直播”共计完成电视直播和移动直播近260多场,发布短视频6200多条,总点击量已突破54亿,[1]其中有近百条短视频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多家央媒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转发转载。另外,“荔直播”在各视频榜单的排名直线上升,在腾讯企鹅号最具影响力短视频榜单中,常驻江苏地区企鹅号的榜首,有力地诠释了短视频的爆发力、持久力和品牌力。同时,“荔直播”与其他省级媒体合作,通过置换资源、拓展题材、联合播出,不断提升在业界的美誉度和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荔直播”传播效果

(一)直击事件,增强现场性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已成为视频产业竞争的重中之重。除了传统媒体惯用的图文形式外,“荔直播”还增添了视频、游戏、AR、H5等形式,并且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立体式传播。这种创新方式不仅可以带来丰富的优质内容和全新的阅读体验,还可以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聚焦现场、立体呈现是“荔直播”一贯的表达方式。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进行了移动网络全景直播。直播中,记者以解说+采访的形式对江苏代表抵京展开报道,呈现了江苏代表委员履行职责、参政议政的风采。在传统报道的基础上,“荔直播”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媒介形态的融合、媒介终端的多元,达到立体式的传播效果。如:“荔直播”开启了全国两会“直通北京”演播室,分成嘉宾访谈区、新闻播报区、新媒体网络互动区、虚拟演播区四个区域。在技术上,综合运用视频、H5、Vlog等全媒体手段,并首次采用5G传播技术,在报道现场、北京驻地、南京总部三点之间构建5G传输网络。“荔直播”还实时抢占微博、微信等新终端,推出一系列融合报道,搭建起全媒体即时发稿平台和共享平台,在“江苏新闻”微博、微信公众号发起“两会,我想说”征集活动,让网民写心愿、诉期待。

信息技术层面的创新有效提高了“荔直播”新闻传播的效果,为受众提供了如临其境的两会报道体验,并且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沟通,有效增强了社会各界对两会的参与度。对于视频直播产品而言,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一方面能够凸显直播的优势,加强与受众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可以使资讯传播更为丰富和有趣,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二)记录过程,突出扩展性

对新闻事件全程报道,在报道中与受众互动沟通,是视频直播产品应当呈现的完整报道流程。

记录过程,传递信息,抢占舆论主阵地。在2018年12月13日《国之祭·2018》特别节目中,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全方面、多层次地直播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直播前,演播厅内以“主持+大屏幕播放视频”的形式为主。一方面通过镜头语言对南京大屠杀事件展开回忆,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另一方面,较为有效地对本次报道进行预热,扣人心弦,引发共鸣。直播正式开始时,节目外景记者分别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山码头丛葬地、清凉山丛葬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等地,向观众实时直播下半旗致哀活动,以及国家公祭仪式活动等。记者们采访了八旬旅日华侨林伯耀、日本老兵之子、明治大学学生等一系列人物,揭开了南京大屠杀这段沉重的历史民族记忆。与此同时,演播厅内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和著名评论员参与互动,彰显了新闻的权威性和评论性。为了更好地与受众互动交流,“荔直播”采取网络同步直播方式,即受众可以在“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江苏新闻”微博、微信、企鹅、今日头条等平台同步观看,实时参与点烛光、写寄语活动,以及“一句话公祭”征集活动。直播结束后,“荔直播”精选优质内容编辑成短视频再度传播。如:《永不忘却的记忆:南京之殇》《一首〈蚕豆歌〉,记录那段黑暗的岁月》《七旬日本遗孤写自传:我流着日本人的血,但长的是中国人的肉》等一系列围绕公祭日的短视频,这些视频被国内多家知名媒体转发,获得较大关注。

在此次全程式的立体报道中,“荔直播”以全新的姿态开辟了重大主题宣传的主流舆论场,在拉近与受众距离的同时,激发了受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了主旋律的报道力量。

(三)感知社会,强调情感性

在移动互联网具有显著优势的环境下,媒体的分众化特征愈发明显,在明晰受众群体、了解传播效果、得知受众反馈的基础上,可以更加精准、更为高效地将传播分类,从而彰显媒体的功能维度,这便是“四全”媒体中“全效媒体”所强调的价值内涵。[2]

做暖新闻、做深度新闻,是“荔直播”感知社会、引发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荔直播”以积极正面的价值为导向,把握受众的资讯阅读需求,筛选出具有融合传播价值的内容,并通过专业的直播画面带给受众高水准的视觉感受。在报道新闻《20位视障老人结伴买菜,“志愿者”守护22年》时,“荔直播”呈现了这样一则温情的故事:在苏州,一群视障老人互相搀扶去买菜,当被人欺负时,一位姓瞿的阿姨主动站出来打抱不平,后来,瞿阿姨十年如一日地义务守护这些老人,在中风病倒后,一群有爱的志愿者传递爱心,他们延续瞿阿姨的善举,轮流值班陪同着这群特殊老人。为了将这则报道做深、做好,“荔直播”将主题定为“我是你的眼”,并充分运用视听语言的优势,书写了关于爱和奉献的篇章,传递社会正能量,既彰显了社会责任感,又增加了网友的参与度,获得了受众的青睐与关注。

“荔直播”坚持内容为王,策划为先,重视对选题的把握与处理,并通过暖新闻的报道形式传递人间正能量,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感,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迎合了时代的精神需求。

三、结语

“荔直播”作为传统电视流媒体打造的以移动传播为主的“直播+短视频”的新媒体视频品牌,通过平台和渠道的开掘,坚持做好、做实、做深、做趣,并塑造多渠道共享、多角度表达、多平台发布的融合传播形态,在主旋律、正能量宣传创新方面探索了一条可行路径。

注释:

[1]“荔直 播 ” 两 周岁啦! 黄 渤 沈腾韩寒一起 送 祝 福 [EB/OL].荔枝网 ,[2019-05-01]. http://news.jstv.com/a/20190501/1556698855810.shtml.

[2]王绍忠,谢文博.“四全”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N].吉林日报,2019-04-01.

猜你喜欢

受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破次元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