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的类型特质及其在新闻中的应用

2019-12-16魏力婕朱瑞君张蔚涵

视听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内容

魏力婕 朱瑞君 张蔚涵

近年来,以移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媒体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在这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中,我国媒体业从最初的“被技术推着走”转向“积极拥抱与回应新技术”,传统媒体机构对新技术的反应更为敏捷高效,呈现出拥抱、批判、创新的开放姿态,相关的媒体实践为媒介融合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从2019年全国两会到博鳌亚洲论坛,崭露头角的Vlog新闻报道正是传统媒体进行融合产品创新的一个剪影。以2019年两会报道为例,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大型媒体都在两会报道中引入了Vlog方式,#两会Vlog#话题在微博平台的阅读量达到1.5亿,Vlog报道成为2019年两会新闻报道的亮点之一。Vlog新闻有何特点,何以呈现出爆发式发展?本文在全面梳理Vlog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Vlog新闻的叙事特点及策略。

一、Vlog的发展

早在2006年,国内就有介绍Vlog的期刊文章[1],作者文圻将2006年著名的香港“巴士阿叔”视频与ID名为“dodolook”的创作者拍摄的出镜搞笑短片都统称为Vlog,前者由事件见证者偶然拍摄并上传,后者则是“dodolook”本人主动策划与构思的成果,前者视频更符合如今对拍客视频的定义,后者则更符合搞笑视频的定义,皆非如今大众对Vlog的认识。文章作者认为,Vlog是一种新鲜的网络娱乐形式,以视听多媒体的形式完整呈现出个性化内容,Vlog的流行会为“草根”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打破Blog中名人对话语权的掌控。从这个意义角度来看,虽然对于Vlog的内容与形式定义存在差异,但Vlog作为一种多媒体文化确实激发了新一轮创新创作与话语权的争夺。

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从英文全称可以看出,Vlog也是博客的一种,只是Vlog是以视频作为媒介语言的一种博客,因此又可以叫作视频博客或视频日志,拍摄者(Vlogger)以视频替代文字或照片,将视频上传至社交平台进行分享。Vlog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12年,YouTube的一些创作者最初上传美食、旅行等日常话题视频,记录并分享生活。相比之下,国内Vlog发展起步较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Vlog在国内开始受到关注是2016年。一批海外华人与中国留学生借鉴YouTube上的Vlog创作方式,将海外生活视频分享至国内社交网站,因此,Vlog最开始流行于年轻群体,尚属小众爱好。随着发展,一批Vlogger红人如孙东山、井越、竹子、李大锤在微博、B站等社交平台积累了大批粉丝,国内也开始出现第一批职业Vlogger。Vlog真正从小众走入大众视野,则得益于年轻流量偶像的加码,欧阳娜娜、林允、吴磊、易烊千玺等明星陆续加入Vlog制作,粉丝效应使得Vlog在国内的受众圈层拓展,影响加深。

如今Vlog的定义更为明确清晰,更具操作性,YouTube官方根据平台已有作品总结出六大最受欢迎的Vlog话题:个人主题,记录个人日常生活,满足观看者对于视频创作者私人生活的好奇心;一般主题,视频内容并不主要围绕私人生活,而是就美妆科技产品、旅行、美食等展开;故事主题,创作者面对镜头讲述已发生的故事,例如一次滑雪经历;虚构角色主题,创作者在视频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且对着镜头发言;补充视频,主要的视频内容并不是Vlog,作者仍可以在视频的片头或片尾增加与镜头外的观看者交流的内容;回复评论类,这类的视频主题是回复用户问题,对粉丝的疑问做出解答,表明作者对于观看者的倾听与关心,呈现出独特的视频互动。国内Vlog则多见个人主题、一般主题、故事主题、回复评论主体,少见虚构角色主体与补充视频内容。

二、Vlog爆发式发展的原因

(一)市场

Vlog在社交媒体平台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它的快速发展,与国内短视频的发展密不可分。2017年,以快手、抖音为首的专业短视频平台井喷式发展,短视频进入到全民传播时代,据2019年2月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6.48亿,网民使用比例为78.2%。伴随着5G技术商用叩关,以及监管力度的加强,短视频行业发展红利逐渐消失,短视频市场竞争加剧,互联网巨头开始瞄准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深挖优质内容。Vlog市场正是作为一片新蓝海被多家短视频平台所看好。2018年9月,微博率先发出“Vlog博主召集令”;2019年4月,抖音宣布全面开放用户1分钟视频权限,并推出十亿流量扶持计划;腾讯、哔哩哔哩动画等多家公司都在Vlog领域提供补贴扶持,进行平台布局。Vlog也被业内人士称为继短视频之后的下一个风口,2018年也被称为中国Vlog发展的“元年”。

(二)技术的发展

新技术对于传媒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且前所未有的,学者彭兰认为,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与大数据等技术将对传媒业产生深远影响。[3]Vlog与抖音、快手上的短视频相比,视频时间更长,拍摄门槛更高,对于硬件与软件方面的要求也更高,技术的发展部分程度上弥补了非专业用户的不足。一方面,Go Pro、手持云台、手机、卡片机等便携录像设备、无人机等拍摄硬件设备普及度提高;另一方面,低廉的4G网络、易于操作的视频剪辑软件等软件设施降低了视频拍摄和剪辑的门槛。相关技术因素使得Vlogger群体扩大,也直接导致了Vlog的爆发式增长。

(三)消费需求的转向

Vlog能在快速增长的短视频市场脱颖而出也受到短视频消费升级的影响。一方面,短视频市场监管力度加强,转向良性发展,视频创作者意识到唯有优质内容才能实现用户留存,在市场鼓励与社会监管的双重影响下,转而积极探索优质内容生产;另一方面,视频消费者从“审丑”转向“审美”,用户对快手、抖音中草根类、恶搞类等批量生产的短视频产生视觉疲劳,Vlog作为一种内容丰富、视觉元素多元、导向正面的视频作品,更能带给人们欣赏与审美体验,如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所述,消费社会中,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消解,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景观。[4]如今的多数Vlog作品则让人看到了这种艺术化生活的可能性,Vlogger群体在“生活的诗意与一地鸡毛”中寻求一种平衡。

三、Vlog的特点

尽管上文所述的六种不同类型的Vlog内容存在差异,但其共性之处,也是Vlog与其他类型短视频的区别之处,包括了内容与呈现两方面,共同构成了Vlog的独特之处。

(一)叙事内容:个性化

Vlog是从Blog引申并发展的一种特殊视频形式,因此它同样继承了Blog所具备的个性、共享、开放的特点。Vlog又因诞生于社会化媒体平台,互动性、开放性更强,媒体元素上更为丰富。Vlog从海外进入中国,在经历了本土化的阶段后,Vlogger的创作风格也更为多元有趣,但始终以“记录生活、分享体验”为内核。虽然Vlog视频内容同样涵盖旅行、美妆、科技、日常等多个品类,但与主流的娱乐类短视频相比,Vlog不刻意追求夸张情节与戏剧化内容,更多以日常、细节为主题,内容节奏平缓自然。例如微博知名Vlogger“大概是井越”的视频内容多以日常为主,拼乐高、跑步、做饭等普通活动都可以成为他的拍摄主题。由于拍摄主题的日常化,视频很容易变成“流水账”,Vlog要吸引用户,就要依靠创作者的创造力,Vlogger在日常的拍摄内容中需要凝练出视频主题,散而不乱。Vlog与其他类型短视频的区别还在于,Vlogger需要注重观点的表达。在井越看来,“Vlog是自恋的产物,创作者用摄像头长时间对准自己,更深度地袒露生活,用配乐和剪辑传递自己的喜好。”[5]Vlog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风格化,在一段Vlog中,Vlogger需要一直“在场”,向屏幕前的观看者讲述故事,直接或间接地流露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个过程是意义建构与传输的过程,Vlogger只有具有个性与人格魅力,才能获得关注与共鸣。

(二)叙事呈现:艺术化

从呈现角度来看,Vlog是一门剪辑的艺术,对素材的应用与后期编辑提出了高要求。Vlog试图营造共建社交空间中的“面对面沟通”[6],Vlog的主人公不论出镜与否,都通过自身呈现的身体符号与语言信息担任着视频的发言人,短短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Vlog需要建构起视频博主与屏幕前观看者二者间的虚拟对话空间,这个空间不同于直播“异地同时的信息共享”[7],强调过程感、在场感、交互感与陪伴式。在叙事时间与空间层面,Vlog介于直播与电影之间,一方面,叙事时间由Vlogger自行决定,可以是事件前后顺序,也可以遵循话题的相关度;另一方面, Vlog所建立起的空间也与直播不同,直播无法剪辑,而Vlog可以利用多个拍摄视角、剪辑方式营造出差异化的空间。正是由于Vlog是后期剪辑的作品,Vlogger与观看者并不同时,观看者的思考与感受受到Vlogger对于视频内容的安排,赋予了Vlogger更大的想象与艺术发挥空间。

四、Vlog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上述特殊性赋予了Vlog承载新闻报道的优势,题材丰富、时长合理、视角多元、轻松有趣、易于传播等,从2019年的全国两会到博鳌亚洲论坛,Vlog新闻在严肃政治新闻报道领域从崭露头角到井喷式出现,成为主流媒体争相尝试的新媒体新闻形态。下文以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相关Vlog新闻报道为例,分析Vlog应用于新闻报道的优势。

(一)台前幕后:故事化叙事吸引多层用户

Vlog是一种呈现主题与策划的方法,主题性与故事性是Vlog的生命力。Vlog的出发点是基于对生活的记录,非新闻类Vlogger为了打造风格化个人品牌,会对视频进行艺术化的剪辑呈现,但记录仍然是Vlog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一点与新闻反映社会的功能吻合。在应用于新闻报道实践时,创作者完全可以自行控制剪辑,确保Vlog内容的真实性。在以往的新闻研究中,会谈“故事”色变,似乎故事就等同于虚构,讨论叙事方式就会背离事实的真实性。[8]但“故事化”的过程对于新闻报道却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尤其叙述对象是复杂事件。央视新闻改革领军人物孙玉胜认为,同步、现场、过程与真实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传播规律的四个要素,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缩短了素材采集、制作剪辑与发布传播之间的时间,Vlog新闻完全可以平衡上述的四个要素。[9]例如,中国日报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Vlog系列作品《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每集控制在6分钟左右,围绕着新人记者小彭的两会初体验的主题展开,视频以故事化呈现出了记者本人在两会采访前的紧张、采访被拒的无奈以及采访后的感想,充满趣味性与生动性,吸引了大批年轻用户。

(二)视角转变:第一人称消解报道严肃性

Vlog从日常语境中的应用拓展到新闻报道领域,从叙事聚焦、镜头叙事两方面影响了新闻报道。首先,以往的普通新闻中,叙述者以旁观者、探案者或分析者身份出现,[10]新闻叙述以第三人称居多,而在Vlog新闻中,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二人称视角交替切换,叙述者既是事件的经历者,也是事件的讲述者,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单向传播性。再者,从镜头语言角度分析,Vlog新闻的拍摄角度与拍摄距离也与传统新闻存在差异。一方面,Vlog新闻多以“自拍”形式出现,叙述者占据了屏幕部分空间,语音以及出镜的身体符号配合以引导观看者参与到故事之中;另一方面,拍摄距离也体现出了叙述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密程度,[11]距离越近,二者关系越亲密。Vlog则通过平视的拍摄视角与近距离的拍摄距离拉近了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提供了官方媒体与大众平等对话的渠道,消解了传统新闻报道的严肃性。例如人民视频联合多家主流新媒体平台推出的《两会夜归人》系列Vlog中,记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两会幕后工作,辅以表情符号等新媒体元素,拉近了媒体与用户间的距离,实现更好互动。

综上,Vlog作为一种新的视频形式不仅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快速发展,更是得到了主流媒体的重视与应用,从叙事角度来看,Vlog确实具备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内容策划与传播优势,当前的Vlog新闻作品也是主流媒体在融媒体领域的良好尝试,但也应该警惕避免隐私暴露、内容低俗重复等问题,同时,应从Vlog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监管治理等角度入手,推进Vlog市场的繁荣。

注释:

[1]美圻 . VLOG 蝴蝶效应 [J].IT 经理世界 ,2006(12):24.

[2]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2019-02-2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3]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J].新闻界,2012(16):3-8.

[4]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

[5] Vlog 时代:所有人都会是受益者 [EB/OL].爱范儿网 ,[2018-12-26].http://www.ifanr.com/1153092.

[6]隋岩,刘梦琪.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特点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18(11):62-68.

[7][8]崔林.电视新闻语言:模式·符号·叙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97,95.

[9]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三联书店,2012:160.

[10]成方舟.叙事话语与意识形态的联系——基于《新闻调查》叙事视角的分析[J].青年记者,2012(26):29.

[11]战丽莉,邹圣洁.叙事视角下视频新闻多模态对比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媒体竞争取胜之宝——谈新闻报道策划
主要内容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体现群众观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