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复三部曲式创作特点

2019-12-16

黄河之声 2019年16期
关键词:曲式调性结构

牟 乔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一般是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这一规模使其便于较完整地发展某一主题。从曲式结构意义上说,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划分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第一部分的结构应该大于乐段规模。

一、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

常用单一主题的写法,和声与调性布局呈示性和声语汇,内部结构:一定是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通常具有方整性、规范化特点,不能做过分剧烈的发展。虽有整体呈示性。

二、三声中部

古典主义时期,有时为了强调调式的对比,中间部分的调式与两端的调式需要发生变化。如果主调是大调,三声中部是小调,则三声中部也称为“小调部”;如果主调是小调,三声中部是大调,则三声中部也称为“大调部”。

1.材料:几乎全新的主题材料,对比性质更加多样化,通常不用第一部分材料,与前后主题材料之间没有明显联系,没有相互之间的呼应关系。其特点是比较平稳,常体现出歌唱性,较少采用动机性材料和展开性写法。通常复三部曲式的两端较活泼,三声中部较舒展、沉着,有时音域、力度、速度等因素亦与两端成对比关系。

2.和声与调性布局:三声中部造成的主题对比常用调性的对比来加以强调,因为三声中部在从属调上出现是很典型的现象。三声中部通常紧接在第一部分之后,新调常出现于其开始部分。新调常以调性对置手法引入,与第一部分往往没有任何连接因素,比如在开始时,调式或调性不经准备的突然转换等,因此,分析时一般不需要像中介和弦转调那样寻找和声上的联系。

3.终止式:由于三声中部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结束时,常以完全终止收拢于三声中部的起始调,好像是一个独立的作品。

4.内部结构:独立、完整的曲式结构,段落分明,每段可以独立,界限分明。其次级曲式结构的各个部分都可以重复。三声中部的内部结构可以与两端形成对比,但一般都较为方整,分解展开性较少,音乐带有呈示性,有清楚的乐段及周期性。常以部分反复的方式引入曲式的再现部分。

三、插部

1.材料:主题用材表现出多样化的可能性,很少用单一主题,不断出现新的主题材料,零碎、多样化,甚至没有固定的主题,互相间的关系为“对比性一致”,与两端完全不同(单三部曲式的中部通常为单一主题)。其与两端的对比程度与三声中部相似,但音乐材料的选择自由得多。

2.和声与调性布局:和声常表现为转调过程,展开性是其基本特征。

3.内部结构:细分结构多样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和声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离调等展开性写法。而三声中部则仅仅在和声节奏上区别,和声进行相对稳定。(2)调性变化频繁,没有一个主要的调性,常长时间处于离调状态。调性布局没有具体规定,由作曲家本人自行设计。但在传统音乐作品中,插部的调性布局往往都有统一的安排,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是分析时必须引起重视的。(3)回避主调,即便涉及到主调,都要避免稳定的终止感。通常进入下属调有力度,进入属调和同主音调较温柔。

4.属准备段:插部进入再现部之前,也需要属准备段。但因插部自身的不稳定性,所以其形态可能与三声中部的属准备段相同,也可能与整个插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19世纪中叶起,三声中部与插部往往混合在一起,所以19世纪以后有时将中部统称为“三声中部”,而古典作品却是区分明确的。

四、再现部

1.原样再现:古典主义音乐中应用非常广泛,常不加任何改变地重复第一部分,至“Fine”让处结束全曲,或中途直接进入尾声。

2.简单再现:通常为变奏再现,比如,仅改变第一部分某种织体写法,或对旋律作装饰性的处理,和声、调性、调式等不改变就是常见的简单再现方法之一。这些变奏方法与动力化变奏是一致的,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变奏的程度及对音乐性格的影响,以不从根本上改变音乐主题形象为前提。

3.动力化再现:与单三部曲式动力化再现的表现方法完全一致。但由于复三部曲式的双主题特征,所以动力化再现又常常将中间部分的主题因素与再现主题结合在一起再现,形成综合性再现部。

五、复三部曲式的引子、尾声和连接

复三部曲式可能出现曲式结构的从属部分,主要是引子、尾声和连接。

基本曲式的外部扩展,结构可长可短,引子可能相应扩大,甚至达到乐段规模。再现部结束后的段落,其作用是肯定作品的主要调性,将整个曲式对比的主题材料加以一定程度的概括。在结构复杂、规模较大的复三部曲式中,尾声可能也相应很庞大,这时可能会形成尾声主题,甚至形成音乐的又一次高潮,但这不是典型情况。

六、复三部曲式的变体——复三部—五部结构及双重复三部曲式

在复三部曲式中,中间部分和再现部一起重复或变奏重复一次,就达到复三部—五部性结构的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三声中部+再现部+三声中部+再现部。

复三部—五部性结构中,三声中部和再现部的反复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反复时,可能在主题材料、和声与调性布局、内部结构、织体等各方面有所变化,反复时第一部分的缩减变奏极为常见。

双重复三部曲式为五部性结构,既类似于复三部-五部结构,又类似于回旋曲式。与复三部—五部结构的区别在于中间部分变奏时,调式调性发生了变化,形成转调变奏;或者是中间部分釆用了非常强的动力化变奏,既是三声中部的变奏,又产生了新的主题感,形成了新的三声中部。与回旋曲式的区别在于复三部曲式强调各大部分之间的对比,各部分段落分明,相互独立,结构比较稳定、完整,与三声中部之间没有连接部,不同于前后贯穿发展的回旋曲式。

七、结语

可见,复三部曲式写作技巧具有典型的特征:三个基本部分具有独立性;外在对比明显,中部较剧烈改变,动力感较强;常有外部扩展。

猜你喜欢

曲式调性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论结构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谈“调性”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