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教育之馆校合作实践探究
——以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为例

2019-12-16尹燕飞

文物季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俗山西省博物馆

□尹燕飞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关系到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和文化发展战略,是“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因此,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探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博物馆如何配合和适应学校教育并形成互动,走出一条馆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之路,是博物馆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特点分析

1.学校教育

学校是开展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育是人接受知识、认知世界的主渠道,相比其他教育,学校教育具有逻辑性、系统性、抽象性的特点,注重普及性、基础性、知识性和专业性。在形式和手段上,学校教育以班级为单位,以教室为场所,以教材为依据,以听、视、讲为手段,对特定数量的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就特定内容所进行的理性教育。但是,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学习型社会时代的到来,对学校教育的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其不再成为知识获得的唯一途径,青少年需要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取相对全面的、系统的、更为完善的知识和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学校教育需要转变传统观念里只重视知识传授,对学生主动参与较为忽视的做法,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来提高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广阔的展示空间、开放的学习环境,是人类文明记忆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被誉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人类终身教育的学校和立体教科书。博物馆教育属于社会教育范畴,英国博物馆教育专家Eileen Hopper-Greenhill认为,“博物馆教育是基于藏品、博物馆场所和博物馆的专业性工作的基础上的一种终身性的、主动的、充满活力的、参与式的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方式,尤其特殊的一点是,博物馆的教育角色还包括其用展览有效地与目标观众交流”[1]。具体来说,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是建立在文物标志的基础上,并按照一定的艺术形式和主题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产生一种直观的视觉教育。博物馆中的陈列展览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它独具一格的素材实物是其他形式的教材所不可比拟的。

3.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是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的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尽管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许多差异,但从本质上看,学校教育与博物馆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都是进行智力投资的科学教育机构,目的都是在开拓智力,培育人才[2]。加强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能促使双方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育职能。馆校合作最大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对象的学习机会,为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编写教材提供了珍贵的资源,为开展校外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我国日益看中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对馆校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也越来越多,2007年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博物馆的资源和阵地作用,特别是把利用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方面的长效机制,引导建立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实现博物馆教学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连接,使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为营造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3]。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博物馆可以通过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设置专门的教育部门,加强与学校互动等方式深入合作,让教育从表面逐渐深入,长期发挥作用,取得源源不断的社会效益。

二、山西省民俗博物馆馆校合作实践

1.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概况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属于省级文化专题博物馆。馆址位于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原文庙,是一座馆庙结合的博物馆。其前身是1919年10月10日成立的“山西省教育图书馆”,距今已有100年的发展历史。期间,经历了山西公立图书馆(1925年,附设博物馆)、山西民众教育馆(1933年)、太原博物馆(1937年)、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1940年)、山西民众教育馆(1945年恢复)、山西省图书博物馆(1949年)等更替和沿革。观其100年的发展史,自成立以来,便与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居于闹市,处于繁华,一围红墙环绕,将太原文庙与外面的世界一分为二。墙外高楼林立,流光溢彩,墙内碧瓦朱甍,古木参天;墙外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墙内往来有序,宁静祥和。太原文庙历经沧桑,像一位处变不惊的老者,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捍卫着儒家经典文化。任凭风云变幻,任凭时代变迁,文庙屹然挺立在现代气息浓厚的城区之中,守护着这片喧嚣中的净土,成为人们疲乏浮躁之时的心灵栖息之所,成为市区中难得的修养身心之地。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正是依托文庙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发展现代展览体系,开展社会教育。如今,民俗馆被有关部门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等。同时,因其周边中小学校广布,便于与多所学校展开合作,进行馆校合作的探索实践,深化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2.馆校合作实践活动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社教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不过最初并未形成固定合作机制,大多是活动开展之时的临时合作。近几年来,馆校合作愈发成熟,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较为丰富。两者的合作表现为两种方向,一是学校走进博物馆,一是博物馆走进校园,考虑到近五年馆校合作取得成就较大,笔者选取近五年,即2015年至今的活动进行探究,做出总结,同时找出不足,以期为今后馆校合作的开展提供更丰富的经验。

(1)馆内教育活动

学校走进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常规的参观访问,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作为馆庙结合的博物馆,发挥着博物馆和文庙两种职能,学生走进博物馆,既能揭开旧时生活面貌,了解风土人情,感知民间艺术,感受民俗文化,又能瞻仰千年古建,欣赏参天古树,还能走进圣人孔子,领会儒家思想,接受文化洗礼,所以受到了众多学校的欢迎。博物馆对学校团体提供免费入馆参观,免费讲解的服务,每年有众多学校来民俗馆参观,下至幼儿园,上至高校,反响甚好。二是临时展览体验。除固定展览外,民俗馆还经常举办临时展览,以完善展览体系,扩充展览内容,丰富民俗研究。如2015年5月举办了“山西手工纸制造技艺特展”,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本次展览,为观众提供讲解、疏导等服务;此外,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博物馆,详细了解了手工纸的造纸原料、造纸技艺,认识到山西省悠久的造纸历史以及令人堪忧的现状,并且亲自动手抄纸,体验造纸的乐趣。2017年4月举办了“春从画里归”——晋豫传统版画展,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到场参观,通过讲解,学生领悟了木版画的制作原理,在丰富多彩的版画中赏花、赏景、赏百神、赏传说,并亲自体验木版画的印制以及高粱杆灯笼的制作。三是祭孔盛典参与。孔子影响深远,每年在其诞辰日,即九月二十八日,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驱,这一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太原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建设路小学、小五台小学、成才中学等学校每年都会出席,聆听祭文,欣赏古礼,敬献节目,表达对圣人的虔诚与敬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四是入学礼、少年礼、成人礼等仪式的举行。因为文庙的特殊地位,每年众多学校选择在此举办各种礼仪,以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

(2)馆外流动课堂

成功的合作需要学校和博物馆之间形成正式、长期的制度性关系并进行广泛传播[4]。山西省民俗博物馆近年来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愈发成熟,逐渐形成固定机制,自2016年推出第二课堂社教活动以来,已与多所学校达成共识,开展合作。第二课堂是以让同学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收获知识为宗旨,围绕山西省民俗博物馆资源、本地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利用多媒体手段,精心制作PPT课件,将博物馆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学校青少年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宣教活动。

民俗馆开展了两种形式的流动课堂,一是多名宣教人员就一个固定课程向多所学校推广。如2016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民俗馆推出了《匠心锁艺——中国古代锁具的艺术魅力》课程,以“锁具的认识——锁具的功能——锁具的历史——古代实用锁具的类别”为体系,以锁具实物、多媒体视频、展板为教具,在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太原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新建路小学、建设路小学以及太原市师苑中学共五所学校推出了六次课,通过倾听老师讲解,近距离的接触实物,学生们在了解了锁具的发展历程,认清了锁具的结构,学会如何开锁,惊叹古代艺术之精美之余,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锁匠的智慧与创造力。

二是在宣教人员各自推出不同主题的课程。以与太原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合作为例。山西省民俗博物馆自2017年与该学校就第二课堂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2017年一学年,民俗馆宣教人员共对该校一个业余兴趣班的学生讲授了15次课,授课时间为每次一小时,学生有三、四、五年级不等。2018年一学年,讲授了12次课。课程内容涉及《孔子与儒家文化》《文庙的作用、规制与历史沿革》《初识晋商》《山西面食甲天下》《山西手工纸之美》《钗钿花容——近代女子生活》《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节日》等,为学校的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学生们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山西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受到了校方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馆校合作的意义

1.对博物馆方面

博物馆与学校建立馆校合作机制,首先可以更好地促进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博物馆这一职能的发挥与否,事关博物馆建设的大局。馆校合作是博物馆发挥其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可以有效地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整合。通过与学校进行合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博物馆的场地为学校提供全新的教学场所。与此同时,博物馆在与学校的合作教学中,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博物馆内的展览、展品等设施,是对博物馆内资源的再利用,让博物馆内的展设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更大的价值,促进馆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再次,有利于博物馆专业社教人员的培养。社教人员进入学校为学生讲授课程,都是在对自己所选课题有一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大量阅读、走访考察、多方请教,形成成果,最终将更加全面、更加多元的文化知识呈现在课堂上。

2.对学校方面

学校通过与博物馆合作教学,无论是学校走进博物馆,还是博物馆进课堂,可以为学校的教学提供新的场地场所,促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拓宽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研究报告《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报告强调教育“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热情;善于引导受教育者将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使他们学会工作、研究、发明创造;培养他们进行自我训练和自我教育”[5]。利用博物馆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其主动探究的精神。有利于学校真正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作为馆庙结合的博物馆,是特定的传统文化经典场所。学生在此参加各种仪式、活动,都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表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其坚定的文化自信。

四、结 语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教育优势,共同为国家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纵观山西省民俗博物馆的馆校合作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如在合作对象上,主要以中小学校为主,缺乏与高校的合作;在合作形式上,较为传统和单一,主要以学生教育活动为主,流动课堂又陷入了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同时博物馆宣教人员与学校教师之间缺少针对共同设计课程的积极合作与研究,也难以设计出有创意、能引起学生兴趣与参与欲望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在评估反馈方面,未建立完善的评估反馈机制,不注重家长及师生的反馈意见,因而对其在馆校合作中的需求不够明确。这些问题有待文博工作者进一步探讨、解决,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学校以外的“第二课堂”。

[1]转引自陆芳芳《美国博物馆教育研究》,浙江大学,2013年。

[2]宋伯胤《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兼论博物馆专业的学制与课程》,《文博》1986年第2期。

[3]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4]孔立宁《日本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究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218页。

[5]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论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70页。

猜你喜欢

民俗山西省博物馆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民俗中的“牛”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博物馆
民俗节
漫画民俗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