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2019-12-14王春雷

人力资源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因果报应太阳报涅槃

王春雷

制度这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却难免百密一疏。

企业文化来了,让制度有了方向感,却如同道德和礼俗一样,力量有时很有限。

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因果定律。一部二十四史,就是最详实的因果记录。

“别开玩笑了,君不见《二十四史》里好人没好报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许多人渴望“因果报应要是真的该有多好”,但不得不面对现实。“现实生活中总有人不择手段地争取利益,达到人生巅峰;而老实人凡事退让,到头来总是吃亏。讲因果,鬼才相信!”

因果定律,圣诞老人一样的存在

1897年,8岁的小女孩帕吉尼娅写信问《纽约太阳报》:“圣诞老人真的存在吗?”报社用社论的方式回答说:“在这个世界上,如同有爱、有同情心、有诚实一样,圣诞老人也确确实实是有的。”社论显然把圣诞老人等同于爱、同情心和诚实,此圣诞老人已非彼圣诞老人,早已不在“存在与否”这个维度了。但还是有心理学家指出:“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相信爱的存在是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部分。”

在中国,有比圣诞老人更接近爱、同情心和诚实的,非因果定律莫属。《太上感应篇》开篇就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中亦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说。因果定律真的存在吗?套用《纽约太阳报》社论的方式,我们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如同有爱、有同情心、有诚实一样,因果报应的定律也确确实实是有的。”心理学家也一定赞成“对大多数人来说,相信因果报应是身心健康发展的一部分”。

人在职场,不相信因果定律一定十分可怕:不知敬畏,办事无底线,这样的人谁还敢用?唯利是图,公司和员工成了赤裸裸的雇佣关系,相互计算如何切好自己的蛋糕,怎一个累字了得?

如果有因果循环就好了!但因果循环真的存在吗?

庄子有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世界那么大,不懂的东西那么多,许多思考的东西都有局限性,你认为它不存在,并不是因为它真的不存在,而是你不知道并且不愿意相信罢了。对于因果定律这件事,有人思考着、怀疑着;有人干脆不思考了:我没看见,凭什么要相信?

就像《纽约太阳报》社论中说的那样:“什么都怀疑的人,是心地狭窄的人。因为心地狭窄,不懂的东西就很多。虽然那样,还断定自己不懂的事情都是谎话。”怀疑因果定律何尝不是心地狭窄呢?一位哲学家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上帝来信仰!”我相信他的初心是好的,但同时也读出了他内心的无奈。我想说的是:何必那么悲观?大声说出来:因果是存在的!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爱、需要同情心和诚实。

因果报应,分毫不爽

如果文章就此结束,一定有人会说:“《纽约太阳报》写给小孩子的回信,怎么能太当真?如果仅仅因为因果定律更接近爱、同情心和诚实就不应该怀疑,这难道不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吗?”

是的,写给小孩子的回信不能讲太多大道理,讲给成年人的因果定律一定有逻辑、讲科学才行。

关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孟子这样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战必胜矣。”

依逻辑推理,“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并不是“战必胜矣”的充分条件,仿佛因果定律只是大概率事件,却并非“分毫不爽”。并非孟子不懂逻辑,只是省略了一个尽人皆知的大前提: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还需要阳光、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即必须有缘。

或许你会说,好人不长命,恶人活万年。《东郭先生和狼》《农夫与蛇》的现实故事还少吗?好人没好报,为什么还要让我当好人?这里面还存在一个智慧的问题:善有善报也需要人的努力。佛教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称为六度,即到达彼岸的六种方法。六种方法中,般若智慧为上。东郭先生和农夫是有做善事的缘分,却没有“善有善报”,就是因为故事的主人公缺少智慧。

人在职场,只要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辅之以般若智慧,就能开开心心每一天,做到“夫唯不争,故无尤”;待条件成熟时就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参透因果,笑傲职场

《佛光菜根谭》说:“要识得‘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了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实践‘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悟‘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

第一,识得因果,心甘情愿。历史上好人不得好报的事例屡见不鲜,但这并不违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识得因果,就知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道理,纵有再大冤屈也不会谩骂“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人在职场,不抱怨才能拥有阳光心态。

第二,了透缘起,真相大白。缘就是客观条件,了透缘起就是“有缘顺缘,无缘随缘”。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再上,无法创造条件就要随顺因缘,不做无畏的牺牲。《论语·宪问》中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知其不可而为之”在门人看来是条件不具备,应该放弃努力;在孔子看来则“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必须锲而不舍、孜孜不倦来创造条件。

第三,实践中道,安身立命。佛陀经历苦行并没有证道,而是接受牧羊女的贡养之后才在菩提树下观星悟道。所以,佛陀不赞成享乐,也不赞成修苦行,而是要实践中道。人在职场,践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

第四,证悟般若,自由自在。般若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只有真正证悟般若得大智慧,才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只生智慧,不生烦恼”,才是职场人生最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是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五,圆满涅槃,究竟人生。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著、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人在职场,进入涅槃境界,就能享受《道德經》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果报。

先识得因果,方能了透缘起,进而实践中道,再证悟般若,最终圆满涅槃。参透因果才能笑傲职场、究竟人生。

不目未因果:天理大于王法

张维迎教授在《在理念的力量》一书中掷地有声:“天理大于王法!”因为“理(自然法)是人类的集体智慧,是历史中自然演化形成的,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它与人的本性相符,反映在人的良知中”。好的法一定受天理的约束,以天理为准则。

企业要有符合“天理”的规章制度:一是公平,如按劳分配;二要能以正能量激发创造力,如让能者愿意多劳,让员工愿意成长。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企业制度就是以规矩成方圆,以六律正五音,以仁政平治天下。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规矩之于方圆,六律之于五音,仁政之于治天下,既非充分条件,又非必要条件,却是实实在在的好方法,因此这是符合“天理”的规章制度。

相比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离“天理”更近一步。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总有规章制度照顾不到的地方,甚至规章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这时,有远见的人会依据企业文化,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按照规章制度,他可能得不到奖励,但他大概率会收获赞美、满足感、经验、晋升机会……更接近“因果报应,分毫不爽”。

佛教的报有三种,现世报、来世报、他世报,所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纽约太阳报》社论中说:“试试看,圣诞节前夜,让爸爸给你雇一个侦探,让他监视一下全纽约的烟囱怎么样?也许能抓住圣诞老人噢!但是,即使看不到从烟囱里出来的圣诞老人的身影,那能证明什么呢?没有人看见圣诞老人。可是,那不能证明没有圣诞老人。”试试努力工作,不求回报,即使真的没有回报,没有成功,没有赞美,只有身心疲惫,只有别人的风凉话,那能证明什么呢?所以,工资以月计算,股东分红以年计算,创业成功甚至可以以一生来计算,千秋功业以几代人的时间来计算。当“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身后的法则不仅包括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更多的则是“天理”,这时就会发现“因果报应,分毫不爽”。

《纽约太阳报》社论最后一句话说:“一千年以后,一百万年以后,圣诞老人也会同现在一样,让孩子们的心高兴起来。”孩子心中的圣诞老人会偷偷把礼物放在床头的袜子里,成人世界里的圣诞老人则是爱、同情心和诚实,与长相无关。职场因果定律就是孩子心中的圣诞老人,一千年以后,一百万年以后也会出现。外化成规章制度,内化成企业文化,爱、同情心和诚实才是其本来面目。

制度有缺憾,文化不完美,幸亏有因果。

作者 辽宁第一时间广告有限公司 总经理

猜你喜欢

因果报应太阳报涅槃
Unique New Year
被赋能后的企业能否涅槃重生?
塑料瓶的涅槃
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