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下作业工李桂库:在辽河油田做个不寻常的“兵”

2019-12-13武萌

当代工人 2019年21期
关键词:辽河油田井口作业

武萌

他们心有精诚,手有精艺。

他们技高胆大,巧夺天工。

他们守护经典,攻坚创新。

他们练技修心,兼济天下。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

用极致追求,书写新时代匠人精神。

他们是——新时代大国工匠。

好兵哪里都是阵地

寸头、高个儿、身姿挺拔,走路带风,若不是那身沾着油污锈迹的石油红工作服,李桂库很容易让人误为是一名军人。

“对,我以前是军人。”李桂库声音洪亮。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1986年11月,18岁的李桂库唱着这首歌参军入伍,成为沈阳军区赤峰守备区一名无线通讯兵。无线通讯兵是技术兵种,初中毕业的李桂库为了干好,下了不少功夫。

通讯兵的看家本事是背密码,有位老班长留下了38秒的纪录,每个人都暗下决心要破掉它,李桂库也不例外。他白天练、晚上练,吃饭时都在默念。没多久,就与老班长的纪录持平了。1989年7月,在全师军事大比武中,李桂库斩获了无线通讯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了一名“无线通”。 当年,全军组建士官学校,团长特批保送他入学。眼前军途坦荡,李桂库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谢绝了保送名额,要退伍。

“身为热血男儿,如果有战争,我会义无反顾地留在部队。和平年代,经济建设的战场更需要人,我想回到家乡投身经济建设。”1990年,李桂库脱下军装,成了辽河油田的一名井下作业工。“井下作业又苦又累、没啥技术含量。”这是他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对于一个好兵来说,哪里都是阵地,部队是,油田也是。

阵地变了,专业变了,身上那股钻劲儿没变。李桂库拿出军人的执着,天天追着老师傅问,问得人家看见他就躲。为数不多的几本有关井下作业的小册子,都快被他翻烂了。李桂库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封隔器时的场景。他拉着一名技术员问起来没完,听说封隔器要到晚班时才能连接下井座封,他下班没回家,赖着不走,非要亲眼看看不可。

靠着这股钻劲儿,很快,门外汉成了技术尖子。又10个月,他当上了班长,在一线扎了根。

当班长的10年间,李桂库始终把自己当作修井阵地上的兵,急难险重冲在最前面。1994年,大平房地区的大32井进行抢险时,抢险会议决定抽调4名经验丰富的党员班长抢险,李桂库第一个报了名。

第二天,他和3名同志穿戴整齐,戴好防毒面具,进行抢装井口操作。在他们身后有4辆消防车,消防员全副武装,手中的水枪对准井口和他们4人,还有几人手持长钩在一侧严阵以待,一旦发生意外好向外拉人。大家心里清楚,真遇上一个火星,瞬间井场温度就会超过1000摄氏度,所有的防护都形同虚设。但问题摆在那里,必须解决,越往后拖越危险。李桂库紧咬牙关,第一个冲了上去。

在刺耳的气体泄漏声和看不见的高压气雾中,李桂库凭着感觉和经验在井口上“盲卸螺丝和盲装井口”,不负众望成功抢装上了井口,一圈圈关闸门,嗷嗷怪叫的井口声渐渐小了下来,最后完全没了声音。险情解除了,李桂库和其他3名抢险队员却被天然气熏倒,抢救后才脱离危险。

“回家后老婆抱着我哭了好一阵,她没有收入,孩子又小,我一旦没了,天就塌了,但我当时根本顾不了那么多,我最了解井口情况,参加抢险成功的把握最大,我不上谁上?”回忆起这段经历,李桂库眼睛望着远方,似乎还没有从那场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回过神。

自撤职位

“李大师来啦?”

“快别叫我大师,我就是修井阵地上一个兵,任务就是改造弟兄们施工的枪和炮,让大家干起活儿来更顺手顺心。”面对大师的称呼,李桂库每次都会推脱辩解,可大家还是打心眼儿里愿意这么叫。

说起来,李桂库原来不叫李大师,而是叫李队长,不过,这个称呼最终被他自己终结了。

当了10年班长后,2000年,李桂库在全国石油石化行业技术技能竞赛中拿到作业工组第一名,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这也促使他走进了基层干部行列,一年内连跳三级,由技术员升至队长。“这在部队相当于正连职干部了。”李桂库说,如果沒有转折,他可能会升至副大队长、大队长甚至更高的职务。

可就在干部生涯的第六年,李桂库突然有了自己的思考。

“油田发展到一定程度,受地下地质条件限制,修井的难度越来越大,仅靠管理上的提升远远不够,更需要对修井工具不断革新。现在企业不缺管理人才,最缺的是适应技术更新、技术创新的技术工人,特别是一些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高级技术工人。”李桂库说。

当干部的6年间,李桂库虽没离开岗位,但不得不拿出更多精力用到队伍管理上,根本没有时间去钻研技术。“我是尝到了当干部的甜头,挥着手说开工两个字人人都行,可遇到难题能破解的,少之又少,我抓住甜头不放,企业发展就会有苦头。”于是李桂库做了一个连家人都无法接受的决定,主动撤了自己的“李队长”,心甘情愿做回小队的一个兵。

2005年,李桂库被辽油工作处作为人才引进要委以重任,他没和领导提出期望职务,只是恳求处长让他到带压作业队任职。“那时候,我已经将大小修、试油的所有工序都烂熟于心,就差这一高端技术领域没有介入了。”几个月后,吸收了全处所有修井技术精华后,李桂库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请辞带压作业队队长,并主动到人事科撤销干部身份,当起了全职工人,立志成为一名“武器装备”的改良者。

也是这一年,李桂库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聘为修井操作技能专家,开启了他的工人专家生涯,从一个兵变成了工人中的“战斗机”。

在一线唠嗑

李桂库已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工作室的成果展示区里,已陈列了偏心式捞矛、抽油杆倒扣器、卡簧式升降管凳等4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

其中便携式抽油杆剪切器是李桂库最得意的发明。“用它十几秒就能剪切一根抽油杆,可以提高工效98%。”李桂库发明这个神器,源于一次亲历的锯抽油杆作业。

一个飘着鹅毛大雪的冬日,李桂库和几个工人在冰天雪地里轮班干,冻得手脚发麻,累得浑身冒汗,一小时才起出7根抽油杆,锯的过程中还有火花出现,稍一疏忽,就可能引燃外泄的天然氣。“费时费劲,还存在安全隐患。”爱挑毛病的李桂库发现了问题,立即着手解决。

为研制方便安全快捷的便携式抽油杆剪切器,他设计了好几套方案,经30余次试验改进后,便携式抽油杆剪切器成功了。“相当于把小日本三八大盖变成了八一杠全自动步枪,一下子进步了50年,好用得不得了。”用上神器工人激动地评价。这项发明还引起了新疆油田的关注,主动索要一套样品回去试验,并被新疆油田引进,推广使用。

李桂库平时有一个习惯,喜欢和作业工唠嗑。他说这样的聊天,很容易触碰到灵感。“工人天天在现场,感触最深,能聊出东西,我呢,一有想法,马上就打开电脑画草图。”

李桂库的很多发明创新,都是跟作业工聊天聊出来的。冬天带压作业井口冻堵严重,常常需要一两个小时化冻,他就发明了带压加热装置,实现了恒温作业;为解决施工准备搭设油管桥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他研制了卡簧式升降管凳;为解决内径规和油管小滑车损坏难题,他研制了缓冲式油管内径规;还根据作业施工需要,他先后改造了“抽油杆小大钩”“井口试压封堵装置”等近40种工具……

裂变“技术连”

4月,位于盘锦市于楼地区的辽河油田公司辽河工程技术处培训基地,来自辽河油田公司、长城钻探公司、青海油田公司的23名选手正在紧张备战,他们即将出征2019年全国石油石化系统井下作业工技能竞赛。5个月来,大家受益最多的,就是结识了每天奔波于6个培训项目组之间的主教练李桂库。

这次赛前集训,辽河油田公司特意将他抽调过来担任主教练,各培训项目教练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徒弟。

在李桂库的电脑里,很多标注特别的文件夹中,存着他带徒弟在作业现场操作的视频。“我要求他们完成的每一道作业工序,必须精确到秒。”在作业现场,他为徒弟们的作业过程录像,回到办公室后,反复播放观看,查找问题。他还给自己定了带徒标准,要求徒弟必须“进井场、进教室、进心脑”,做到“理论不及格不出徒、技能不提高不出徒、态度不转变不出徒、同行不认可不出徒”。

正是这股叫真儿劲,李桂库的徒弟中9人在集团公司井下作业工竞赛中摘金夺银,多人在油田公司竞赛中获奖,他们取得“小改小革成果”近20项,申请国家专利7个。看着带出近百位徒弟在作业现场施展才能,独当一面,李桂库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让一个“技术尖兵”裂变成一群兵的“技术连”, 是他多年来的心愿。

在辽河工程技术处培训基地,有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实训车间,车间的1/5被二层展台占据着,展台上陈列着形态各异的铁疙瘩,这便是中石油集团首个井下落物博物馆。这60余件铁疙瘩是从上千件井下落物中精选出来的典型样品,旁边还配有相关的井况简介、施工过程等文字说明。

这个填补行业空白的井下落物博物馆,是在李桂库提议下建起来的。目的就是建立完善的落物资源库,让更多的井下作业工可以提升业务技能和现场分析、判断以及复杂工况处理能力。

博物馆建成后,不仅为辽河油田公司内部参观学习提供了基地,还接待了胜利油田劳模参观团、大庆油田骨干培训班和抚顺石油学院本科生班、留学生班参观团等参观学习。近几年来,李桂库除了带徒弟,还和工作室成员组成基层教导队,现场授课、纠偏、指导。

今年,李桂库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井下作业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29年修井路,李桂库虽走得崎岖艰难,却无时无刻不闪烁着工匠精神的耀眼光辉。

猜你喜欢

辽河油田井口作业
油田地震资料处理监督的探索
小青蛙从井底爬出来啦
快来写作业
天原来那么大呀
Theshiningblackpearl
浅谈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业
井口之蛙
井底之蛙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