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蛋期种鹅管理关键技术

2019-12-13朱艳

家禽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公鹅种蛋产蛋

朱艳

中图分类号:S83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11-0046-03

种鹅是用来繁殖后代的鹅,包括种公鹅和种母鹅。产蛋期种鹅是指种母鹅开始产蛋、种公鹅开始配种的成年鹅时期。

1  饲养方式

1.1  放牧饲养  种鹅放养规模较小、数量较少时,可以利用当地天然的草场资源,实行以常年放牧饲养为主的饲养方式。与地面平养、网上平养和笼养等舍饲方式相比,这种饲养方式投资小、管理粗放,能更多地利用自然资源,但仅能用于当地粗放品种的繁殖,难以获得规模效益。一般不建议采用这种饲养方式。

1.2  地面平养  把产蛋种鹅直接饲养在地面上或铺设垫料的地面上,在舍外设置运动场和水塘洗浴池。

地面平养种鹅群不宜过大,一般以500套种鹅(种公鹅500只,种母鹅2500只,共3000只)为一群,配套水塘1500~1800m2比较合理。

1.3  网上平养  种鹅网上平养时,网面设置在鹅舍后方,使用塑料网或木(竹)栅,面积占鹅舍总面积的20%~25%,网上放饮水器和食槽;剩余鹅舍前75%~80%的面积,设置洗浴沟和硬化地面的日光浴场(运动场),洗浴沟内放20~30cm深的水,最好是流动的活水,条件不允许时应每周换水和清沟1~2次。每100L水中加入1g硫酸铜,可防止洗浴沟内的水产生浮游生物。

1.4  笼养 受养殖土地的限制,笼养将成为规模化养鹅的趋势。鹅笼通常分为2~3层,自动喂料、饮水、清粪、捡蛋。单个笼长100cm,深70cm,高90cm(母鹅)或 100cm(公鹅),可养产蛋种鹅2~3只,种公鹅单独饲养。

2  环境条件

为保证种鹅在产蛋期体质健壮、高产稳产,且有较高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就必须为产蛋鹅群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2.1  适宜的温度  鹅有厚厚的羽毛,耐寒不耐热,对高温反应敏感。产蛋期种母鹅的适宜环境温度为18~25℃,种公鹅10~25℃。自然饲养的种鹅,每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季节性非常明显,南方地区在每年10月至翌年5月;北方地区在每年春节后陆续开产,一直持续到7月;中部地区在每年9月中下旬开始进入产蛋期。

2.2  合理的光照  光照的时间长短及强度大小,直接影响种鹅的繁殖力。整个产蛋期,种鹅的光照时间每天保持在16~17h,不能少于15h,但也不可随意延长光照时间。从开产前1个月,采用下午提前开灯,夜间推迟关灯的方法,使每天光照时间保持稳定、不得忽长忽短。光照强度以2~3W/m2适宜,即每20m2的网上面积安装1支40~60W的灯泡。灯的高度以距离种鹅背部1.2~1.5m为宜。

2.3  良好的通风换气  规模化饲养种鹅,无论是地面平养,还是网上平养或笼养,产蛋期一般不再进行放牧。由于舍内养殖时间的延长,势必影响空气环境质量,因此必须设法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做到进舍不呛鼻、不刺眼。要严格控制饲养密度,不可超过2~3只/m2;及时清除积粪;冬季使用暖风炉,夏季使用风机和湿帘,在保温的同时加大通风换气。

2.4  科学的卫生消毒  地面平养时,垫草要在使用前经过暴晒、消毒,剔除发霉变质和结块的垫草,保持舍内垫草干燥,并及时更换。彻底清扫鹅舍内外垃圾杂物,水槽、料槽等饲喂设备要经常清理、水洗,并用0.1%新洁尔灭对鹅舍喷雾消毒,每周2次。及时清理舍内粪便,集中运出,远离鹅舍堆积发酵处理。

3  配种管理

3.1  合适的公母比例  合适的公母比例是提高种鹅种蛋受精率的重要条件。生产实践中,要根据种公鹅的健康状况、年龄大小、体质强弱、交配条件等合理把握,一般小型品种种鹅的公母比例为1∶6~7,中型品种1∶4~6,大型品种1∶3~4。

3.2  适宜的配种环境  鹅的大部分活动在水中进行,交配也不例外,因此要尽量多安排种鹅在水中洗浴,每天不少于3~4次,早上一开栏、上下午分别在运动场活动后、归舍前,都要将公母鹅赶入水中嬉戏,以增加配种机会,提高种蛋受精率。

3.3  实施人工辅助受精  为利用好杂交优势,需选择体形较大的种公鹅和体形较小的种母鹅进行交配,由于体格相差悬殊,自然配种比较困难,即使勉强自然交配,受精率也较低。所以,养殖场多采用人工辅助配种受精。具体方法:先进行配种训练,将公母种鹅放在一起,使之相互熟悉,当把母鹅按在地上、尾部朝向公鹅时,公鹅就会产生反射性配种行为。这时,辅助配种人员蹲在母鹅左侧,双手紧紧抓住母鹅两腿,并将其保定,让公鹅爬跨到母鹅背上进行交配。首次人工辅助配种后,间隔5~6d再重复配种1次, 1只公鹅每天可配3~5只母鹅。

实施人工授精技术是提高种鹅受精率最有效的方法,可减少经配种途径传播疾病,还可减少种公鹅的饲养数量,提高养殖效益。采用人工授精,l只公鹅的精液可供12只母鹅正常输精。一般情况下,公鹅1~3d采精1次,母鹅每5~6d输精1次。

4  产蛋管理

4.1  产蛋前的准备

4.1.1  调整饲料营养  从种鹅开产前3周起,由育成期日粮逐渐过渡到产蛋期日粮,到开产前2周,全部换成产蛋期日粮;适当增加青绿饲料、青干草的喂量,保持精饲料、青饲料的比例在7∶3。白天饲喂以青绿饲料为主,晚上适当补喂精饲料。

4.1.2  鹅群选留  每年在种鹅集中产蛋前都要进行一次选优汰劣。经产种鹅,要按照往年的产蛋记录,选留产蛋率高,种蛋大小、重量、蛋壳质量都符合要求的母鵝继续留作种用,不符合要求的种鹅转为商品鹅育肥上市。

4.1.3  驯养产蛋鹅  母鹅产蛋时间一般比较固定,多数集中在下半夜到第二天上午10时以前;而且母鹅喜欢择窝产蛋,一旦形成习惯很难改变。为了方便捡蛋,养殖户可以有意识地在一段时间内,锻炼全部母鹅进入各自的产蛋箱集中产蛋。

母鹅临产前2周,在鹅舍内靠墙的地方安放产蛋箱,数量可以按每2~3只母鹅准备1个产蛋箱计算。产蛋箱可以很简单,直接用竹筐、条筐代替;也可以用纸箱或木箱制作。一般寬40cm,深60cm,高50cm,留一个高5~8cm的门槛,以阻挡种蛋滚出产蛋箱;箱内铺设3~5cm厚的柔软垫草。

初产母鹅产前往往找不到产蛋箱,或者不愿意进入产蛋箱,可以在箱中事先放上几枚“引蛋”,诱使母鹅进入;也可以在产蛋母鹅东张西望、鸣叫时(即将产蛋时),将其捉入产蛋箱,如此重复1~2次后,母鹅就会主动进窝产蛋。

4.1.4  免疫防病  种鹅开产前1个月,每羽皮下或肌内注射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1mL(按1∶100稀释),开产前15d进行二次免疫;或用小鹅瘟油乳剂灭活疫苗于开产前20d,每羽肌内注射1mL,种鹅5个月内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鹅可获得有效保护。

4.2  及时收集种蛋  鹅种蛋要随产随拾,一是避免种蛋被鹅粪便污染;二是避免种蛋在窝内长时间存放,引发母鹅“抱窝”。一般每天捡蛋不少于6次,从凌晨2时开始,每隔lh用蓝色灯光(因鹅的眼睛看不清蓝光)照明收集种蛋1次。收集种蛋后,先进行熏蒸消毒,然后放入蛋库保存。

需要提醒的是,个别母鹅来不及进窝产蛋,把蛋产在窝外,养殖者要及时发现及时捡拾。

4.3  防止母鹅“抱窝”  许多种鹅品种,特别是我国地方鹅种,在产蛋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就巢性,即“抱窝性”。就巢期间,停止产蛋,非常影响养殖效益。因此,一旦发现种鹅有就巢倾向,就要及时将其隔离,单独关进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饲养,并且只给饮水不给饲料;或者采用“坐水牢”的办法,将母鹅围困站在浅水中,不能趴卧,逼其在2~3d内尽快“醒抱”;或者给每只“抱窝”母鹅肌内注射25mg丙酸睾丸酮,一般1~2d即可“醒抱”。

5  细节管理

5.1  观察种鹅活动,确定健康状况  健康的种鹅活泼好动,喜下水嬉戏,饮食欲旺盛。平时在鹅舍和运动场,要仔细观察鹅的站立、运动等姿势是否正常,如发现鹅单腿站立、头插进翅膀、无精打采,是精神沉郁的表现;扭颈、抬头看天、前冲后撞等,可能是维生素E、维生素B等缺乏的表现;甩头、转圈、颈麻痹等,可能是发生黄曲霉中毒、大肠杆菌病等。

5.2  查看产蛋情况,预见日粮安全性  经常检查种鹅产蛋数量是否突然减少,蛋重是否突然减小或变大,蛋形是否变圆或变长,是否有畸形蛋、沙皮蛋、软壳蛋,蛋壳是否有白点、黑斑等,并分析、查看是否与日粮有关。比如蛋壳强度、硬度、蛋重过大,可能是日粮中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所致;种蛋蛋白呈粉红色或橘红色,可能与日粮中使用了大量的棉籽(饼)粕有关;蛋白稀薄,可能是种鹅患有传染性支气管炎,服用了磺胺类药物等造成的。

猜你喜欢

公鹅种蛋产蛋
和鹅打架
鹅,鹅,公鹅
大公鹅勇士
地方良种——马岗鹅
火星丁丁当·优质种蛋
种鸭产蛋饲料宜分期控制喂量
母鸡喜欢在舒服的地方产蛋
鹅种蛋的选择、运输、保存和消毒
蛋鸡需要强制换羽的六项因素
挑选入孵种蛋六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