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校园建设的三大砝码

2019-12-13张怀东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实干师生关系校长

张怀东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因此,为了给学生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必须抓好校长、教师、家长这三大砝码,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校长:树立一个理念,强化两种意识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管理的核心就是在校长的引领下,去影响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进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育目标。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校彰显活力。校园是教育人的主阵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才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塑造他们的美好人生”。每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学生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办学,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校长,既要宏观统筹学校工作,又要抓好学生的全方位培养任务,既要致力于学生的现在,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关注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同时,作为一校之长,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的理念,千方百计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提高升专业素养。同时,竭力挖掘身边的典型,引导教师形成“少一点自我,多一点集体;少一点应当,多一点感恩;少一点独赏,多一点分享”的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观和价值观。通过聚焦课改、磨课、赛课等课堂管理,不断提升教师课堂魅力指数;通过聚焦读书、研讨、文体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聚焦评价、展示等活动,为教师搭建魅力展示的舞台。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校长在办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激发人的热情,这样,学校才会魅力四射、活力十足。

强化实干意识和创新意识,让管理充满底气。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办学思想,甚至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为此,校长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还要强化实干意识和创新意识,让管理更有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教育也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校长只有办好一所学校的理想,没有实干精神,理想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因此,校长要牢固树立实干意识与担当意识,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谋求学校发展。随时关注师生成长,以更多的关爱赢得师生的信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对学校而言,从大到特色的创建、教学模式的变革、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考勤制度的不断完善,小到教师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培训、例会、流动红旗评选等的改变,都是学校教育创新的着力点。创新与改革是时代进步的特征,唯有创新才能实现高品质的发展。

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校长是掌舵人,要立足人的成长,坚持“实干就是能力,创新就是水平”的原则,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实干中勤于思考,与学校共荣辱,与师生共成长,在发展学校的同时成就自己。

教师:落实一个任务,协调两种关系

和谐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和谐校园建设不仅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校园文化,更要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孩子的成长,“教”在学校,“育”在家庭,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调好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的关键。

文化铸魂,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崇高使命。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时刻与文化同行,用渊博的学识、儒雅的谈吐、高尚的追求来感染、熏陶学生。这样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就会放射出智慧的光芒,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恒久的力量。教师的教育情怀、高尚的师德仁心、自觉的自我修养使他们身上散发出非凡的道德力量与人格魅力,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教师在人际关系、工作态度、教学风格等方面的榜样作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引领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爱生如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境界,只有注入了爱生之情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即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老师时,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意接受。由此可见,教育是否成功,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只有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其交心谈心,才能让他们接受你的教育,获得教育的成功。所以,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和谐而亲密的关系。在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中,作为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作为学生也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敬如宾,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深化教育改革今天,首先必须寻求的合作也是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只有教师和家长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形成“你帮助我,我帮助你”的和谐景象,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孩子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感恩,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天平上的两个砝码,无论哪一端失重,天平都会倾斜。加强家校合作,努力实现家校共育,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家长:明确一个目标,培养两种习惯

言传身教,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要明确,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终身老师,与学校的共同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言传”固然重要,而“身教”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如马克思所说:“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纵观古今中外,家教与门风给予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良好的家风熏陶,父母的榜样示范最为重要,“曾参教子”“谢安教子”的故事提醒着每一位家长,自己的品行习惯、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要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家长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同时,要关注孩子在成长中的无数个第一次,对于犯错行为的第一次要及时抓住、正确引导,要用爱心和耐心让孩子解开心结,打开心门,快乐健康地成长。

持之以恒,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人的一生要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运动习惯、劳动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培养主要靠家庭教育。还有一类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随时作笔记习惯、及时反馈总结习惯、随时阅读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培养学要家长协助學校培养。学生有了这种学习习惯,就具有了持续的学习力,走出校门后,还能不断地向社会学习、向书本学习。一个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人,他的素养、气质、能力、水平就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这样的人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呢?关键是家庭与学校要同向而行,并持之以恒。一是良好的习惯养成藏于细微之处;二是良好的习惯养成不能太过繁琐;三是良好的习惯养成重在示范引领。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家庭和学校除了给予学生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外,千万别忘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和谐,是校园教育教学管理追求的永恒目标。和谐校园建设的三大砝码——校长、教师、家长三者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孕育希望,进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榆林市电化教育馆

猜你喜欢

实干师生关系校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Creating an Atmosphere
数读2019政府工作报告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