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回归教育实践的心态阅读教育经典

2019-12-13糜荣华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理论

糜荣华

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汲取前人智慧是人类攀登文明高峰的基本路径,教育亦是如此,而教育经典便是教育人可以站立的“巨人的肩膀”。如何阅读教育经典?笔者认为,用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教育经典阅读,也是非常适切的。

深读经典,在一本书里理解教育。教育作为一项促进人类精神成长的实践,她的本质与规律不可能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决定了今天令你困惑的现象或思考的难题,很久之前有人也困惑过思考过,甚至已经给出了答案。因此,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传承的重要性。而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不可能阅尽所有的书籍,这也决定了阅读选择的必要性。从《理想国》到《论语》,从《爱弥儿》到《大教育论》,从《民主主义与教育》到《给教师的建议》……每一本经典都是作者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经过长久的观察、总结和思考而得出的,各具特色。因此,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和认知特点,选择一本自己认同的经典深读,力求做到阅读一本精通一本,把握作者的思想精髓,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阅读的同时,要主动进行自我建构,将书中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理念、方式进行对接和对照,寻找共性,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王国里先进行一场自我的“大脑风暴”,从而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改进教育行为储备科学的理念,在边读和边思中重新理解孩子和理解教育。

回归实践,在真实行动中重构教育。“知”的目的是为了“行”,实践才是教育的原点。阅读过程中的“大脑风暴”还只是停留于抽象的推理和演绎,还需要到教育实践的原生态中去重构教育。经过经典阅读的思想洗礼,此时的实践和之前的实践已经大不相同,读者要将书中学习到理念转化成可见、可操作和学生可接受的具体生动的教育行为。这一转化过程是艰难的,一方面需要读者有很强的领悟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有真切的教育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力,因为教育对象是有思想的活跃的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环境下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不尽相同,读者从经典里学来的知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也可能会遭遇失败,而且,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也需要很强的行动力。因此,这需要读者具备“深耕”的教育精神和紧贴地面行走的变革勇气,唯有如此,阅读教育经典才能真正带来教育的变革,成为教育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务实升华,在亲近教育实践中呈现自我成长。最好的教育思考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作的就是这样的教育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深耕于教育实践,他的著作中记载着大量在巴甫雷什中学的教学事实,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教诲”,只是采用随笔案例的写作方法记录,以超前的眼光发现和研究教育问题。有研究学生的,如《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等;有研究教师的,如《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昼夜只有 24小时》等;有研究教学的,如《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等……所有的主题都是用淡化教育理论、亲近教育实践的案例形式来呈现的。因此,在完成阅读教育经典和实践教育经典的两个环节之后,还需要学会总结、反思和提升,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这样为什么不行”“还可以怎样”,进而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用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发出自己的教育声音,日积月累,逐渐构建起自己的教育思考体系和话语体系。

从理论回归到实践,又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研究解决看似平常其实复杂的教育问题,从而将我们从事的教育改革推向教育先行者们曾经达到过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突破和超越。如此阅读,教育经典方能读出真正的味道。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理论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理论”与“实践”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