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施提高陇东旱塬黑垆土上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019-12-13丁宁平李利利周海燕尚来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氮磷冬小麦降水

王 婷,丁宁平,李利利,周海燕,尚来贵

(1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2 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平凉 744000;3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兰州 730000)

干旱缺水和土壤肥力低是制约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培肥土壤是实现旱地粮食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2]。肥料的增产效应易受气候、季相变化及其交互作用影响[3]。长期土壤肥力定位试验具有较长的时间尺度,记载着作物生长、土壤肥力和气候变化的丰富信息[4]。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因气候等因素带来的产量不稳定性,从而能够较为准确评估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的产量和水肥效应等科学问题。

大量的研究报道了黄土高原区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平衡施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的培肥作用和作物高产稳产效应[5-11]。随着施肥年限的延长,单施氮肥的增产作用下降,而秸秆还田及有机无机配合则有逐年递增趋势[12-14]。施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措施,然而氮肥效益的发挥与农田水分状况密切相关,尤其体现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生态系统中[15]。不同年份降水量下作物产量的水肥效应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李晓州等[16]利用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陕西省长武县1984 年建立的小麦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和比较了不同年份降水量下不同氮磷用量的小麦产量及其稳定性,提出了小麦最高产量对应的氮磷施用量以及最佳经济施肥量。胡雨彤等[1]研究表明,连续种植30 年冬小麦,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下小麦产量、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显著高于氮磷钾单施处理。李婷等[17]的结果表明平水年和干旱年施肥可增加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樊廷录等[6]通过研究甘肃陇东旱塬黑垆土连续24 年的玉米小麦轮作系统长期定位施肥效应,发现降水对化肥尤其是氮肥的增产效果有显著影响,而有机肥或秸秆配施化肥处理的产量受降水影响较小。

黑垆土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之一,集中在甘肃陇东与陕北黄土旱塬区,保持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的种植方式。甘肃省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区处于半干旱向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带,降水变异大;粮食作物以冬小麦为主,而降水分布与小麦生长期需水错位,产量年际变化大[18]。如何根据不同降水年型合理施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一直是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已有较多的有关不同降水年型下水、肥和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但主要集中在降水量相对丰富的陕西渭河平原,而针对陇东旱塬黑垆土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甘肃平凉黑垆土定位培肥试验的长期监测,结合历史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不同降水年型下春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长期施肥的产量变化及其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特征,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产量与施肥量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当地不同降水年型下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试验点位于平凉市农业科学院高平试验站(107°30′E、35°16′N),海拔1340 m,年平均气温8.6℃,年降水量526 mm,其中60%的降水集中在7~9 月,≥ 10℃积温2800℃,属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试验地土壤为黑垆土,黄土母质。定位试验始于1979 年,试验开始前耕层 (0—20 cm) 土壤性质为:有机质10.75 g/kg、全氮0.95 g/kg、全磷0.57 g/kg、碱解氮65.9 mg/kg、有效磷6.77 mg/kg、速效钾163 mg/kg、pH 8.20。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 个处理:1) 不施肥对照 (CK);2) 单施化肥氮 (N);3) 化肥氮磷配施 (NP);4) 氮磷肥配合秸秆还田 (SNP);5) 单施有机肥 (M);6) 氮磷肥配合有机肥 (MNP)。试验为大区设计,无重复,每处理面积666.7 m2。供试化肥为尿素和过磷酸钙,相关处理用量为N 90 kg/hm2、P2O575 kg/hm2。有机肥为牛、羊粪为主的厩肥,养分含量多年平均为N 0.16%、P2O50.16%、K 1.48%[9],施用量为厩肥75000 kg/hm2。秸秆为当季作物小麦或玉米的秸秆,收获后切碎翻入土壤,翻压量为3750 kg/hm2,玉米和小麦秸秆多年平均氮、磷和钾含量分别为0.80%、0.04%、0.99%和0.52%、0.03%、1.06%。试验用所有物料播前全部一次性基施,SNP 处理磷肥为每2 年施用一次,其余施肥处理均为每年施肥。试验区为雨养农业,不灌水。

1979—1996 年试验按2 年春玉米、4 年冬小麦轮作种植,1997—1998 年冬小麦连作,1999 年和2000 年分别种植高粱和大豆,2001—2018 年试验仍按2 年春玉米、4 年冬小麦轮作种植。38 年的春玉米-冬小麦轮作周期中,种植冬小麦26 年,春玉米12 年。玉米露地穴播,密度5.25 万株/hm2;小麦机械条播,播量187.5 kg/hm2。冬小麦年,生育期10 月到翌年6 月,收获后休闲 (7~9 月);春玉米年,生育期为4~9 月,收获后休闲 (10 月到翌年3 月)。

1.3 产量测定

每季作物成熟期全区收获实测产量。春玉米按40 m2样方、冬小麦按20 m2样方,每个处理各5 个样方进行考种。

1.4 数据处理与计算

1.4.1 降水年型划分 降水年型划分采用生育年降水量概念[19],计算公式为:

式中,DI 表示干旱指数,PAn表示生育年降水量,M1表示1979—2018 年生育年平均降水量,σ 表示多年生育年降水量的标准差。DI > 0.35 为丰水年,-0.35 ≤ DI ≤ 0.35 为平水年,DI < -0.35 为干旱年。

根据泾川气象站历年气象数据,1979—2018 年生育年平均降水量为526 mm。降水年型划分为:干旱年共16 年,冬小麦和春玉米种植年份分别是1982、1987、1993、1994、1995、1997、2004、2008、2009 年和1979、1980、1985、1986、1991、2006、2012 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428 mm 和414 mm;平水年共9 年,冬小麦和春玉米种植年份分别是1981、1989、1996、2002、2014、2015、2016 年和1992、2005 年,平均降水量534 mm 和540 mm;丰水年共13 年,冬小麦和春玉米种植年份分别是1983、1984、1988、1990、1998、2001、2003、2007、2010、2013 年和2011、2017、2018 年,平均降水量656 mm 和630 mm。

1.4.2 产量、稳定性和产量可持续性 根据划分的降水年型将所在年份的产量分类平均,得出干旱年、平水年、丰水年的平均产量。产量稳定性以统计学上的变异系数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 表示,可衡量年际间产量的变异程度,CV 越大则说明产量稳定性越低。计算公式为[20]:

产量可持续性采用可持续产量指数来表征,指数越高则说明该系统的可持续越好。计算公式为[21]:¯Y

式 (2)、(3) 中,σ 为标准差 (kg/hm2), 为平均产量 (kg/hm2),Ymax为所有年份中产量的最大值(kg/hm2)。

1.4.3 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 肥料贡献率指施用肥料增加的作物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反映了年投入肥料的生产能力[22]。计算公式为:

式 (4) 中,Y 为施肥区作物产量,Y0为无肥区作物产量。

降水利用率[kg/(mm·hm2)] = 当年产量/生育期降水量

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的年际变异以CV 值表征。

1.4.4 降水、施肥和产量关系模型 不同降水年型下产量与降水和肥料多元一次回归方程:

式 (5) 中,Y 为产量;b0为常数项;bi为回归方程系数;X1,X2,…,Xi为自变量。

1.5 数据统计

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软件计算和处理试验数据,SigmaPlot 14.0 绘图。采用SPSS20.0 软件对不同降水年型下各处理增产效应进行T 检验显著性分析,并使用逐步回归分析降水量、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用LSD 法检验回归方程在P < 0.05 水平上的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水年型对不同处理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表1 表明,N 处理冬小麦产量较CK 在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别平均增产40.3%、8.6%和42.4%,年降水量显著影响着氮肥的增产效果。NP、SNP、M 和MNP 处理冬小麦产量较N 处理在干旱年和平水年增产幅度较大,而丰水年增产幅度较小,其干旱年分别增产130%、140%、89.8%和151%,平水年分别增产108%、113%、123%和174%,丰水年分别增产52.1%、70.6%、58.9% 和102%。其中,SNP 和MNP 处理冬小麦产量在所有降水年型增产幅度均明显高于NP 和M 处理。不同降水年型间,NP 和SNP 处理的增产效应差异不显著。然而,M 和MNP 处理产量平水年比干旱年分别显著增加了23.5%和14.7%,丰水年分别显著增加了22.8%和18.1%。说明,氮磷配施、氮磷肥配合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小,有机肥或者有机肥 +氮磷配施效果对降水量的响应较为敏感,其效果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同降水年型下,N 处理春玉米干旱年和丰水年产量较不施肥分别增加25.4%和17.1%,而平水年减少了11.4% (表1)。NP、SNP、M 和MNP 处理产量较N 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但与冬小麦相反,其增产效应在干旱年和平水年增产幅度较小,而丰水年增产幅度较大,其干旱年分别增产56.3%、69.5%、62.8%和99.9%,平水年分别增产81.3%、91.1%、90.6% 和104%,丰水年分别增产105%、105%、118% 和127%。相同施肥处理下,平水年N、NP、SNP、M 和MNP 处理春玉米产量分别较干旱年减少35.4%、25.1%、27.2%、24.4%和34.2%,丰水年各处理分别较干旱年增加2.0%、33.9%、23.4%、36.3%和15.8%。

2.2 不同降水年型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由表2 看出,干旱年各处理冬小麦产量变异(DCV) 强弱表现为N > CK > NP > MNP ≈ SNP > M,平水年变异 (NCV) 强弱为N > CK > NP > MNP ≈ M >SNP,丰水年变异 (WCV) 强弱为N > CK > M > NP >MNP > SNP,说明与CK、N 和NP 处理相比,SNP、M 和MNP 处理能提高冬小麦的产量稳定性。相同施肥处理下,NP、SNP、M 和MNP 处理不同降水年型间产量变异系数 (YCV) 范围2.1%~9.5%,CK 和N 处理变异系数分别为15.2%和17.8%,说明氮磷配施或有机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小麦产量稳定性受年际间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小。

冬小麦不同降水年型下,SNP 处理的产量可持续指数 (SYI) 值最高,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别为52.6%、59.1%和48.5%,平均为53.4%,然后依次是MNP、M、NP、CK,SYI 值平均分别为50.9%、49.4%、46.6%和36.6%。N 处理SYI 值最低,并且在不同年型间表现出较大不同,在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别为38.7%、10.3%和20.4%。上述结果说明,秸秆 + 氮磷和有机肥 + 氮磷配施是保障旱地农田生产力可持续的有效措施。同一施肥处理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SYI 值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

表 1 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和春玉米的产量Table 1 Yields of winter wheat and spring maize under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years

相同降水年型下,与CK 处理相比,干旱年M、MNP 和SNP 处理的玉米产量稳定性较低 (表2)。随降水增加,NP、SNP、M 和MNP 处理玉米产量稳定性随之提高。说明降水可促进玉米产量稳定性提高。相同施肥处理下,不同降水年型间N、M、MNP、NP和SNP 施肥处理产量YCV 值范围为19.3%~24.0%,说明年际间降水变化对产量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春玉米不同降水年型各处理SYI 值表现为丰水年 > 干旱年 > 平水年 (表2)。丰水年SYI 值表现为N > SNP > NP > MNP > M > CK,其范围为58.1%~87.6%。干旱年为NP > N > SNP > CK >MNP > M,其范围为46.8%~65.7%。平水年为SNP >NP > MNP > M > N > CK,其范围为23.3%~44.8%。结果说明SNP 和NP 处理产量受降水影响相对较小,在水分少或多的年份均能保持较高的产量可持续性,而有机肥处理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对玉米的持续增产有积极意义。

2.3 不同降水年型下的肥料贡献率

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和春玉米肥料贡献率(FCR) 均表现为N 处理低于NP、SNP、M 和MNP 处理 (图1)。干旱年冬小麦和春玉米N、NP、SNP、M 和MNP 处理FCR 分别为23.6%、69.0%、70.2%、62.9%、71.7%和18.1%、48.9%、49.2%、47.2%、57.4%。平水年分别为-8.7%、53.0%、56.5%、56.5%、64.6%和-3.5%、44.4%、47.3%、46.7%、50.5%,丰水年分别为8.5%、54.1%、58.9%、52.7%、64.0%和15.6%、27.8%、21.9%、23.5%、22.5%。同一施肥处理下,NP、SNP、M 和MNP 处理冬小麦平水年和丰水年FCR 分别较干旱年下降9.9%~23.3%和10.6%~23.3%,而春玉米丰水年较干旱年和平水年分别增加6.0%~25.0% 和20.4%~27.7%。结果表明,与长期单施氮肥相比,氮磷配施或有机肥、秸秆配施氮磷肥提高了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

2.4 不同降水年型下的降水利用率

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和春玉米降水利用率(RUE) 均表现为CK 和N 处理低于NP、SNP、M 和MNP 处理 (图2)。冬小麦CK 和N 处理RUE 平均分别为2.7 kg/(mm·hm2) 和3.5 kg/(mm·hm2),春玉米CK 和N 处理RUE 平均分别为6.9 kg/(mm·hm2) 和7.7 kg/(mm·hm2)。干旱年冬小麦NP、SNP、M 和MNP 处理RUE 分别比N 处理增加140%、153%、100% 和164%,春玉米分别增加56.0%、70.5%、62.1% 和99.2%。平水年冬小麦NP、SNP、M 和MNP 处理RUE 分别比N 处理增加112%、118%、129% 和180%,春玉米分别增加81.1%、90.9%、90.5%和103.6%。丰水年冬小麦NP、SNP、M 和MNP 处理RUE 分别比N 处理增加53.4%、72.7%、59.6% 和105%,春玉米分别增加104%、104%、116%和125%。同一处理冬小麦RUE 随降水增加而下降,春玉米平水年RUE 低于干旱年和丰水年。

表 2 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和春玉米的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指数 (%)Table 2 Yield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indexes of winter wheat and spring maize under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years

图 1 不同降水年型下各施肥处理的冬小麦和春玉米肥料贡献率Fig. 1 Fertilizer contribution rate of winter wheat and maize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in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patterns

图 2 不同降水年型下各施肥处理的冬小麦和春玉米降水利用率Fig. 2 Rainfall use efficiency (RUE) of winter wheat and maize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in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years

2.5 降水量、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产量(Y)、氮磷肥料用量 (N、P2O5) 和生育年降水 (PAn) 三者之间的多元一次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冬小麦在干旱年,Y = -941.017 + 14.212N + 5.628PAn(R2= 0.426,F = 18.919,P < 0.001);在平水年,Y = 2203.134 +13.527P2O5(R2= 0.392,F = 25.767,P < 0.001);在丰水年,Y = -3499.8 + 15.514N + 8.063PAn(R2=0.449,F = 23.243,P < 0.001)。春玉米在干旱年,Y =-1393.965 + 26.586N + 12.039PAn(R2= 0.449,F =15.904,P < 0.001);在平水年,Y = 5221.13 +18.375P2O5(R2= 0.777,F = 13.928,P < 0.001);在丰水年,Y = 5623.979 + 29.345P2O5(R2= 0.546,F =19.215,P < 0.001)。在干旱年,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均与施氮量和生育年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21、0.321 和0.642、0.322。在平水年,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均仅与施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26 和0.881。在丰水年,冬小麦产量与施氮量和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22 和0.394。春玉米产量仅与施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739。

3 讨论

3.1 长期施肥下的产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有关该长期定位试验的已有研究表明,相对于不施肥处理,各施肥处理均使作物增产,氮磷肥与有机肥/秸秆配施处理尤为显著[10,14,23]。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不同降水年型下,秸秆还田的SNP 处理和含有机肥的M 和MNP 处理冬小麦和春玉米的平均产量均高于CK、N 和NP,增产幅度高于N 和NP。这是因为长期施用有机肥及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14]、有效磷[11]和速效钾含量[8],维持了土壤养分供给能力。本研究中,年降水量对CK 和N 处理的小麦产量影响显著,而对NP、SNP、M 和MNP 处理的影响较小,与胡雨彤等[1]发现丰水年和平水年冬小麦产量高于干旱年,且丰水年产量显著高于干旱年这一结论不同。该研究是在关中平原进行的,其降水量较高,且化肥施用量也高于本试验。本研究中,NP、SNP、M 和MNP 处理冬小麦产量较N 处理在干旱年和平水年增产幅度较大 (89.8%~173.5%),而丰水年增产幅度较小 (52.1%~101.9%)。由于供试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均较为缺乏[24],土壤肥力越低,产量对外源养分投入的依赖性就越高[7]。因此,土壤养分,特别是氮素是本试验中限制小麦和玉米生长的重要因素。年降水量影响外源养分和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受施肥养分供给能力制约,NP、SNP、M 和MNP 处理并没有表现出随着降水的增加冬小麦产量表现为显著增加。李晓州等[16]研究认为黄土高原冬小麦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平水年最佳经济施氮量为161 kg/hm2、施磷量为151 kg/hm2,干旱年最佳氮、磷施用量为135 kg/hm2、143 kg/hm2,丰水年最佳经济氮、磷量分别为167 kg/hm2、153 kg/hm2。这与本试验的氮、磷投入量相差较大。这也可能是单施有机肥M 处理效果好于N、NP 处理的原因。说明在水分不成为限制产量增加的因素情况下,冬小麦仍然具有一定的增产空间,应进一步优化施肥,以达到水肥协调供应,增加产量的目的。与冬小麦相反,相同降水年型下,NP、SNP、M 和MNP 处理春玉米增产效应在干旱年和平水年增产幅度较小 (56.3%~103.8%),而丰水年增产幅度较大 (105.3%~127.0%),结果说明降水保障了氮磷配施或施用有机肥/秸秆 + 氮磷配施春玉米产量增加。玉米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和玉米生长季水热供应因素与其需水需肥特征匹配的吻合度有关[18]。此外,水肥交互作用[25]也影响产量的形成。平水年较干旱年和丰水年各处理均表现为负增产效应 (24.4%~34.2%),具体原因在于12 年的春玉米种植期内,仅有2 年为平水年,其中1992 年玉米种植季由于品种更替原因导致低产 (产量范围1213.5~3531.0 kg/hm2),严重拉低了平水年平均产量,这有待今后持续观测与研究。

作物产量稳定性是判断农田生态系统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26],而产量可持续性是衡量农田生态系统是否能持续生产的一个重要参数[27]。本研究中,相同降水年型,NP、SNP、M 和MNP 处理冬小麦26 年种植期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指数均高于CK 和N 处理,且其随降水略减但变幅较小。这与李秀英等[28]和Manna 等[29]研究认为化肥NPK 均衡施用及NPK 配施有机肥可提高小麦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结论较为一致。对于春玉米,秸秆或有机肥 + 氮磷处理在丰水年能极大提高玉米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在干旱年其配施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作物可持续性指数因施肥、作物种类和水热等气象因子不同而呈显著差异[30],在不同的降水年型下有机无机合理配施才能保持农田生产力的稳定性,而不均衡施肥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不均衡,可持续性差。门明新等[26]对华北平原潮土长期施肥试验的结果表明,产量稳定性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但与氮、磷、钾肥配比明显相关。本研究结论也进一步证实了我们所提出的在陇东旱塬冬小麦和春玉米生产中针对不同降水年型应进一步优化施肥的建议。

3.2 长期施肥不同降水年型的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

樊廷录等[6]在黄土高原黑垆土进行的24 年定位试验的研究认为,在干旱、正常、丰水年型中,氮磷肥与有机肥/秸秆配施处理的肥料贡献率均高于单施氮处理。本研究也证实,与长期单施氮肥相比,施用氮磷配施有机肥/秸秆提高了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这也与胡雨彤等[1]研究结论一致。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受作物类型、土壤条件、气候、施肥措施和其他因素综合影响[1-5]。本研究表明,冬小麦降水利用率随降水增加而下降,春玉米平水年降水利用率低于干旱年和丰水年。NP、SNP、M 和MNP 处理冬小麦平水年和丰水年肥料贡献率低于干旱年,春玉米丰水年肥料贡献率高于干旱年和平水年。主要原因与不同处理的产量对降水的响应程度差异有关。对于冬小麦,CK 处理产量随降水增加增产幅度较大,而NP、SNP、M 和MNP 处理随降水增加增产幅度较小,导致了较低的肥料贡献率。对于春玉米,丰水年CK 处理产量随降水增加无明显差异,而NP、SNP、M 和MNP 处理产量随降水增加而增加,因此导致了较高的肥料贡献率。本研究结果说明,水分并不是唯一限制该地区冬小麦产量的主导贡献因素,更多的应考虑施肥因素,而对于春玉米结果相反,水分成为限制产量提高的主导因素。

3.3 施肥、降水和产量的关系

在不同的降水年型下合理施肥达到“以肥调水,以水促肥”是黄土高原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17]。胡雨彤等[1]研究得出不同降水年型下冬小麦产量主要受氮磷肥施用量、休闲期降水和越冬期降水影响。本研究建立的不同降水年型下施肥、降水和产量多元一次回归方程表明,氮肥施用和生育年降水是影响干旱年、丰水年冬小麦和干旱年春玉米产量的制约因素。磷肥施用是影响平水年冬小麦、春玉米和丰水年春玉米产量的制约因素。降水制约产量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陇东旱塬降水分布与冬小麦生长期需水错位,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关键限制时期逐步从小麦营养生长前期向生殖生长期推移[18],另一方面陇东旱塬冬小麦生产中土壤水库贮水是冬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仅靠生育期自然降水很难满足冬小麦生长需要[31]。氮肥对干旱年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的限制可能是由于土壤水分较低,水氮交互作用较弱,水分限制了氮肥的增产效应,而在丰水年由于氮肥投入不足,不能给冬小麦提供足够的养分,从而限制冬小麦产量形成。同样,磷肥对平水年冬小麦、春玉米和丰水年春玉米产量的限制也可能是由于作物不能获得足够的养分而造成。综上来看,实践中应多采取保墒蓄水措施,使土壤水库发挥节水调水作用。在进一步优化施肥时,应考虑氮、磷肥的适当投入,以保证作物高产。

4 结论

38 年的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期,在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氮磷肥配合施用有机肥或者秸秆还田较单施氮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高了肥料对籽粒的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增产效应冬小麦在干旱年和平水年大于丰水年,而春玉米在干旱年和平水年增产幅度较小,丰水年增产幅度较大。

降水年型对冬小麦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影响较小,对春玉米影响较大。冬小麦施肥处理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随降水增加而降低,而春玉米肥料贡献率随降水增加而增加,降水利用率表现为干旱年 > 丰水年 > 平水年。

在陇东旱塬实行秸秆 + 氮磷或有机肥 + 氮磷的施肥策略是保障旱地农田生产力可持续的有效措施,然而在冬小麦丰水年和春玉米干旱年,仍需进一步优化施肥,促进水肥耦合,以保证作物高产稳产。

猜你喜欢

氮磷冬小麦降水
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
玻利维亚拟建新的氮磷钾肥料工厂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常规施肥与氮磷钾施肥对CX-80雪茄烟品质的影响
四川盆地极端降水演变特征及拟合
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自然降水与有效降水对比分析
不误农时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
Cloud seeding
甘肃冬小麦田
ESSENTIAL NORMS OF PRODUCTS OF WEIGHTED COMPOSITION OPERATORS AND DIFFERENTIATION OPERATORS BETWEEN BANACH SPACES OF ANALYTIC FUN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