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最美乡村

2019-12-12胡玉新

北京纪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峪第一村沟村

胡玉新

说起大峪沟,也许不为人知,但说起房山的柿子,恐怕无人不晓。大峪沟村是房山区张坊镇的一个小山村,是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金秋十月,我和一群自行车骑行爱好者从市区出发,沿着107国道向着郊区一路骑行,路过了著名的新农村典范——韩村河,经过了云居寺,渐渐发现公路两旁的柿子树越来越密,那黄里透红的大柿子压弯了枝头,有些甚至已经把枝杈都给压折了。路边摆摊卖柿子、南瓜和红薯的小贩也越来越多。再往前一路缓坡,艰苦骑行1小时,一眼看到一座横跨公路的拱形大门,上书8个醒目大字:中国磨盘柿第一村。门头左侧刻有3个红色大字:大峪沟。右侧的柱子上,一个硕大的磨盘柿子伸出绿色的叶片,仿佛在向游客招手,令人看了就很有食欲。毋庸置疑,我们已经来到了磨盘柿的故乡——张坊镇大峪沟村。

这个村位于房山区张坊镇东北2.8公里处,据村口的老人们讲:全村有900余户,2000余人,有磨盘柿2000亩,优质柿树7万株,年产量100万公斤,村里一半以上的家庭都从事柿树的种植,是北京地区柿产量最大的村。

一路骑行后下车休息,我们和村口的老人们攀谈起来。据说大峪沟村可谓磨盘柿的故乡,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它一直是皇宫的贡品。从老人们的口中了解到,大峪沟的柿子享誉京城内外,曾经被农业部、财政部定为磨盘柿商品生产基地,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评为绿色食品,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为“中华名果”。村民靠种植柿子每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走进村口映入眼帘的是绘制着以磨盘柿为主的文化墙,近2.5公里长,突出了特有的磨盘柿文化特色,给久居城市的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有幸见到了和几位老者一起晒太阳的村党支部前书记,苏书记看到城里人来到村里,格外兴奋,他说:“现在的农村可和从前的农村大不一样了!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不仅搞种植还不断挖掘磨盘柿文化底蕴,特别是近几年来,重点以打造环境、改善民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以提高村民收入为出发点,以发展提升磨盘柿主导产业为重点,挖掘发展柿子文化。建立了柿子科技示范园,通过扩大品种栽培,提高柿树管理水平,发展观光、采摘旅游业,促进磨盘柿产业化发展,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柿树管理技术进行推广示范,并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品种展示,建立网架栽培示范模式,全面提升柿子产业化水平。村里还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改变传统观念和消费观念,全面带动柿子果品产业的全面发展,提高柿树管理水平,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成为以柿子文化为内涵,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科技试验基地;引进磨盘柿深加工企业,建成了北京得力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磨盘柿产品深加工,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公司,开发柿树盆景、建采摘观光大棚、生态餐厅、成立磨盘柿销售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大峪沟村被誉为磨盘柿第一村

我们一路走过,看到村里建起了健身器械广场,村里的道路虽不宽,但是干净,路旁是整齐的绿化带,一水儿的太阳能路灯、封闭式的垃圾箱、垃圾房,老人们说:“如今村民的生活环境大幅度改善,现在我们村里农民的生活条件一点不比城里差!”

苏书记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主动当起了我们的向导,健谈地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有线电视入户到村民家里;農民就医有了保障,采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里还建立了两处健身广场,是村民饭后散步、消暑纳凉的主要活动场所;村里还设有图书室,内有期刊、杂志、各类实用技术书籍,村民可以免费借阅;村里还成立了妇女秧歌队,建成了数字影院、文化大院,为百姓搭建展现才艺的舞台。这些都是我们农民从前无法想象的。”

优越的山前暖区条件,为这里林果业发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作为中国磨盘柿龙头村和北京市唯一的磨盘柿专业村,大峪沟村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是体现中国磨盘柿之乡产业化发展建设成果的缩影。

如今的大峪沟村,充分挖掘“柿”文化底蕴,开启了“小柿子、大收益”的致富之门。游客来这里不仅可以采摘入口即化的磨盘大柿子,还可以品尝到新研发的特色小吃——冰柿。冰柿自然脱涩、去皮,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它装在半透明的塑料碗内,揭开盖,里面是一个完整的大柿子,橙黄鲜亮,上面罩着一层薄薄的白霜。用小勺挖下去,就像在挖冰激凌,放一勺在嘴里,清凉甘甜,入口即化,舌尖上满是柿子的清香。从果农手中收购磨盘柿后,经过全自动机器选果、真空消毒去涩、速冻等过程,制作出了口感独特的冰柿。如今,冰柿在华冠等各大卖场,甚至在北京饭店、国际饭店、长富宫等五星级酒店都成为了“新宠”。

柿子原产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磨盘柿,因其中间有一道凹环,外形酷似磨盘而得名。村民讲大峪沟村目前就有树龄达几百年的磨盘柿树,可谓饱经沧桑。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贫,一天流落到大峪沟村,已经两天没有饭吃了。正在他仰天长叹之际,忽见东北角柿树枝上丹红点点,忙走近看去,原来是霜柿正熟。他伸手摘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觉得肚子饱了,对树拜了几拜,方缓缓离去。过了数年,明太祖出巡路过此地,特意来探访当年救命的柿子树。走近村边,远远又见丹红点点,看去比先前越发娇艳夺目,那树也更加苍劲巍然了。明太祖急忙翻身下马,走到树下,脱掉自己的皇袍,裹在老树身上,封它为“凌霜侯”。自此,张坊镇大峪沟的磨盘柿作为贡品年年进奉皇上,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如今的大峪沟村,充分挖掘“柿”文化底蕴,开启了“小柿子、大收益”的致富之门

为什么朱元璋觉得霜柿格外香甜呢?摆摊的村民告诉我,霜降之后正好是磨盘柿丰收的最佳季节。因为采摘柿子也是很有讲究的,要等到树上的叶子差不多落完了,霜降节气之后才可以采摘。经过霜打的柿子非常甜,摘下来后基本上都不用再漤,拿起来就能直接吃。今年霜降是10月23日,所以现在来采摘正是霜柿下树的最佳时节。

采摘园里的柿子树大多不太高,成年人基本上伸手就能够到。若想摘高处的柿子,就需借助一种专用工具:一根长竹竿,竹竿顶端是一把大剪子,剪子把被绳子拴住,人从竹竿另一端拽绳子控制剪子,剪子下面有个网兜接柿子,一次大概能接三四个柿子。采摘时最好选择朝阳的那一侧树枝上的柿子,这样会更甜。

在农家院小住一两天,绝对是躲避雾霾、放松心情的绝佳选择。去房山旅游,很容易就可以看到坠满金黄色果实的柿子树,仿佛挂满了小灯笼,漂亮又可爱。虽然房山处处有柿子,但要说最专业、最正宗的柿子产地,谁也比不过张坊镇大峪沟村的。这里的磨盘柿个大、皮薄、色浓、清香、爽口、形美,从明朝起就是进贡皇宫的佳果。

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富足,社会稳定。大峪沟村不愧为中国磨盘柿第一村、北京市最美乡村!

(编辑·刘颖)

514984730@qq.com

猜你喜欢

大峪第一村沟村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看曾经的“中国扶贫第一村”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村里的集体产业应该由谁来“操盘”?——佛坪县银厂沟村尝试“连锁加盟”
陕西省宝塔区南市街道市场沟村 #疫情防控,我们在努力#
乌江文化第一村——郝家湾
从“炮战第一村”到“通婚第一村”
改革开放40年寻访中国港口第一村
别了,半沟子
“阅”书香 “悦”成长
——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活动掠影
北京市大峪中学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