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改”驱策下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嬗变研究

2019-12-11杨小波郭再泉张美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6期
关键词:诊改高职院校

杨小波 郭再泉 张美娟

摘 要:自从2016年12月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简称“诊改”)以来,“诊改”工作已经在各高职院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主要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课程层教学管理为例,阐述“诊改”工作對高职二级教学院系教学管理带来的影响及转变。与传统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相比,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形式从线下逐渐转移到线上,管理过程监控从静态逐渐到动态,参与质量提升的主体从点逐渐到面。使二级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实现智能监控、常态纠偏、质量生成结果可控并且形成全员参与质量提升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诊改;课程层;教学质量管理;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6.071

0 引言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简称《行动计划》)中,特别着重强调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是“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核心指导思想是“高职院校应以质量建设为中心、以内部与外部质量体系建设为根本任务”。2016年12月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简称“诊改”)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诊改”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诊改”工作不仅关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更加强了人才培养质量生成过程的动态评价和保障机制。“诊改”工作涵盖学校层、专业层、课程层、教师层和学生层。本文主要以二级学院课程层建设为抓手阐述“诊改”工作对高职二级教学院系教学管理的影响及带来的几个转变。

1 从静态标志性的结果性评价到过程动态可视化智能监控

1.1 传统的过程教学管理现状

以过程教学规范执行情况检查为例。为了更好帮助教师规范执行教学,过程教学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主要依据教学日志填写与教案等教学文件是否一致,教学日志填写是否真实,是否如实进行学生考勤以及教学进度是否符合教学计划等指标进行打分实现的。传统的管理办法有两个特点:静态化和主观化。

静态化体现在管理者只能针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某几个时间点进行管理。过程教学的规范执行情况一般都是由各系部(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师提供的纸质材料或者系统数据进行检查、评分的,这种检查不能实现实时的监控。主观化体现在教学资料评价指标只是基本要求,评分没有细化,评价者无可依的客观评分点,往往因人主观而异,每个人的评价标准没有达成共识,导致检查结果缺少客观公正性。

传统的过程性资料检查因为不公开,数据不可视等诸多因素影响数据真实性,二级学院管理者凭借这些结果性的评价来监督过程教学资料的规范性,很容易导致教学过程管理有名无实,无法实施有力度的监督管理。

1.2 过程动态可视化智能监控

校情分析系统(以下简称“诊改”平台)课程层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并将学生出勤率,教学日志填报率,教师调课率以及每门课程学习完成热点实时公布等设置成课程监控点(如图1),使得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平台智能监控。举例说明:“诊改”工作要求学生们通过手机“摇一摇”来进行课堂签到,数据会自动上传到教师的教学日志,教师及时处理教学日志并且提交,“诊改”平台就会实时检测到数据,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处理,甚至超过7天没有填写将算作教学日志超期填写,如果累计超期超过预警值,平台将会预警该课程。作为预警课程,二级学院管理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醒相关老师进行处理。课程调课率数据和课程任务点学习状态均以可视化的数据呈现在管理者面前,哪门课程调课率过高,哪个课程目前互动较少,网络资源浏览度不够等等让管理者真正做到流程管事,数据说话。

2 从教学问题反馈滞后到教学过程课程纠偏及时常态化

2.1 传统的教学运行问题反馈现状

首先是出勤率统计。为了加强课堂出勤管理,老师们通过课堂点名考勤来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多个班级合班上课的情况,通常课堂点名会占据大量的上课时间,有时老师为了能保证上课进度,可能会省略点名环节,难免有事因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出缺勤情况,以致不能及时跟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反馈。

其次是教学过程资料填写情况反馈。为了保证教学过程执行与教学计划进度基本符合,学院要求老师定期填报教学资料。这些资料的检查一般安排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资料检查在时间上呈阶段不可连续性,这直接导致问题反馈存在滞后性,对过程教学的监督作用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给老师造成一种误解,就是教学资料形式主义。

再次是课堂教学情况反馈。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二级学院通常采用督导听课,教师互听互评,以及学生中期座谈会和期末的教师评学和学生评价形式来评价老师和课堂的教学,这些评价需要汇总到学院,再由学院反馈给老师,老师了解课程反馈适当回复并作出调整。这中间需要时间完成,运行机制相对缓慢,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受时间的限制存在滞后性,致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2.2 课程纠偏及时常态化

“诊改”工作的目的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生成,所以学院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经过大量企业调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挂钩来设置课程体系,保证可以培养出能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毕业生。 “诊改”工作质控点实时反映教学运行数据,无论从学生出勤角度还是课程设置难易度,无论是教学资料填报及时性还是规范性都能得到有效动态监控,系统在每周一及时提出预警信息,教师们可以实行常态化纠偏,是教学运行管理具有可控性。以缺勤率为例,如图2为2018-2019-2学期全校各学院缺课率4月29日统计。图3为点击进去查看到的汽车学院2018-2019-2学期在4月29日是的缺课率统计明细。

汽车与交通学院缺课率为4.88%,在各学院中非常突出。点击汽车可以进入二级设置查看缺课率明细,缺课率会按照顺序由高到低排列,让学院管理者一目了然,从而会引起重视,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个数据联系相关老师查找原因,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诊改”平台也会及时将数据推送至老师的手机,相关任课教师也会及时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

3 课程层“诊改”工作使得教学阶段改进有了有利的决策支持

教学工作在保证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考核方式以及试题难易度等也要进行适当地调整,才能因材施教并与时俱进。“诊改”平台以學年为一个阶段改进点对过去发生的教学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并根据评价标准把这些数据设定为A、B、C三个等级,数据囊括了授课计划完成度、成绩合格率、成绩优秀率、教学日志完成率、课程调课率、督导听课评价、学生评教成绩、教学日志超期填写率等。教师课程诊改点如果为C,则显示为预警课程,需要教师进行反思并阐述其原因,以及制定接下来的诊改方案和措施。系统根据教师提供的诊改方案和措施自动形成质量诊改报告,为学院专业带头人或者专业负责人下一学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实施、评价标准的改进都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基础和指导方向。

4 “诊改”工作推动校园教学管理智能化建设

4.1 “诊改”工作推进二级学院全课程信息化

物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全课程信息化是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诊改”工作的触角触及每个课堂以及每门课程,为帮助同学们获取知识过程中观察、思维、和创造等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诊改”平台设置学习任务点实时数据分析诊断点,可以实时监测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各二级学院的所有课程都按照诊改要求进行网络化建设,并且拍优秀的微课作品以及视频上传到数字化学习中心,通过作业和问题的形式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使学生做到想学就学,随时可以学。

4.2 “诊改”工作促进校园网络平台建设

“诊改”工作是一个校情分析系统基于对其他信息平台的数据进汇总分析而得以实现的。要想真正发挥“诊改”平台的诊断改进作用,首先要建好二级甚至三级机构数据支撑网络平台。以“诊改”课程层为例:“诊改”平台的数据来源于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质量监督与控制信息化平台以及数字化学习中心。缺课率的实时分析数据是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和数字化学习中心以及学生手机客户端学习通三方并行运行的结果。每个课程任务点学习情况实时分析数据是数字化学习中心教师端和学生端双运行的结果。“诊改”工作推动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是“诊改”工作的基础,也制约着“诊改”工作的效果。

5 “诊改”工作从学校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到人人创造质量的精神层面

“诊改”工作的启动阶段。“诊改”工作在二级学院刚刚启动时,只实现以部分课程为抓手进行专业诊断改进。以汽车学院为例,“诊改”工作主要涉及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服务与营销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累计共10门课程,其中包括两门专业基础课程,1门专业核心课程,1门专业实践课程和1门专业毕业设计。参与这10门课程“诊改”工作的老师共有4位(因为有的老师身兼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任务是上个学年的课程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写出诊断报告。没有平台支撑,老师们都是进档案室亲手翻阅资料,然后做数据汇总,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觉得诊改是劳民伤神,让参与者听之却步,望而生畏。最终,“诊改”也没有惠及多少课堂教学,而更多带来的是教师们的抵触情绪。

“诊改”工作的发展阶段。在学校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开发了“诊改”平台(既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并应“诊改”工作需要下大力度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诊改”的触角实时触及教学运行中的每个课堂,每个学生。 “诊改”平台进行数据汇总、智能分析、监控和预警以及整改成果展示,仅一个课程数据涉及几个平台的共同运行。大大解放了教师“诊改”工作整理数据资料的时间,而将精力只放在反思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使“诊改”工作在二级学院更加亲民。

“诊改”工作形成质量文化。“诊改”平台的开发除掉了教师们心理上的负担感,为了使“诊改”真正发挥“手术刀”的功效,学校以坚定的决心在二级学院推行全课程信息化,这样不只是部分课程、部分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质量诊改,而是实现全员参与、全课程、全方位的诊断改进。目前“诊改”工作已经成为常规工作,每周一定期“处理预警”,进行常态纠偏。每个学年进行阶段性的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诊改”工作已经成为教师的工作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意识,形成了一种人人参与质量提升,创造质量的风气。

6 “诊改”工作目前的局限性

(1)诊改工作仍不成熟,诊改系统与其他网络平台仍没有实现完全对接。比如:教学任务、上课教师在教务查询系统变更,在诊改系统不能及时得到更新。目前只能是查到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后台基础数据还没有完全按新的数据执行,更新的数据需要后台服务人员认为进行修改才能完成。

(2)系统标准性强,弹性不够。为了有助于激发教学质量提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空间,“诊改”一般是在满足教育部标准底线的 前提下,由学校设定适合自身实际 “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课程教学上也不例外。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环节面临一个最大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知识接受能力偏弱。有的课程从行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设置时,有的学生往往不能达到课程任务点要求,致使整个课程的优秀率和及格率会偏低。“诊改”系统标准的设定也应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弹性变化,将更能反映真实情况。

7 结语

从2016年学校号召“诊改”工作以来,从纸质表格填报到网络数据智能计算,从翻阅教学归档资料到教学实时监控,“诊改”工作从开始推行到常态化,从标志性结果评价到保证质量生成过程,使二级学院的课程层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从线下到线上,从静态到动态,从点到面转变。这与“诊改”主体也就是学校的决心和教师一同参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同心是分不开的。“诊改”工作保证了二级学院课程层教学质量更规范,更高效,更有一致性和必然性。真正做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过程可溯。

参考文献

[1]姜敏凤,刘一览.“评估”到“诊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变迁[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1-4.

[2]吴继斌,袁晓晨.反思:教师诊断与改进的不竭动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172-173.

猜你喜欢

诊改高职院校
基于“问题导向”的高职院校质量体系与诊改认识
结合实际谈高职院校诊改
“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