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州市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探索

2019-12-11邱莎莎邓晓李延柠谢学斌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6期
关键词:管理体系分类

邱莎莎 邓晓 李延柠 谢学斌

摘 要:垃圾分类是减轻垃圾污染负荷、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前提。高校目前的垃圾分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通过对赣州市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以期实现高校日常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关键词:高校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6.058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校园日常垃圾由于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消费使垃圾的成分更加复杂,每日产生的垃圾量巨大,高校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面对高校日常垃圾产出与处理严重失衡的现象,必须要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1 高校垃圾分类管理的重要意义

垃圾分类是环境维护、科学处理、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工作,探索建立校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的管理体系。建立高校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不仅积极响应了国家号召,同时能有效改善高校的校园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资源的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节约垃圾处理成本、提高效率,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 校园日常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高校垃圾主要是指在高校区域内,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于高校内废水、废气、废渣等管理和处置不在日常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中。通过对赣州市某高校的2个校区多个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公共场所实地考察,对在校师生和后勤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充分了解目前高校日常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各类人员垃圾分类意识不强

垃圾分类包含分类投放、有序贮存、无害化处理三大环节,大部分师生了解垃圾需要分类投放,但对分类细则、存储和无害化处理环节不明确。干湿垃圾混合丢弃,造成渗液污染。各类垃圾收集存放仍是混合式,影响各类人员垃圾分类积极性。

2.2 垃圾分类设施陈旧和布局不够合理

垃圾桶的设置和垃圾桶上的标识粗放,大部分区域只设置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垃圾桶,并且有些垃圾桶未做明确标识,造成分类不明确。在食堂和宿舍人流密集区域垃圾桶数量不够,并且全为敞口式,容易垃圾满溢。校内虽设置了垃圾存储点,但为露天摆放且未分类储存,容易造成周边环境污染。

2.3 垃圾分类和处理缺乏统一管理

高校垃圾分类学校是责任主体、在校大学生是实施主体、后勤部门是管理主体。目前高校还没有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整体规划,缺乏可具体实施的方案。

2.4 缺乏有效引导和激励监督机制

高校没有把垃圾分类引入到教育长效机制内,宣传较局限,大部分人员对垃圾分类的细则了解不清晰。单纯地倡导而没有配套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学生对垃圾分类缺乏主动性,也难以形成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从调查情况得知目前垃圾分类行为很随意。

3 高校日常垃圾分類管理对策

高校垃圾分类现状存在的多个问题,导致了垃圾分类难以实施到位,要从源头解决问题,就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多角度,多层次的制定相应对策,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

3.1 建立高校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利用课堂内外,结合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利用第二课堂培养高校各类人员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意识,提高大学生在垃圾分类回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垃圾分类融入校风建设,建立绿色校园。

3.2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校内设立“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为一组的分类垃圾桶,食堂增设“餐厨垃圾”桶,垃圾桶分不同颜色并参考国家标准标注醒目易懂的标识,按区域合理规划布局。不同区域设置不同清理频率,提高垃圾清运效率。校内要建立半封闭式的垃圾分类暂存中心,进行分类暂存。校外积极与有资质的垃圾分类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社会企业合作,采取标准化分类、规范化存储和运送、无害化处理措施。形成一套校内收集和存储,市场化处理的可操作的垃圾分类方案。

3.3 形成垃圾分类激励和监督机制

可以由高校学工处、后勤、工会等部门组织多种不定期的垃圾分类公益活动,如演讲比赛,环保摄影大赛,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鼓励人人参与并设立相应奖项。设立垃圾分类的勤工奖学岗位,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相应报酬。鼓励学生成立“绿色社团”或“垃圾分类自律委员会”等团体,定期对学生寝室或班级垃圾分类进行评比,实行积分制,积分高者给予奖励,未积分者制定监督细则督促执行。将垃圾分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加分项,激励机制胜过生硬的管理条例。

3.4 明确管理主体责任

学校是实施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完善责任制度,明晰部门责任,分工负责推进工作;审计垃圾分类资金公开化,工作成果公开化,对执行不力的给予行政处分。

4 结语

高校需发挥人员素质较高、组织性强的优势,建立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大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校内各部门联动、企校合作的高校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健全。高校垃圾分类管理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校园”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下发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J].基础教育参考,2018,(07):80.

[2]翟虎祥,范英梅,边佳怡,等.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管理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9,(07):131-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9095—2008,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管理体系分类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可靠性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构建“四点一线”的项目预算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