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护理干预在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12-11朱桂芳李美玲黄云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23期
关键词:乙肝患者乙肝抗病毒

朱桂芳 李美玲 黄云英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900

慢性乙肝指病程>6个月,发病日期不明、乙肝病毒检测呈阳性,同时具有慢性肝炎表现的慢性传染病。慢性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抗病毒治疗是其首选方案。由于抗病毒治疗时间长,一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导致治疗依从性低,影响治疗效果,而另一部分患者,治疗期间因存在严重症状困扰,从而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从而中断治疗。近几年,随着传统医学服务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护理”方向发展,体现护理服务的个性化和优质化。研究指出[1],对慢性乙肝患者施以有效护理服务干预,可提高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为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对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5例患者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95例接受抗病毒感染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6.45±3.13)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47±0.52)年;观察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6.51±3.17)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3±0.54)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入选患者符合慢性乙肝诊断标准[2];(2)Child-Pugh分级:B级、C级;(3)患者病情稳定,自愿参与观察,并知情同意;(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者;(2)未遵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者;(3)精神异常者;(4)无法完成随访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即入院后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了解情况,并在常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发放健康教育卡,每周举办1次健康教育讲座,建立用药检测及随访记录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全程护理干预,(1)入院护理:由责任护士接待患者,并向其介绍医院环境、管床医生、主治医生情况等,让患者短时间内尽快熟悉院内环境。增强与患者交流,使患者感受到被关心和尊重。(2)消毒隔离:将患者安排至单病种病房,每日消毒,并在洗手间和病房门口放置消毒液,在病房走廊处张贴消毒宣传海报,消毒时向患者讲解消毒原因及目的,取得患者理解。(3)健康教育:采用通俗语言向患者讲解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同时记录患者详细信息,如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由专人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肝功能、乙肝五项、DNA载量。(4)心理干预: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文化水平选择适宜心理疏导方式,与患者多交流,打消患者思想顾虑,并及时为患者家属解答疑问,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慢性肝炎发生、发展、转归。为消除患者悲观、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可设立谈话室,针对性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让患者释放压抑情绪,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5)用药护理:由于部分抗病毒药物具有较大肾毒性,因此需定期检测患者血清肌酐、脂肪酶、磷酸肌酸激酶等;另外嘱患者遵医嘱服药,切不可私自增加或减少剂量;由于抗病毒治疗时间长,治疗期间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波动或病毒变异等情况,应嘱患者每天在同一时间服药,不可漏服。(6)督促遵医:由于抗病毒治疗时间长、药价高,导致患者私自停药。护士应当向患者说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停药的危害。抗病毒治疗前,向患者发放用药检测卡以及随访记录表,让患者记录每天服药情况,以便护士及时掌握患者遵医情况,及时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7)情感支持:护士应当尊重患者隐私,让患者家属定时探望,获取家庭支持;同时定期让患者参加医院组织的病友会,增强病友之间交流,获得情感支持。(8)出院随访:告知患者慢性乙肝具有复发可能性,出院后需坚持治疗,并说明继续用药的原因及目的;嘱患者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并保持健康、规律生活习惯。出院后,每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1)认知行为[3]:采用我院自行设计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认知行为调查问卷调查患者认知行为,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对慢性乙肝认知了解情况、用药依从性、滥用药物情况、是否戒除烟酒、是否定期复查及规律作息等。完全认知:患者能够规范遵守医嘱,并定期执行;不完全认知:因故无法完成医嘱;完全不认知:无法按照医嘱执行抗病毒治疗。(2)症状困扰评分:根据慢性乙肝症状进行评分,症状包括畏食、乏力、肝区疼、腹胀、恶心、蜘蛛痔、体重减轻等10项,存在1项症状困扰记1分,总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困扰越多。(3)CES-D评分:采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抑郁情况,总分60分,分值>16分则表示有抑郁风险,且分值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明显。(4)记录HBV DNA下降达标率。

2 结果

2.1 两组认知情况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认知率分别为95.83%和82.9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χ2=4.166,P=0.041<0.05),见表1。

2.2 两组症状困扰评分及CES-D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症状困扰评分及CES-D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症状困扰评分与CES-D评

表1 两组患者认知情况对比[n(%)]

分降低较同期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困扰评分及CES-D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HBV DNA下降达标率对比 观察组HBV DNA下降达标率为85.42%(41/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9%(3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9,P<0.05)。

3 讨论

慢性乙肝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有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4],我国是慢性乙肝高发国家,在国内约有1.2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有3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抗病毒感染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该治疗方法时间长、费用高、患者易反复发作,因此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经济负担,尤其是家庭贫困患者,思想负担较重;另外,由于抗病毒药物存在较多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无法坚持治疗,影响治疗效果。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坚持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能得到较好控制,能够与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而少部分未坚持进行规范化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多因患者缺乏抗病毒治疗知识所致[5]。因此,提高患者对抗病毒治疗认知程度,对于控制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护理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认知,但获取效果不够理想。全程护理干预指通过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干预,使患者适应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机体处于最佳适应状态,以此获得最佳护理效果[6]。全程护理内容包括入院护理、消毒隔离、健康教育、心理及用药干预、督促遵医、情感支持及出院随访8个项目,从患者入院之日起,直至出院,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入院护理可让患者短时间内了解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情况,拉近护患关系,促使患者配合治疗;消毒隔离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住院环境,对于控制疾病发展,减少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健康教育可让患者了解抗病毒治疗重要性及必要性;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发泄不良情绪,以积极、健康心态面对治疗。相关研究指出[7],当慢性乙肝患者肝功正常时,通常无明显症状,此时,部分患者会私自停药,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全程护理干预则是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疾病不同时期督促患者学习抗病毒相关知识,并提高其对疾病认知,从而避免用药误区,建立健康行为,防止病情复发。本文结果提示,观察组认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程度。

抗病毒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耐受性。给予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对不良反应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躯体适应能力,从而减轻疾病症状对患者困扰;受疾病折磨及昂贵医疗费用影响,患者易出现抑郁情绪,甚至可能发展为抑郁症,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和情感支持,能最大限度消除负面情绪,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本文结果提示,观察组干预4周后症状困扰评分及CES-D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提示全程护理干预可减轻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对比两组患者HBV DNA下降达标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高,提示全程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认知,改善疾病症状对患者的影响减轻抑郁症状,有助于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乙肝患者乙肝抗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乙肝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乙肝患者HBV载量与IgA,IgG,IgM及C3,C4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