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影响下的主体思维嬗变

2019-12-10郭夏青程宏燕

学理论·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嬗变人工智能

郭夏青 程宏燕

摘 要:人工智能影响了人类思维的主体地位,引发了主体思维载体——语言的变革,人工智能语言日益成为人类语言的重要补充,甚至可以实现对人类语言的加工和再创造。同时,人工智能引发了主体思维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时代下人类应当及时转变为整体性、协同性和大数据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也进一步影响着主体思维的伦理取向。因此,人类必须要有反思意识,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使人工智能为人类造福。

关键词:人工智能;主体思维;嬗变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60-04

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学界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角度更多聚集在技术、伦理、政治以及决策方面。然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逐渐由外而内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看待现实世界的方式。因此,本文将从理论层面揭示人工智能对主体思维的影响,并深入思考如何防止人工智能异化为奴役人的工具,使其真正成为人类的伙伴。

一、人工智能影响了人类思维的主体地位

关于思维主体这个问题,许多哲学家都进行过系统地研究。作为思维主体的人在笛卡尔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他将人类思维看作是人类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贝克莱也肯定人是感觉的主体,他认为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取决于人的感知,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西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作为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在很多问题上都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关于思维主体这个问题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都认为思维的主体是“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具有主体性要以人性为前提,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人作用于活動客体”[1]。综上所述,哲学家对于思维主体是人自身这个问题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一概念也潜移默化地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威胁着人类作为思维主体的地位,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人工智能也具有感知、意志、判断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人类思维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工智能思维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人的大脑系统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只能从功能方面进行模仿,电脑就是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结果,这是把人的思维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从而进行更为精准的运算、分析、存储和记忆。以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来看,他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之所以能够达到统一,是因为人有一个身心交感点——松果腺。而人工智能是否有一个特定的部位能使自身的思维和行动达到和谐一致,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是没有的,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和逻辑运算能力均是人类赋予的,人类思维的社会性、整体性以及创造能力也是机器思维无法比拟的。

人机协同智能系统使以人为主体的思维逐渐转化为人机一体化思维。吴彤在《关于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若干哲学思考》一文中,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将其分为三大类——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2]。目前弱人工智能发展最为迅猛,人工智能翻译系统、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等,都属于这个领域,因为大多数学者认为要使智能机器真正学会独立地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大多是通过人机协同来解决复杂问题,旨在通过人机交互延伸和拓展人类智能。以医疗康复机器人为例,在进行手术或者复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机器的协同工作,机器人智能判断的精准性和人在遇见意外情况发生时的灵敏反应相互结合,可以更好地保证手术和复健的顺利进行。如今,在人机协同智能系统中,人工智能已经完成了人脑的部分计算和推理能力,很好地实现了弱人工智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人类思维的主体地位。

类脑智能系统进一步使以人为主体的思维转化为机器独立思维。坚持强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的专家学者们认为能够制造出独立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人,机器甚至能够像人一样独立思考。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能会进一步威胁着人类思维的主体地位。类脑智能被设计的初衷是,仿照人脑的功能,实现具有学习、记忆、识别、会话、推理、决策以及更高层次的智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强大,使人们开始担忧有朝一日人工智能会不受人类控制。关于这一点,我们或许早已从波普尔对于“三个世界”的划分那里得到了警示。波普尔将有启发意义的形而上学看作科学发展的指南,按照存在的三个领域,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学说。波普尔认为“世界3与世界1和世界2一样,具有自主性……很多世界3的成员是按照人的思想意识进行创造的结果,但是,它们一旦被创造出来之后,就有了不依赖于人的思想的独立性。”[3]就像波普尔所说的世界3那样,我们可以设想,如果类脑智能系统足够的完善,它们有可能按照不同的情景重新设计自身,拥有不依赖于人的独立意识。奇点主义者也预测,当人工智能技术足够的先进,它们就能够进行自我改进,进化成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独立存在者。雷·库兹韦尔提出2045年是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奇点,这个时候人类将被人工智能所统治。人工智能系统日益呈现出强大的发展势头,人类必须要有反思意识,捍卫人类思维的主体地位。

人工智能虽然已经强大到能够超越人的部分思维能力,但要使其全面理解人类情感和文化,在各方面全面超越人类,成为新的思维主体是难以实现的。关于“人工智能是新的思维主体吗?”这个问题,李国山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相似性远远低于动物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相似性,因为机器人根本就不是一种生命体。”[4]事实上,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补充,只要能被正确地运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将会造福人类。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人工智能仍然无法超越人类智能,就拿一副名贵的画作来说,齐白石画的虾价值连城,如果用机器复制很多份,效率确实提高了,并且一般人看来也并无差别,但它们也只能是赝品。人工智能领域也是一样,虽然它的精准性和逻辑性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人类,但在其价值方面仍然是无法与人类相媲美的。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个方面赶上甚至超过人类,但就整体而言,它仍旧是永远无法超越人类思维的;人类思维是不断发展着的,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决定了人的认识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认识活动没有完成时。

二、人工智能引發了主体思维载体——语言的变革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展现思维的重要载体,离开了语言,思维似乎就成了一种难以捉摸、无法参透的东西。人类在与其他人进行劳动分工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包括了句法、语义和语用。在人类社会当中,语言一直处于非常特殊的地位,它代表着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甚至构建了一切社会现实。维特根斯坦提到“我的语言限度就是我的世界限度”,在他那里,语言代表了人所认识的一切,除了语言,人类无法认识世界。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表达了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进而提出了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为人和世界赋予了意义。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的工具,当人类发现其他客体也能够以某种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就开始创造适合它们的表达方式。到了人工智能的诞生,人类需要给予人工智能特定的指令,由此就产生了人工智能语言。目前,正在应用的人工智能语言技术主要有Lisp、Prolog、Smalltalk等,Python也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之一。人工智能语言是由人设计出来的、供机器使用的形式语言,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精准性,因为计算机会按照编程语言的逻辑执行命令。智能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如机器翻译、文学创作、机器客服等,对主体思维载体——语言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人工智能语言日益成为自然语言的重要补充。毫无疑问,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然语言,输入法、新型文字和网络用语的迅速传播不断冲击着自然语言。而人工智能语言对自然语言所带来的全新突破显然是与前者不同的,人工智能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机对话得以实现,逐渐成为自然语言的重要补充。“自然语言的处理包括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与语音合成。”[5]人工智能语言关键在于对自然语言的处理,即听到、理解和对话。机器翻译打开了语音识别的大门,谷歌、百度等公司不断改进此项技术,使得自然语言处理的正确率大大提高。关于自然语言理解与语音合成,微软、小米等公司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微软运用算法、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形成了对话式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可以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微软小冰的问世,说明机器人已经存储了足够多的语句和词汇量,能够像人一样进行交流和对话,自然语言逐渐被机器所理解和掌握。

人工智能语言技术甚至可以实现对自然语言的加工和再创造。如今,人工智能在创作方面也进一步发展,智能机器人开始对语言进行再创作,甚至可以写诗和作曲,微软也试图在技术上使机器人实现“熟读唐诗三百首”。写诗和作曲一直被认为是人特有的创作才能,是人工智能难以学习和掌握的,因为写诗和作曲是感性的、灵感突现的东西。但是,近年来基于大数据的模仿,人工智能在写诗、作曲等方面的能力不断进步。微软小冰除了会与人类对话以外,还可以进行创作,包括撰写专栏文章、创作有声童话故事、作词和演唱歌曲等。海德格尔从本体论的角度为存在找到了家园——语言,而智能机器人拥有了与人类相似的语言系统,可以进行新闻撰稿和文学创作,这些重大突破在改善人类语言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然语言的独特地位。

当然,人工智能语言虽然实现了部分技术突破,但还是具有不足之处。第一,人工智能语言看似可以实现与人类的沟通与交流,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并没有掌握人类语言的精髓和意义所在。“塞尔的‘中文房间论证说明了人工智能是无法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就像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也能通过特定的文字符操作实现和外界的对话一样,这个过程是形式化的输入与输出。”[6]可见,特定的文字符号操作使房间里的人通过了图灵测试,但其实他根本是不懂中文的。第二,人类语言具有意向性特征,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弦外之音”“言不尽意”这样的情况,人工智能也是无法理解的。对此,李开复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类语言是极其复杂的,是人工智能无法超越的。比如,当我们说“你可真行啊!”根据对话双方所处的语言环境,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这句话究竟是褒义的,还是贬义的,而人工智能是无法分辨的。第三,人类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及其个性化特征,也是人工智能语言无法比拟的。科幻电影当中出现的情感机器人,被设定成具有理解人类情感的能力,但是在现实中,人类情感是复杂多样的,要使智能机器人全面地对情感进行分类,挖掘不同人的个性化特征是十分困难的。比如,淘宝的机器客服,当用户询问一些普遍性问题时,机器客服基本上都可以解答,但是对于用户的一些特殊需要,机器客服是不能一一解答的,也无法从字里行间体会出用户的情绪,这个时候还需要人工客服介入。人类语言与智能语言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它的可理解性,只要谈话双方能够理解就行。因此,对于自然语言的理解和处理,将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三、人工智能引发了主体思维方式的变革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指主体看待事物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它对主体的行为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自古以来,人类就在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认识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点发生变化,新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形成。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下,人类用水、土、气、火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解释世界,构成了人类直观的思维方式。随着实验科学的兴起,近代科学技术逐渐发展起来,构成了人类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全新视角,构成了人类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又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进一步转化。人工智能时代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日益更新,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人类形成协同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人机对话、人机一体化趋势,在交通运输、医疗、家居等各个方面,均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因此,必须逐步形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和谐共处的协同性思维,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人工智能涉及了诸多基础学科,如数学、认知科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等,科研工作者要从学科的整体性上来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时代下,不能停留在技术研究的单一领域,而是要进行整体把握、综合判断,形成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加理性地进行钻研和思索,从而加强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充分认识人工智能面临的前沿科学难题。人类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对人工智能的正确认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人工智能的進一步发展要求人类建立大数据的思维方式。自古以来,人们就在运用数据进行记录与统计,智能时代下,人们掌握和运用数据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工智能正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并且可以进一步学习和分析数据,催生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全新认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完美结合将开启大数据时代新一轮的发展高潮。”[7]人工智能使人们的思维由语言、文本转换成为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阿尔法狗存储了大量的围棋对弈数据,才能够打败李世石。人工智能对数据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加加减减,通过一系列的算法控制甚至可以创造出具有情感的东西。人的思维具有非逻辑、非理性因素,包括情感、幻想、顿悟、无意识等,如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工智能得以模拟人类的非理性因素,这无疑是加速了大数据对人类的威胁。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人类思维的非理性要素很难纳入算法的框架当中,也难以用数据进行描述,人类无须太过担忧。但是,大数据时代下人类依然要及时地更新观念,人们要从传统的思维方式转换为大数据思维。这就要求人们全面地认识、分析和掌握数据,科学地运用数据,在大数据方面掌握绝对的主动权。

四、人工智能影响了主体思维的伦理取向

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系统不断变化,造成的价值问题也是全然不同的。运用人工智能进行决策和部署,不仅会协助人类提升判断能力,也会产生人类社会的价值冲突。一方面,人工智能具有深刻的伦理导向,这会使人类陷入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当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有助于人类理性地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因此,人类必须科学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更好地提升主体的思维能力。

人工智能具有深刻的伦理导向。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改变,人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造成对人工智能的滥用和误用。由于人工智能的强大优越性,人类必然会对技术合理性产生强大的价值认同,从而忽视其带来的伦理问题。一是责任伦理问题,包括责任主体和责任界定。比如,在军事领域部署杀人机器人带来了巨大的伦理问题,如果杀人机器人在作战过程中判断失误,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那么,诸如智能机器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如何让智能机器承担责任、智能机器承担责任是否有意义,这样的问题很难解决。二是风险伦理问题。比如,汽车上安装了智能引擎,人们就会产生巨大的思维惰性,从而大大增加了发生危险的概率。三是道德伦理问题。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更是试图将曾经只能出现在科幻小说里的情感机器人引入到现实生活当中,让机器和人类一样表达喜怒哀乐。还有学者提出要为智能机器人确立公民身份,这些都是人工智能领域面临的伦理问题。如果智能机器人引发了道德冲突,是否像人类一样具有道德主体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尚无定论。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医疗、家居生活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负面影响,人类将如何进行取舍,使人工智能正面效应得到发挥,或者说人类如何为自己的创造物产生的消极后果负责?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研发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便利,他必须符合人的道德观念。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人类需要为其注入人的道德观念。康德认为人具有善良意志,人的善良意志是内在的、以人自身为目的,这种最高的道德标准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能按照自己内心的善良意志行事。而人工智能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系统,也要有类似于人的道德原则。因此,必须以人类道德伦理规范来约束人工智能无限发展,实现人工智能时代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工智能有助于人类理性地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人工智能取得的重大进展,能够帮助人类进行合理地判断和决策,更好地实现人类价值提升。例如,深度学习,专家系统等等。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深度学习工作原理也在计算机视觉和无人驾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旨在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的精准性,让人类为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感到惊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专家系统也逐渐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之中,力图实现最优化处理、选择最佳方案,越来越成为人机互动的关键一步。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存储,模仿人类专家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极强的精准性和判断能力,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人工智能使人自身的认识结构和认识能力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将会逐步实现人机协同、人机一体化的趋势。那么,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价值难题,如财产纠纷、法律量刑、环境治理等问题的处理,人工智能将在这些领域更好地造福人类。

人类需要确立相应的价值原则,使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的价值目标。“人工智能是一项‘人为的和‘为人的价值活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或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尽可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愿望和不断增长的需要。”[8]首先,要从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源头上进行处理。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发展人工智能前,就要综合地分析这项技术的好与坏、优与劣,将其对人类社会的伤害降到最小。其次,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公平、公正的价值观,让技术的发展能够造福全人类。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普遍化,使普通大众也能从中受益,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再次,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和谐的价值原则。人工智能是由人创造的工具系统,要进一步促进人机协同智能系统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类、自然和人工智能的和谐共处。最后,从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来看,要引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不能为了当下的发展,放弃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因此,人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维护人类的主体地位,使人工智能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6.

[2]吴彤.关于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若干哲学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10):20.

[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49.

[4]李国山.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两套概念,两种语言游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4):30.

[5]轩中.中国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人工智能公司[J].互联网周刊,2018(15):62.

[6]蔡曙山.哲学家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塞尔的“中文房间争论”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1):19.

[7]孙永杰.人工智能+大数据催生新生态模式[J].通信世界,2017(13):39.

[8]孙伟平.关于人工智能的价值反思[J].哲学研究,2017(10):125.

收稿日期:2019-06-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2017—YS—101);校自主创新重点课题《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文化研究》(2018VI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文化思想研究》(17BKS0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夏青(199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程宏燕(1971-),女,江西玉山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嬗变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