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欣淼的故宫情结

2019-12-10王遂社

西部大开发 2019年10期
关键词:石鼓故宫博物院故宫

王遂社

谈石鼓再话文物风雨南迁

年逾七旬的郑欣淼儒雅和善。风神健朗。谈起文化,字字珠玑,严谨畅达:“文化既是一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基因和外在的精神标识,也是一个民族根本的价值依托和力量源泉。”

如果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已开始形成;公元前2000年左右,第一个世袭制的统一政权夏朝建立;公元前17世纪,甲骨文出现。文字系统的成熟和广泛使用,使得中华文明的历史谱系得以追溯。中华民族从文明源头处逐渐积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得以代代相传。

窦德盛先生对大篆书体情有独钟,经过60多年的研习与领悟,逐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被誉为“中国大篆走向世界第一人”。出于对老部长创建故宫学、重视石鼓研究的敬意,窦德盛恭敬地赠送了篆书作品“石鼓重器国之文脉”,话题自然就谈到了石鼓文。

作为故宫曾经的掌门人,郑欣淼对石鼓文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他说:石鼓在唐初发现于咱们陕西陈仓北坂,也就是今天的宝鸡石鼓山,+面石鼓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计718字。秦始皇当年统一文字就是以它为母体,康有为称其为“中华第一古物”。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将“秦石鼓文”列入全国九大镇国之宝。

越是稀罕的东西命运就越离奇,背后的故事就越精彩。郑欣淼的语速不快,每个字似乎都沾了些故宫的古意,深沉而隽永。

他说,当年由于发现石鼓的乡民大多都不识字,鼓上文字的年代又特别久远,乡民们就把石鼓当作天赐神物供奉起来。这件事虽然当时轰动朝野,但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足够重视。后来,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看到石鼓之后非常震惊,上书朝廷,建议将这些石鼓运置太学院妥善保管。出于事与愿违的激愤,韩愈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传诵一时的《石鼓歌》。

是的,研习传统文化,这是必须背诵的经典作品。今日提及,似乎又增添了些许厚重,些许沧桑,些许触及灵魂的感慨、责任与担当。至今依稀记得歌论及发现的过程:“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做鼓的过程:“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石鼓文的特点:

“辞严意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保存的价值:“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唐元和八年,时任凤翔府尹兼国子祭酒的郑余庆看到了韩愈当年的奏章后再次上书,石鼓由石鼓山迁移到雍州(今凤翔县)孔庙之中。不幸的是,其中的一面鼓(作原鼓)在途中丢失了。唐末,战乱起,余下的石鼓再次散落民间。

清风徐来,茶香袅袅。古意盎然的氛围中弥漫着时光深处的情绪和节律,在场的历史继续演绎偶然与必然的因果。

转眼就到了宋朝。宋仁宗也对石鼓倾情至深,就让在凤翔主政的司马池(司马光的父亲)将石鼓进献入宫。因为当时只找到了九面鼓,司马池就命人私下做了一个赝品,不然,如何复命?直到北宋皇佑四年,失传238年的作原鼓,终于被民间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在访遍关中之后,在一个屠户的家中找到了。遗憾的是,这户人家将作原鼓的上半部分凿去,中间挖空,做成了一个舂米的石臼,并把边缘部分当成了磨刀石。因此,鼓上的七行字也磨损的只剩下了四行。

至此。十面石鼓终于团圆了。

接下来,窦德盛讲述了几个细节:宋大观二年,酷爱金石书画的宋徽宗在读了有关石鼓的文献之后。下令将石鼓运到汴京(今河南开封)。为了彰显石鼓的珍贵,保护上面的文字,他下令将黄金磨成粉调成糊糊,全部填涂了鼓上的文字。后来,又将这些石鼓运到皇宫深处,只供他一个人观赏。历经沧桑的石鼓,上面的文字已由最初发现的718字,磨损的只剩下432字。公元1125年,靖康之变爆发,金人南下侵入汴京,将石鼓等大批文物运至燕京。由于石鼓重量大,运输困难,加之当时的金人并不怎么了解中原文化,误认为石鼓最珍贵的地方就是文字所注的泥金。于是金兵把金子全部抠掉后,将石鼓丢弃在了荒郊野外。

值得庆幸的是,到了元朝初年。大学者虞集无意间在荒草丛中发现了这些珍贵的石鼓,洗刷干净移至国子监存放。从此。石鼓在北京度过了元明清三个朝代。

谈到石鼓后来的命运,郑欣淼接着说,1931年事变爆发。北京很快进入了动荡时期。安然度过了700多年的石鼓,再次遭逢命途多舛的厄运……

这段历史,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历时15年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变局》《承载》《守望》,以《承载》改编的电视剧《国宝奇旅》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1933年1月,日军进入山海关,华北屏障失守,局势险恶,故宫作为重要的文化宝库,此刻全然暴露,危如累卵。面对北平随时可能失守的危险,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自1月31日起将故宮所藏文物分批装箱运往上海,并由国民政府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部门全力协助,以求完成故宫文物南迁计划。如此危局长途运输,险境重重,极有可能导致大量文物失散。因此,计划既出。舆论哗然。鲁迅就曾以反对故宫文物南迁专门赋诗:“阔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针对汹涌而至的舆情。南京《救国日报》发表重磅文章《为迁移故宫古物告政府》,敦促国民政府速做决策:“故宫古物,若不迁移,设不幸北平被敌人占领,将古物劫夺而去,试问中国将何法以恢复之?行见中国文明结晶,供敌人战利品,可耻孰甚!”文物不能再生。数千年的文化精华万不能毁于日寇,南迁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谈及文物南迁,郑欣淼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犹如历历在目:1933年2月5日晚,故宫博物院第一批文物自太和门搬出,至5月15日运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精品文物在上海暂存之后,于1936年开始分5批迁入了专门新建的南京朝天宫库房。1937年8月13日,日军轰炸上海,南京告急,文物告急!根据战时文物宜散不宜聚的原则。南迁文物分“南线”“北线”“中线”共3批向西迁移:80箱文物走“南线”,经长沙、贵阳。1938年抵安顺,1944年12月接运到四川巴县;7286箱文物走“北线”,经宝鸡、汉中、成都,1939年7月抵峨眉;9369箱文物走“中线”,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1939年7月抵乐山。

2003年1月1日中午,台北故宫博物院前院长秦孝仪先生在台北凯丽饭店设宴招待郑欣淼一行。

“我与秦院长的交往与感情,主要是心灵上的相通,趣味上的相投。第一次见面,我送先生两册北京故宫的文物图录,他则送我一套《故宫跨世纪大事录要》、以他书法作品制作的2003年挂历、还有他书写的六体‘千字文,又带来访问大陆期间所写诗歌让我欣赏。”秦孝仪院长雅好收藏,尤用心于文房清玩,诸如牙、骨、竹、木雕等各类文房用具,颇多精品,驰誉台湾收藏界。2000年,他在卸任故宫院长之际,将这些毕生的收藏以及明清善本旧籍等,悉数捐献给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人交往,自然以作品为媒。看到毛公鼎,郑欣淼即席填词,《百字令·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翡翠雕工,毛公鼎古,偿愿看瓊久……风云变色,国宝暌离久。但有故宫名两岸,一脉相传深厚。”秦孝仪现场奉和《鹊桥仙》:“故都如梦,流光似水,张绪当年风柳。……结绳中绝,余燔渐熄,谁是补天高手?几时日月复光华。须先是河山重绣。”2004年,秦孝仪在台北举办了个人诗文书法文房展览。尔后,又在自己家乡——湖南省博物馆举办了“笔力诗心——秦孝仪诗文书法文房展”。郑欣淼应邀出席并写诗相赠:“游子忽焉老,故园秋亦深。湘兮岳麓气,楚些汩罗魂。文笔惊殊域。收藏富宝珍。忘年情谊重,相见语谆谆。”

200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这一年北京故宫的大事、喜事特别多,其中就有与两岸故宫交流有关的事。

2005年4月28日,应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携夫人一行来故宫参观。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对话。因为具有载入史册的历史意义,郑欣淼至今记忆犹新:连战一行于28日上午到达北京,下午即来故宫博物院参观,由我亲自陪同讲解。走过午门,首先来到太和殿前的广场,并在这些宏伟的古建筑前合影留念。在参观了中轴线的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后,连战在乾清宫前题写了一幅对联:“昔日禁城百年沧桑难回首,今日故宫几番风华齐向前”,横批为“继往开来”。我代表故宫向连战赠送了仿制的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和《故宫珍宝》《故宫钟表》两本书籍。在故宫漱芳斋小憩之时,连战突然问我:“您说话好像有陕西口音?”我说自己就是陕西人,我问他,您在台湾可以吃到陕西的小吃吗?他说,羊肉泡馍、凉皮都能吃到,但是厚厚的锅盔吃不到,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右手,把拇指和食指张开到五六厘米的样子比划着。我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

另外一段趣闻是:这一年9月25日,台湾著名学者、作家李敖在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陪同下,参观了故宫武英殿的《盛世文治——清宫典籍文化展》以及太和殿、景仁宫和钟表馆,在漱芳斋看了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我向李敖先生介绍了故宫大修、文物清理和学术研究等工作。我曾在凤凰卫视上看到他讲过,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我便介绍了北京故宫的藏品状况,他听后才知北京故宫收藏的丰富与珍贵,对自己所说连声表示“忏悔”,并说要把他收藏的一幅字捐献给故宫。2006年3月,刘长乐先生转送来李敖先生给故宫的捐献,并有他的录像录音,他说了如下的话:我请凤凰卫视刘长乐先生、王纪言先生到故宫博物院去见我所佩服的郑欣淼院长,履行我去北京时的一个宿诺。我在故宫博物院当场答应,将我收藏的“孤魂野鬼”——乾隆皇帝的书法捐出来。这是一件国宝,是乾隆皇帝在我国五代时期书法家王著的《千字文》后边写的跋语。它与原件早已分家,流落到台湾,阴差阳错到了我的手里。这个字本来就是在故宫写的,今天我把它捐出来,使它回到故宫,成就了一段佳话。所以不但我回来了。我还把“孤魂野鬼”带回来了。最后,李敖深有感慨地说:再也不要去逛故宫博物院了。因为看了以后你会“天良发现”,把你手里所有的“赃物”捐出来。我回到台湾拖了五个月,最后才履行这个诺言,又不甘心,又很高兴。2009年10月,郑欣淼赴台湾出席雍正展开幕式,专门看望了李敖先生,感谢他的捐赠,代表北京故宫赠他《韩熙载夜宴图》的复制品,他则回赠台湾20世纪70年代影印的《山谷老人书赠其甥雅州张大同卷》(为张大千藏品)一函二册。

虽然久居京城,郑欣淼依然说着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谈及家乡,烙印般的记忆里涌现的还是旧时情景:“沉沉小院向南开,覆地繁阴有老槐。耕读相传差亦足,温饱自奉实堪哀。三秋稼穑人劳顿,四处求知我去来。闻道故园貌非旧,此心忆往尚如孩。”(《杂感》十首之一)情系桑梓的赤子情怀,溢于言表。

咳珠唾玉幸承教,又看题诗八斗才!

此刻,窗外的古槐正悄悄地幻化为故乡的“老槐”,在游子心中站立成精神的图腾,温暖灵魂,抚慰乡思。

郑欣森简介

郑欣淼,1947年1 0月生,陕西省澄城县人。197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共澄城县委、渭南市委及陕西省委工作,曾任陕西省委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和陕西省委副秘书长。1992年1 1月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1995年9月任青海省副省长。1998年12月任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2002年9月至2008年11月,任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党组成员。2002年9月至2012年1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9月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研究院,受聘为院长。

郑欣淼还曾担任一些重要学术和社会兼职: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杂志(全球中文版)学术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同时,还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兼职指导教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特聘教授,以及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南开大学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猜你喜欢

石鼓故宫博物院故宫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雪中故宫
石鼓书院
石鼓南迁北归记
陈仓石鼓: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故宫
陈仓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