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师“文化回应教学”素养的缺失与重构

2019-12-10张丽莹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英语教师教育理念

张丽莹

摘要:文化回应教学是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回应双向文化和学生的一种教学策略。然而我国英语教师的文化回应教学素养不高,普遍缺乏正确的文化意识、文化态度和文化能力。由此,英语教师要提升和建构自身的文化回应素养,则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文化传递等多模态媒介,提升文化回应思想、意识与能力;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文化渗透,有效回应中西文化差异;要加强多向对话与交流,有效回应学生生活情感经验与学生个体差异。

关键词:英语教师 文化回应教学 教育理念

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渐加深和国家教育部对于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不断重视,很多英语教师已逐步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文化素养却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文化意识有余,但认识不深、方向不准、实操不力。本文试图从“文化回应教学”理念视角,审视和透析英语教师应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多模式地提升自身文化回应素养,进行文化回应教学建构。

一、“文化回应教学”的基本概念阐释

以文化差异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基础,文化回应教学(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也被称为“文化相关性教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雷迪森·比林斯提出,是一种多元文化教学。弗林德斯、伍德沃斯金、金斯伯格、伊尔文和盖伊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其中盖伊是此方面影响最大、最深、最广的学者与专家。盖伊充分认同多元文化对于课堂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强调教学模式、课程与学生背景文化的关联性,突出隐藏于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内涵。

总体而言,“文化回应教学”要以文化差异为基础,体认各个文化在学习中的地位,“在课程和教学上考量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习形态、沟通方式,以学生的母文化作为学习的桥梁,其基本理念是学习必须与其文化及生活经验相结合”,整合文化与学科,回应文化差,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发挥学习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影响力。由此,基于完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上的英语教学势必更要实现文化回应。

在外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回应教学是指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回应双向文化和学生的一种教学策略,在语言知识教学中渗入其所承载的双向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文化意识、文化素养、文化观念和文化思维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回应双向文化,即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在注重目的语文化教学的同时,还要从母语文化中汲取经验运用到目的语教学中,充分发挥母语文化积极、有利的作用;要回应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也就是回应其自身存在性,趋同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要认识到文化背景的差异是有用的、赋能的、资源性的。

二、英语教师“文化回应教学”素养缺失的表现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英语教师的文化回应教学素养,笔者针对河南省两个市区的80名英语教师设置了调查问卷,具体调查结果分析和探究如下。

1.教学侧重有失偏颇

受制于教学体制和考核机制的束缚,很多英语老师,在实际课堂教授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对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其次是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的关注,而对于文化传授和文化感知则明显关注不够。更有甚者,有些英语教师本身就缺乏文化意识,认为对于语言文化的感知并不能带来实际效用,也不会带来直观的考试高分。

2.文化渗透不够深刻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些英语教师虽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在课堂上也有一定的文化指引,但其对于文化教学的认知却较为古板与片面。仅将文化因素视为一种“摆设”和“装点”以调节课堂氛围;或将文化渗透仅仅停留在课堂导入阶段,后续则又回归于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与练习。此外,很多英语教师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概念存在误区,认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文化,而对于自身母语文化的简单涉猎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总之,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只是蜻蜓点水,不够深刻。

3.对于学生认知不足

调查分析表明,有80%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注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仅就自身备好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背景、生活背景、英语程度、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了解甚少,导致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教学匮乏,文化教学主体处于隐形和闭塞的状态。

三、英语教师“文化回应教学”素养缺失的原因探究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很多英语教师在主体、客体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究其根本原因,则是英语教师普遍缺乏正确的文化意识、文化态度和文化能力。

1.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与文化意识割裂开来

文化意识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它还包括对于文化的接受、理解、欣赏、探寻、交际、反思等有关文化的各个层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英语教师更注重篇章内容的结构分析、词汇句型、语法知识、主题探讨等语用方面,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思维、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对于文化知识方面的传授,也仅仅是将文化知识作为内容符号教授给学生,而很少深入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来源、文化变迁、文化精神、文化思想与文化观念等,也即,仅仅重视“文化知识层”而忽略“文化理解层”,那么培养的学生也就仅仅具有“观光客型生存技能”,而非具有“参与者型跨文化交际能力”。

2.缺乏双语间的基本文化素养和能力

很多英语教师,由于其本身的中西文化水平和素养有限,历史、地理、中文、诗词等知识面差强人意,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其在文化回应和文化联想方面严重不足,中西文化差异对比也就很难进行下去。此外,一些英语教师厚此薄彼,认为母语文化是外语教学中的附属品,忽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而产生一种“文化逆差”。更不用奢望其在英语教学中,以包容之态进行文化比较、文化认同、文化差异和文化尊重。

3.缺乏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指导

文化教学在哪个环节设置?如何把文化与知识点有机融合,而又不影响知识的输人?这需要教师们不断研究和深入学习实践。目前关于这方面的教师培训和书籍都相对较少,导致教师们不知从何下手。此外,我们的英语教师大多学于国内,长于国内,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大多来自书本和电视,并未真正切实地接触到国外的文化。所以,在授课时往往因自己无法确切了解,而不敢过多地讲述文化知识。

4.脱离学生文化背景与生活经验

很多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关注教材本身所涉及的知识面,而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本身所带的文化面和社会性,导致英语教学在某方面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情感取向,授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也有很大偏差。又或者拘泥于学生简单的认知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与升华,更无从要求学生可以从自身出发,以点带面,对中西文化折射出来的不同进行文化比较与文化反思。

四、英语教师“文化回应教学”素养的建构路径

1.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文化回应思想与意识

首先,英语教师要明白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更是通过语言知识这一表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义。因此,在教学时,要突破语言符号表层,凸显语言知识的深层文化因素,要“基于整合理念,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篇章教学中,不仅要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语法知识点、词汇运用、句型结构等方面的语言知识,更要透析与词语、篇章、交际环境、非语言交际等有关的文化,和材料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日常生活、教育、农业等各方各面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将文化学习融合于听、说、读、写之中,并将文化意识贯穿于整个文化教学过程之中。

其次,英语教师要真正理解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所指。一方面,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并重。文化不仅指涉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风格文化等表层文化,还包含风俗、制度、体制、规则等中层文化,更涵盖思维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实践等观念文化嘲。因此,教师在涉及文化内容的教学时,不能仅仅将之作为符号或事实性文化知识,还要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思维、文化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义、文化影响等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并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不仅仅是目的语文化(英语文化),还应包含母语文化(中国文化),更应侧重中西双方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协合。将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沦落为一种“点缀”“衬托”“渲染”与“陪衬”的文化不对等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跨文化交际困难,使得学生在遇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时就不知所措、大费脑筋、词不达意。因此,要真正实现双向文化交流,就必须提高中国文化所占比重。英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最为重要的领路人,更应该端正自己的思想意思,尊重文化差异、坚守文化平等,体认中国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注重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和英语文化的中文表述。

2.有效利用多模态媒介,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与回应能力

英语教师要借助传统与新兴、线上与线下等多元形式进行学习,结合互联网时代特性,利用多种媒介、模态和信息技术与资源进行文化素养的提升与传递。

首先,英语教师要具备利用技术媒介进行文化回应教学的信息素养。教师要在网上自行查找较为实用的软件进行自主学习,或参加一些信息技术培训,更加高效熟练地使用一些相关信息技术软件,从而提高教师多模态文化交互教学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爱剪辑和喀秋莎等录屏软件,制作录制一些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微课,让学生在课前思考和讨论。

其次,英语教师要借助互联网积极搜索相关主题资源,为实现文化回应教学提供素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利用百度文库、各校精品课程、网络慕课、网络课堂、爱课程、网易公开课进行学习和资源查询与借鉴;此外,社会各界也对网络教学进行了各种比赛和网络建设,如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慕课等形式为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关注并分享相关文化视频和影视电影,反思其教学启发形式,以便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再者,英语教师要构建多模态交互平台,以增加文化传播媒体途径和交流手段。如鼓励学生使用QQ、微信、微博等进行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分享与评论,每周组织学生观看欣赏不同形式的影视节目(娱乐节目、电影、戏剧、动画片、广告、歌曲等),并进行文化探讨,从而更广泛地进行文化渗透与输入,提高学生文化敏感性。

此外,书本等传统形式是最为基础的文化传递媒介。英语教师平时应注重中西方知识面的扩充与积累,关注时事新闻、历史故事、国家概况、文学知识等各方面文化展现;提供故事性强的国内外文学阅读材料和习语谚语句子,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能力,补充诸如“豆浆、油条、小笼包子”和“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等反映中国老百姓生活和政治的英语表达,提升文化对比能力。通过联想以期获得最大限度的关联,从而更为有效地进行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与协同,增强学生的文化鉴别力。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文化渗透。有效回应中西文化差异

教学内容的择取与传递要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将文化教学融于实际教学之中,使之渗透于教材和课程内容里,从显性文化到隐性文化,从表层文化到深层文化,逐步探究、逐步深入。并将中西相应的文化,进行横向与纵向导入和比较,回应中西文化差异。

首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突出教材中相关显性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要素,进行文化导人与比较。教材中一些关于介绍西方文化知识的文章,以及文章中出现的事件、团体、人物等,都可以作为文化知识进行相应的文化介绍,或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显性的文化自学。同时,文化背景差异的赋能性要求英语教师要适时进行相应的文化对比与比较,如双方文化中对应的历史事件、相似的团体理念、对应的人物贡献等,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显性文化对比,回应中西文化差异。

其次,在进行文化回应教学时,要深挖教材或篇章中所蕴含的或涉及的语音、词汇、句子、段落、语法等背后隐性的文化因素与文化特征,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导人与文化比较。例如,英语字母和汉语字母形的相似性及读音的差异性;英语“uncle,aunt,grandfather,grandmoher”等表示亲属关系的词汇的多指向性和中国亲属词汇对应的独特性,不仅凸显出双方文化对于远近亲疏等亲情关系的重视程度,也体现出中国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就能理解中国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中华文明礼仪。再如,英語“Friendship is friendship,business is business”(友谊归友谊,生意归生意)和中国的“重哥们义气”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观念文化,对于双方人们的生活影响,以及优劣分析等,都可以在英文表达方式的背后,进行深入的文化探析。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探究语法在逻辑形式和结构上的中西差异,探究语法中包含的内在文化因素。如“My knife and fork is very cute.”中的谓语动词用的是单数而不是复数,这跟西方的餐桌礼仪有很大的关系。西方人用餐时双手齐下,刀叉并用,互为一体,因此,用单数体现其整体性特征。再如,在进行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见面文化等文化介绍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中英相应表述方式等表层文化知识,更要指引学生探索这些表层文化背后的致因和演变发展等被教材所隐藏、遮蔽的内部深层文化,层层递进,以动态的视角增强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

4.加强多向对话与交流。有效回应学生生活情感经验与学生个体差异

在文化回应教学中,我们还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其原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背景“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回应其生活经验和个体差异,并适时对其进行文化引导与价值观导向。

首先,与学生进行多向交流,增加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学期初,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做一个基本的信息调研,并记录在案。通过对其家庭基本情况、英语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特长等的了解,初步设定教学内容的方向与难易程度等。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与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探究。课上,可以通过UMU互动平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线选择与展示;课间,可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喜好,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思考。课后,及时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所流露和表达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取向及时记录、归纳与分析。又或者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旁观倾听学生在群里的感言,以便适时跟踪自然状态下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当然,教师们要有意识地去探寻与分析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学习方式、兴趣爱好、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对比的方式,以最近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最大程度地回应学生个体差异与共性特征,择取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其次,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新的学习内容。“将学生原有的知识、文化背景和信仰及教师自身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整合”。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导入诸如家庭、社区、娱乐、休闲、社会、教育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通过激发、启示、引导、设疑、对比、比拟等多种方式,自然过渡到新的學习内容当中去。例如,在学期初,让学生谈论自己的假期,同时把所要用到的英语知识写在黑板上,就能让学生很快加以利用,这比单纯让学生背诵知识点更有意义。再如,吃饭时中国学生表达客气的“Let me pay the bill”与外国人的信以为真,中国学生习惯性询问“How much is it?”与外国人的隐私意识,这些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文化对比,更能有效启发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思考与认知。

总之,英语教师要更新文化教学理念,与学生进行多向对话与交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文化渗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化学习与传递,从而更为切实有效地提升自身文化回应教学素养与能力。

猜你喜欢

英语教师教育理念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