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汤水福教授运用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

2019-12-10陈曦霞汤水福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络脉汤水肾衰竭

张 玲,陈曦霞,李 林,汤水福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510405;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广东 广州510450)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原发和继发慢性肾脏病持续性进展的最终结局,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属进行性不可逆的临床综合征[1]。现代医学认为,CRF 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纤维化[2-3],致代谢产物不能排出体外而大量蓄积体内,又因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又会出现水钠潴留、高钾血症等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影响机体其他各项组织器官,其治疗尚无特效方法,最终进入尿毒症阶段则采取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或肾脏移植。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及缓解症状。

吾师汤水福教授,师承全国名老中医专家洪钦国,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耕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 余载,对多种肾脏疾病的治疗以扎实的理论为底、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笔者有幸从师习之,得其言传身授,现将老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与读者共飨。

1 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没有慢性肾衰竭的病名,依据CRF 可出现的症状及体征,类似中医学的“虚劳”“肾风”“水肿”“关格”“癃闭”“溺毒”等病证范畴。虚劳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提出:“精气夺则虚。”《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1.1 脾肾亏虚为本 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其中,本虚是本病的基本条件,包括肺、脾、肾等脏腑虚损,尤以脾肾两脏为主。脾胃[4]为后天之本,主运化食物、水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厥论》道:“脾为胃行其津液者。”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运动中发挥着枢纽作用,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肾气及肾阴肾阳对水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之气的功能,尤其是脾肺之气的运化和输布水液的功能,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先后天之本脾肾两脏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机体水液代谢。脾肾亏虚,必然影响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则表现为颜面浮肿、双下肢水肿、尿少。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能化生气血而出现气血亏虚表现,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辄加甚、颜面口唇爪甲色淡、头晕眼花等表现。

汤水福教授认为,本病早期本虚主要以脾肾气虚、气阴两虚为主,中晚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阴阳失调。

1.2 湿热浊毒瘀互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久病必瘀”皆反映邪正动态变化过程。由于本病病程日久,气、血、阴、阳均会受损,脏腑功能偏衰,从而阴阳失调。所谓“因虚致实”,即脾虚日久,脾失运化,肾虚日久,肾失开阖,肺虚日久,肺失宣发,三焦气化失司,肺脾肾运化水液异常,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内停困脾,使清阳不升,津液不能上布,则可见头晕目眩、口干不欲饮;脾胃斡旋失司,胃失和降,浊阴不降,则可见恶心欲呕、口臭、尿闭、腹胀等。水湿进一步郁而化热,再加上岭南地区本身亚热带气候[5],气温高,常年多雨,湿热内生,可表现为身热不扬,身痒,口干口苦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等。水湿、湿热之邪稽留体内,进一步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使脾胃更虚,标实之邪更重。“肾主二便”,“肾主分清泌浊”,“肾司开阖”,疾病中后期,肾气衰败,气化无权,膀胱开阖不利,致水湿湿热浊毒之邪无出路,蓄积体内,邪实愈发严重,本虚虚极。“久病必瘀”,在临床观察中,患者常有血瘀证的表现,如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腰部刺痛部位固定,舌暗有瘀斑、瘀点等。血瘀的产生包括虚实两端:因虚致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能化生气血而出现气血亏虚,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血停则瘀滞;因实致瘀:《金匮要略》曰:“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曰:“瘀血化水,亦化为水肿。”“血与水本不相离。”“病水者未尝不病血。”慢性肾脏病患者因脾肾功能受损,多有水液代谢失常的表现,血与水生理上皆属于阴,相互倚行,互宅互生,病理状态下,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血肿。

慢性肾衰竭患者在不同的阶段病机也有不同之处,或以本虚(脾肾功能虚损)为主,或以邪实(外邪、水湿、湿热、血瘀、浊毒)为主,或互为相当,其中本虚是本病的基本条件,邪实既是本病的病理产物,又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1.3 肾络癥瘕形成 《黄帝内经》对络脉的描述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即络脉分支于经脉,逐级细化为孙络。结构上[6],络脉复杂难理且数目繁多不清,正如所谓:“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形态上,络脉迂曲细小;分布上,其在外达于四肢肌媵,在内潜布于脏腑组织,散布于四处,交错级横,广泛网络周身;功能上[7],络脉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具有供应人体营养,维持津血平衡,保持营卫二气动态平衡的功能。病理状态下,由于络脉是人体气血精津液运行的必经通道,又因其迂曲细小,分支众多,气血运行缓慢,极易受到外邪阻滞而络脉不通,主要表现为邪实络阻、络虚病变、络脉拘急、络脉损伤等四种病理变化[6]。

参考中医络病学说,近年来,吕仁和、王永钧、王耀献等一批医家提出肾络理论[8-12]。结合西医对肾脏解剖的认识,肾脏的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网组成,毛细血管网的结构和功能类似于络脉,由此看来,肾脏是人体络脉阻滞最丰富的器官。联系慢性肾衰竭本虚标实总病机,其中脾肾两虚乃至脾肾衰败致机体络脉中气、血、津液亏虚,肾络不充,气血运行迟缓,致气血留滞局部化为瘀。《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疲。”《医学衷中参西录》亦云:“因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此外,在慢性肾衰竭长期病程中,产生的湿热浊毒瘀等实邪入肾络,肾络气机阻滞,致肾络管道不通,进一步加重血瘀的形成。这也和西医慢性肾衰竭肾脏病理常表现为微血管内血栓形成、肾小球硬化以及血液理化性质改变呈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脂高等变化相一致[13]。另外,汤水福教授认为,肾络瘀滞病变属传统医学中癥瘕中的微型肾络癥瘕,这也与慢性肾衰竭肾脏病理最终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纤维化不谋而合。

2 治则治法

汤水福教授秉承名老中医专家洪钦国倡导的“急则治其标”“泄实为先”“祛邪以扶正”的学术思想,强调“祛邪”治则。从标本缓急来看,本虚为缓,标实为急,治疗应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出发,邪气不除,正虚难复。所谓“祛邪即扶正”[14-15],浊毒之邪其减一分,则正气其复一分。

2.1 通腑泄浊法 慢性肾衰竭患者脾肾衰败,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受损,脾虚不能升清,浊气又不得下降,又因“肾主二便”“肾主分清泌浊”之说,肾气衰败致膀胱开阖不利,患者体内浊邪积聚日多却因小便不通而在体内蓄积,邪无出路。名老中医洪钦国教授宗《黄帝内经》之“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认为将糟粕从大便排出是脾胃降浊功能的延伸,故应以通腑泄浊法使浊毒之邪从大肠排出,以温胆汤为底方创制院内制剂升清降浊胶囊(主要由法半夏、土茯苓、陈皮、蚕沙、大黄、黄芪、丹参、虎杖等药物组成),可显著降低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纠正血脂异常,从而达到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衰竭进程。汤水福教授秉承此学术思想,临床多用大黄(炭)、槐花入大肠经泻下攻积。何东元[13]等对于大黄主要成份大黄酸的研究表明,该药可抑制TGF-β 诱导的成纤维细胞激活,抑制其增殖与分泌纤维连接蛋白,从而抑制肾纤维化。但应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用量,大便次数应控制在2~3 次/d。

2.2 通络法 汤水福教授在通腑泄浊法基础上,考虑肾络癥瘕形成病因病机及慢性长期病程中病情不断变化的“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规律,气血瘀滞途径“由经脉继及络脉”,注重通络法[16]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

2.2.1 活血化瘀通络 瘀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邪实的主要病理产物之一,又是病程进展的致病因素,贯穿疾病始终。且“久病必瘀”,活血化瘀通络法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临床上患者出现面色黧黑,腰痛部位固定,肢体麻木,口唇、爪甲青紫,皮肤瘀斑、肌肤甲错,舌淡黯,有瘀点、瘀斑,脉涩不畅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液多呈高凝状态,血脂异常,肾穿病理为微小病变、毛细血管增生性肾炎者可用此法。汤水福教授在临床上多用三七、丹参、当归、赤芍、大黄等活血化瘀。现代医学[17]认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炎症因子使凝血系统被激活,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肾小管狭窄及肾小球硬化,这些病理变化与中医的瘀血病因学概念高度吻合。

2.2.2 虫类搜剔通络 对于病情顽固,病位深、且并发症较多的患者,单用活血化瘀类植物药通络力度不够,需加用虫类破血逐瘀药,虫类药物最大特点为力强,专于通络。此时患者瘀血证更加突出,肢体浮肿明显,恶心呕吐、纳差,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血压升高不易控制,汤水福教授常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加用土鳖虫、水蛭、僵蚕、地龙破血搜经剔络。现代药理证明,水蛭的活血通络功效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18-20]:①抗凝血酶;②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拉长纤维蛋白的聚集时间;③降血脂及血液黏稠度;④缓解动脉压力,降低血管阻力,使血管壁扩张;⑤改善微循环作用。

2.2.3 软坚散结通络 中医癥瘕理论认为,正气亏损致气机阻滞,瘀血内结,逐渐由无形之肿块发展成为有形之肿物。肾络癥瘕是络脉癥瘕,属微型癥瘕,是肾络病的病理产物。汤水福教授认为,单独使用活血通络法力度不足够祛邪实,尤其对处于中晚期病程的患者,临床上表现出面色黧黑,精神萎靡不振,肌肉瘦削,面浮肢肿,舌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此时,在扶正的基础上加用软坚散结药物以撼动邪实,如海藻、昆布、牡蛎、鳖甲等。但应注意,甲亢患者、忌碘患者慎用此类药物。

2.2.4 益气扶正通络 国医大师梅国强认为[14-15]:“人体之内,决不会有无缘无故之实,亦不会有无缘无故之虚。盖实邪不祛,终为正气之害。故祛得一分实邪,便可恢复一分正气,此即祛邪之实,即所以补正之虚。反之,若因正气久虚,人体机能难以运动变化,或病邪相侵而实者,是正虚为邪实之根源,此时补正之虚,即所以祛邪之实。”临床上汤教授擅用黄芪益气扶正,从而达到通肾络的目的。且肾络虚损易致肾络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瘀滞。用黄芪既切中脾肾亏虚之本虚的基本病机,又能祛除肾络瘀血等有形实邪之标实,可谓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2.2.5 泄浊通络方组方原则 泄浊通络方是汤水福教授在传统通腑泄浊及活血化瘀法的基础上,以扶正祛邪思想为总则,加上活血通络及软坚散结药物,以加强祛邪力度而成。全方基本组成药物包括:法半夏、竹茹、枳壳、土茯苓、黄芪、白术、大黄、丹参、积雪草、槐花、三七、蚕砂、土鳖虫、海藻。方中以黄芪、白术益气扶正,半夏、竹茹、枳壳燥湿化浊行气,土茯苓、蚕砂、积雪草解毒泄浊,大黄、槐花通腑泄浊,同时大黄可逐瘀通经,丹参、三七、土鳖虫活血化瘀通络,海藻软坚散结。全方扶正祛邪,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攻补兼施,祛邪不伤正。该方运用临床多年,疗效确切。应注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

3 典型病案

熊某,男,31 岁。2018 年4 月20 日因“尿蛋白阳性2 年,肌酐升高4 月余”就诊。患者于2 年前体检发现尿蛋白阳性(具体不详),未行系统诊治。4 月前因血压控制不佳于华西医院门诊就诊,查肾脏彩超提示:双肾实质回声增强声象图:实质损害?双肾动脉起始部阻力指数稍增高,予对症处理(具体不详)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2017 年12 月14 日,患者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体检示:血肌酐211 μmol/L,尿隐血(+),尿蛋白(++);肾脏彩超示:双肾实质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欠清晰,集合系统不分离。2018 年4 月13日,患者再次前往华西医院门诊就诊,查24 h 尿蛋白总量0.62 g/24 h,尿隐血(+),尿蛋白(++),血肌酐181 μmol/Lg,甘油三酯2.35 mmol/L,诊断为“1.慢性肾炎 肾性高血压CKD3 期;2.高脂血症。”予口服甲泼尼龙片(60 mg qd)等对症处理,但患者自行减量为32 mg qd。患者服用激素后觉夜寐差,胃部隐痛不适,情绪易激动而寻求中医治疗。现患者眠差易醒不易入睡,偶有头晕,纳差,腹胀,胃部隐痛不适,二便可,舌淡,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数。查血压159/87 mmHg;血液分析示:白细胞总数10.4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90.9%、红细胞总数3.93×1012/L、血红蛋白量115 g/L;生化全套示:肌酐190 μmol/L、尿酸444 μmol/L、总胆固醇5.21 mmol/L、甘油三酯1.77 mmol/L、白蛋白38.7 g/L;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218.54 mg/g、尿微量白蛋白175.9 mg/L;24 h 尿蛋白总量:0.407 g/24 h。中医辨证为脾肾亏虚,湿热内蕴。治法以补益脾肾,清热利湿兼活血通络。方用泄浊通络方加减,组成:法半夏10 g,竹茹15 g,枳壳10 g,土茯苓30 g,黄芪15 g,白术15 g,积雪草30 g,槐花15 g,土鳖虫10 g,海藻30 g,蚕砂10 g,三七10 g,大黄炭10 g,丹参30 g。上方加减服用1 月后复查血肌酐185 μmol/L,eGFR:31 mL/min。患者坚持每月复诊1 年余,每月服用泄浊通络方加减,现血肌酐稳定在120~140 μmol/L左右,eGFR 一直呈上升趋势波动在42~52 mL/min,且激素由32 mg qd 逐渐减量至8 mg qd,纳眠可,二便调。

按语:患者因其有肾功能不全及脾肾亏虚、瘀血入络的临床表现,故用泄浊通络方祛邪以扶正,降低血肌酐效果显著,症状改善明显,但应根据患者具体虚实表现调整用药。

猜你喜欢

络脉汤水肾衰竭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肾衰竭处方规律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ys C、β2-MG、MCP-1及ANG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音乐家的“无理”要求
音乐家的“无理”要求
肾衰宁胶囊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mate分析
络脉理论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浅谈脑卒中在毒损脑络指导下的中西医治疗探讨
汤之食养:煲炖在汤水里的爱
冬日里,汤水最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