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连平县蓝州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研究

2019-12-10王俊辉

有色金属设计 2019年2期
关键词:萤石硅化矿化

王俊辉

(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广东 惠州 516000)

1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特征

1.1 区域地质

矿区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段,贵东——大东山东西向岩浆断裂带的东端南缘与北东向九连山复式褶皱带的复合部位。区域中出露的地层有震旦、寒武、奥陶、泥盆、石炭、三叠、侏罗、白垩、第三系及第四系冲、洪积层。地质构造主要有大东山——贵东深断裂带、恩平——新丰深断裂带及九连山复式褶皱带。岩浆岩主要出露有浰源岩体。出露于九连山复式背斜及恩平——新丰深断裂带的北端,为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Y52(3)),同位素年龄138 Ma。浰源岩体呈近东西向出露于矿区的北部,岩体呈长16 km,宽8 km的椭圆形,长轴方向北东东,出露面积约128 km2。该岩体与钨钼矿化直接有关。除岩体外,可见有诸多小岩株、中、酸性岩脉等。本区属九连山钨、锡多金属矿区。矿区南约7 km处为锯板坑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矿区西侧有大尖山中型铅锌矿床、北西侧有大吉山大型钨矿床,矿区北北东侧有归美山大型钨矿床等。

1.2 矿区地质特征

1.2.1 矿区出露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简单,为奥陶系中上统龙头寨群(O2-3ln),根据岩性组合不同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的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夹粉沙质泥岩、泥岩,出露在矿区西南,面积约占75 %;第二岩性段岩性以泥岩和板岩为主,夹细砂岩和粉砂岩,出露在矿区的北东面,面积约占25 %;岩层产状:倾向20°~60°,倾角36°~55°。出露岩性分述如下:

细砂岩:岩石呈浅黄、浅灰色,细砂状结构,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含量70 %~75 %,呈粒状,磨圆度较差,粒径0.06~0.3 mm之间,次为长石和云母,含量约占20 %~25 %,含少量黄铁矿。岩石局部硅化,石英脉发育。

粉砂岩:岩石呈浅黄、浅灰色,粉砂状结构,中~薄层状,略具定向排列。矿物成份以石英粉砂为主,约占70 %~75 %,石英颗粒大小在0.03~0.06 mm,次为长石和云母,约占20 %~25 %。

泥质粉砂岩:岩石呈灰~深灰色,泥质粉砂状结构,薄层状构造,略具定向排列,矿物成份以石英粉砂为主,约占50 %~55 %,次为泥质和云母约占40 %~50 %,含少量黄铁矿。

泥岩:灰~深灰色,薄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泥质为主,含少量云母和粉砂,局部地方出现变质现象,岩石中见绢云母化。

绢云母板岩:岩石呈深灰绿色,板岩结构,薄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由泥质和绢云母组成,主要出露矿区北面。

1.2.2 矿区出露构造

褶皱构造:矿区岩层总体呈单斜状产出,走向北西,倾向20°~60°,倾角36°~55°,局部地层受构造影响,挤压形成一些小褶皱。

断裂构造区内发现断裂三条,均为含矿断裂带,其断裂带特征分析如下:

V-Ⅰ断裂:发育于矿区中西部,为V-Ⅱ断裂之次一级构造,与V-Ⅱ断裂呈“λ”字形态产出。长度约250 m,宽2.5 m左右。走向北西,倾向50°,倾角60°。该断裂为含矿断裂带,岩石硅化破碎呈棱角状,角砾大小1~10 cm不等,裂隙发育,见石英脉和萤石矿脉沿裂隙充填,断裂带往南东方向萤石矿化逐渐减弱,石英脉发育增强,至D50地质点地表岩石矿化消失,被石英脉所取代,石英脉单脉最宽达5 cm。初步认为属张扭性断裂。

V-Ⅱ断裂:发育于矿区中南部,为矿区主要控矿构造,长度1 200 m,地表出露宽度约3.0 m,走向近东西,总体倾向10°,倾角70°~80°,该断裂为硅化破碎带,岩石硅化破碎、裂隙发育,见石英脉和萤石矿沿裂隙充填。初步认为断裂性质为张扭性。

V-Ⅲ断裂:发育于矿区北部,为含矿构造带,地表出露长度约800 m,露头可见宽度2.5 m左右,该断裂为硅化破碎带,岩石硅化破碎呈棱角状,硅化强烈见大量石英脉充填,局部见萤石矿和褐铁矿化。破碎带总体产状为倾向0°,倾角78°。初步认为属张扭性断裂。

区内岩浆岩不发育,只在矿区东面及北面见斜长角闪岩呈岩脉状侵入,岩石呈深灰绿色,走向北东东。

2 矿体特征

工作中圈定萤石矿矿体1个(V1矿体),受V-Ⅱ断裂控制,矿体形态为脉状。矿体产状:走向近东西,总体倾向10°,倾角70°~80°。矿体长度215 m,中深部控制矿体垂深: 44~55 m,推测垂深约100 m。V1矿体地表氧化矿水平厚1.04~1.10 m,深部控制矿体水平厚度为1.20~2.34 m,平均1.69 m。矿床厚度变化系数为25 %,矿床形态复杂程度属简单。地表大部分为氧化带,质量分数偏低,局部CaF2达20 %,浅~中部,CaF230 %~54.5 %,平均34.70 %。质量分数变化系数为41.95 %。有用组份均匀程度属较均匀。除V1矿体外,在矿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发现矿化露头点各一处。D6点为萤石矿化硅化破碎带,破碎带露头宽度4 m,萤石矿脉宽约0.5 m,与V-Ⅱ破碎带方向一致产于硅化破碎带中,萤石矿因氧化作用已呈乳白色泥状。破碎带产状为358°∠60°,根据地表出露位置,可能与V1矿体为同一矿体。D36点为矿化构造点,露头宽度为3 m×4 m,矿石矿物主要为萤石。呈绿色、紫色和乳白色;块状构造,个别呈脉状构造,萤石目估质量分数约30±%。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和云母,破碎带产状: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约75°。

本区有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两种自然矿石类型,氧化矿石仅分布距地表垂深3~10 m处,规模小,且不具工业价值。故下面叙述的矿石质量特征,是针对原生矿石而言。

矿石物质组分比较简单,主要由萤石,次为石英,少量白云母、粘土矿物等组成。萤石:浅灰白、白色、浅蓝色,次为浅紫褐色,自形至半自形晶为主,次为它形晶,呈粒状、块状集合体,粒径多>5 mm,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完全,常与石英共生。

石英:乳白色,它形粒状集合体,常与萤石成条带状相间产出。

3 控矿因素及成因

3.1 控矿因素

该矿床为构造控矿,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形态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产于奥陶系中上统龙头寨群(O2-3ln)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和板岩中的断裂,造成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成为导矿构造。在构造作用和热液活动期间,使破碎带岩石产生硅化,同时为成矿热液和矿化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3.2 成因

根据矿体形态、矿石成分、结构构造、围岩蚀变、控矿因素的分析,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

4 结 语

4.1 勘查工作程度

1)由于该矿床是一小型矿床,通过对矿带沿走向以100 m间距布置勘探线并开展地表槽探揭露,沿倾向以50 m间距布置钻探工程。基本控制了矿体、形态、规模、产状、分布范围及其走向、倾向的变化情况等。

2)通过地形地质图的填制,基本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和特征。

3)通过对各种样品的分析、试验、研究,基本查明了矿石的矿物组合、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基本确定了矿石的自然类型,基本查明了矿石工业利用的可能性。

4.2 主要成果

通过地质详查工作,提供一处可供开采利用的一小型萤石矿床。通过资源储量估算,全区矿石量48.56 kt,CaF2量21.986 kt。属小型矿床,但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矿床有一定经济价值。

4.3 矿床远景评价

由于矿体在勘探线上沿倾向只有一个钻孔控制,控制垂深约50 m左右,矿体埋深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矿体越往深部矿化有变好;另外矿体两端沿走向方向尚未尖灭,特别是往东至D6地质点地表矿化特征较为明显,所以矿体沿倾向和走向有进一步延伸的可能,矿床规模有可能扩大。

猜你喜欢

萤石硅化矿化
复杂低品位伴生萤石高效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①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柚皮苷对早期釉质龋再矿化的影响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基于复合胶凝材料的CO2矿化养护实验研究
构造对河南南召县观音庙萤石矿的控制作用
铁矾渣中有价金属的微生物矿化-浮选回收可能性和前景
奇妙的萤石博物馆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东宁暖泉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