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中外民俗的异同

2019-12-09彭琨

当代旅游 2019年6期
关键词:统治者民俗差异

摘要: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外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以事实和道理为主线,详尽叙述了中外民俗的异同及文化差异,肯定了民俗的不可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民俗;中外民俗;生活;文化;统治者;差异

《老腔》是流行于我国陕西华山脚下的一个地方戏种,演唱者操纵驴皮雕刻成各种人物,动物及花草,用细竹竿撑着,在幕布后面表演,由于人们在幕布上看到的是影子在律动,因此俗称灯影戏。观众看不见演员的表情,却能够通过演员的声情并茂的演唱和幕布上的影像了解故事情节。此种表演方式不仅要求表演者会吹、拉、弹、唱,还得要求他们手脚灵活并用,目前表演这种皮影的,都是些半老头,看着他们提腔拿调地用高腔模仿男女老少各种不同的嗓音进行演唱时,我不仅为他们精湛的技艺所折服,感动。2015年,这种表演形式掀开幕布面纱,走上中央电视台,一下子引起轰动,伴着中国年轻歌手谭维维的加盟,这种被称为中国黄土地上的摇滚走进了人们的视线,2016年,北京高考作文是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让广大年轻人了解到老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老腔是幸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这种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的技艺,有多少都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

刚才我们讲老腔的案例,就是民俗事项中的游艺民俗。

那么什么是民俗呢?它又有哪些分类呢?民俗也称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不可或缺的产物。民俗一经产生,就约定俗成,很难改变,人们自觉遵循和维护,历朝历代,千古不变,生命力之强,任何事物无法比拟。民俗的分类按内容划分: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由于民俗表现的类型比较广泛,我们只能从一点点侧面来反映中外民俗的差异,仅为一家之言,供广大同仁商榷。我从以下方面谈谈对中外民俗差异的认识。

一、民俗是一种生活群像

这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经典,如果你仔细观察佛教寺院里的500罗汉,你会发现,他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然而,他们表现的都是民众的生活。因此,我借助佛教用语,民俗是一种“生活群相”。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工艺美术、文化娱乐,无一不渗透着民俗文化。所以,很多习惯,并没有人要求怎么做,规定你该怎么做,可是,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是这么做,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是固定下来的,是代代相传下来的。

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汉武帝时,司马迁创《太初历》确定的正月岁首为春节,几千年来人们恪守春节习俗。汉族人过春节是很隆重的事,一年365天,就盼着那么十天半月的休息,能不热闹吗?虽是过节,可有好多事要做。一般都要进行大扫除,挂年画,贴春联,备年酒,除夕吃饺子、守岁,吃团圆饭,走亲戚、看社戏,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扭秧歌,放烟火,好不热闹。

而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把过年更是渲染得节味很浓,他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新年的一声鞭炮,拉开了春节的篇章。尽管这些程序没有明文规定,却是一种生活习惯使然,这就是生活,没有谁能埋怨。

外国的圣诞,虽然很隆重,据说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便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于是马利亚在马槽里,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做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从两个节日来源和过程进行比较,外国的节日比较务虚,中国则务实,虽然都有一些迷信的成分,总体来说中国的春节讲究的是休养生息,追求安康幸福的生活,而圣诞节更追求精神上的信仰。

当然,民俗不仅只是在过节上,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民俗现象存在。如房屋的建制,在中国,盖房是很有讲究的,不仅要请风水先生看地方,选方位,而且还要择吉日选良辰,“左青龙,右白虎,后玄观,前朱雀”,是建房的基本理念。青龙是指河流,白虎是指道路,朱雀是指可供灌溉的水槽,玄观是指可挡风遮雨的山脉,一坐房子的前后左右,要按照这样的理念,就是上佳的风水宝地了,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利用,但是我国房屋的建筑受儒家思想影响,等级森严。屋顶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低等级的官宦人家也不得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有被杀头的危险。这就是生活相。而在建筑形式上,中国的民居多以悬山顶和硬山顶为主,在色彩上除了大户人家讲究雕梁画栋以外,中国民居还是朴素的红黄色彩。

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他们对房子的色彩追求是我国所不及的,就拿印度和缅甸来说,缅甸人们特别喜欢天空蓝,无论是房子,还是各种附属摆设,对蓝色独有情钟,有一次,我坐火车从仰光到曼德勒,一到火车站就被惊讶到了,完全是一片蓝色的海洋,车站的标牌,售票处,候车座椅,火车厢,火车车上座椅全是蓝色,甚至窗帘也是蓝的。蓝色代表了明媚,阳光,也象征该国人民受小乘佛教的影响,与世无争,和平安宁的性格,特别是他们脸上永远挂着开心知足的笑容。也可能他们喜欢蓝色的原因,当然,红色和黄色他们都特别喜欢。到了印度,他们的色彩更是斑斓多彩,在印度西部的拉贾斯坦邦就有四座单一颜色的城市,如白色之城乌代布尔、蓝色之城焦特布尔、金色之城杰伊瑟尔梅尔、粉色之城斋浦尔。考查其原因,这些色彩斑斓的城市分别和宗教、国王、英国统治者有关系。相比我国的民居建筑,单一、简单,实用也就不言而喻。

二、艺术表演在民俗中的体现

几千年来,民俗艺术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艺术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明朝中叶已经出现,堪称为戏剧之鼻祖,百戏之源头,中国的京剧,韩剧等剧中无不体现了它的影子。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可以说是为我国的昆曲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为了让这朵民族的鲜花不凋零,他和江苏昆剧院联合排演了《牡丹亭》。而且在各个大学免费巡回演出,让大学生首先了解昆曲,现在国家已拨重金保护,继承和振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东晋时期,出身富贵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到万松书院读书,三年来,与同学梁山伯产生了爱情,其父为巴结权贵,逼迫祝英台嫁给马文才,梁山伯以县令的身份求婚不成,回到家中,忧愤而亡,祝英台听闻此讯,假装同意嫁给马文才,迎亲路上,经过梁山伯的坟墓,英台要求拜祭,哭诉中,坟穴忽然打开,祝英台不顾一切地跳了进去,实现了“不能同生,但求同死的”誓言。这个故事一直以口述的形式根植于民间,流传时间悠久。梁祝传说形成的时间有1600余年,主要靠人们以民间传说的方式,口头传承而保留下来。目前国内最早的关于梁祝的文字记载,为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回蕃志》,所记梁祝同学、同冢等项不到80个字;到晚唐张读的传奇小说《宣室志》中的梁祝,是至今我们看到的较早的梁祝文艺作品,故事初具规模,也仅120余字。到了元曲兴盛时期,元杂剧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创作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杂剧,为民间戏曲表演梁祝故事开了先河。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把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带到日内瓦放映后,在西方社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首先用小提琴和交响乐的合作,以小提琴协奏曲形式拉出了《梁祝》这首故事套曲,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至今经久不衰,慑人心魂,每每听到那凄美的曲子,我的眼中就会出现梁祝化蝶比翼双飞的浪漫主义场景。这种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也和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尽相同。这一传说也随着《梁祝》飞越重洋,在英、美、法、德、意、澳、日及前苏联等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风靡一时,协奏曲的片段被法、美、日等国家艺术家们在电影、舞曲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中选用,柬埔寨还以本国文将其改编成连载故事。可见其影响深远,历久不衰。最重要的是梁祝故事为我们研究东晋末年的社会状况提供了依据,反映了青年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价值观。梁祝尽管在故事情节上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但是两对年轻人的爱情观却是一致的,都表现出那种“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绝!”的凛然气概。

三、为政必先究风俗

所谓“为政必先究风俗”, 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历代统治者对民俗都非常重视,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关注风俗的经验。《尚书大传》说:“见诸侯,问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在二千多年前,西周就有“小行人”这一官职,专事考察各邦国的政教民风。一部《诗经》荟萃了先秦五百年间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贵族咏颂,祭祀乐舞,具体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和喜怒哀乐,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考察民俗的采风记录。这一传统为后世所继承,沿袭数千年。从诸多的史书所见,历代统治者都把关心风俗作为治理天下的大事。盛唐时期的官员在执法中还表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的尊重。《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史书,民俗这个词就已使用。

在民俗为统治阶级服务中还有一个典型案例,那就是历朝历代的服饰改革,如清朝入关,要求漢人男子剃发易服,女子放脚,为此杀了很多汉人,终于在清朝的血腥镇压下汉人一留辫子就是近300年,尽管女子裹小脚并没有推行下去,还形成当时社会上流传的所谓“男服女不服”。这些都是当时清朝强加给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侵略。可是到了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又开始了剪辫子运动,放小脚运动,尽管放小脚没有推行下去,剪辫子,男子换中山服却卓有成效。俄罗斯的彼得大帝的改革也是从服饰开始。在此之前,俄罗斯的男子喜欢留大胡子,彼得大帝要求所有男子都剃掉,认为胡子是藏污纳垢之所,推行一段时间,没有成功,就要求留胡子的交胡须税,并要求交过胡须税的出门挂牌子以备检查,终于使得男士刮掉胡子。有一天,彼得大帝在宫中宴请王公大臣,看见他们穿的大袖长袍,亲自拿剪刀一个一个的剪掉,边剪边说,这些拖泥带水的物件只会拖住我们改革的后腿。这些故事明面是对服饰进行改革,实质却是表达的帝王坚持革命的决心和改革信心,也是统治者对民众一种心理的暗示。

综上,中外民俗虽有差异,也有相同,重点是民俗之根本是为时代服务的。利用民俗为统治者服务,是每个国家,每个朝代的统治者惯用的手段,顺其民,治其人,让民俗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顾希佳.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传说故事[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托尔斯泰.彼得大帝[M].北京:京华印书局,1950.

[5]鲁迅.彷徨[M].北京:北京北新书局出版,1926.

作者简介:

彭琨(1961-),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旅游。

猜你喜欢

统治者民俗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西方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