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智能化趋势的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2019-12-09杨志云李朝林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营销界 2019年29期
关键词:智能化人工智能人才

■杨志云 李朝林(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一、前言

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智能化变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步入智能化社会,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掌握成为了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紧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踊跃开展制定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2019年2 月美国签订了《维护美国人工智能领导地位的行政命令》,标志其启动人工智能计划;德国提出通过应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流程数据化、智慧化,最终达到智能化产品供应的工业4.0 理论;中国也在顺应智能化特点发展潮流与德国工业4.0 对接合作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规划“三步走”战略擘划世界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水平。由此可见,时代的智能化发展方向代表着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终将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进而对就业人口的素质提出全新要求。因此,研究并探索适应智能化社会经济和生活要求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自诞生起历经多次低谷和高潮,理论和技术趋向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延伸,呈现技术平台开源化和向通用智能发展等趋势,引发经济结构的变革,有“经济发展新引擎”“社会发展加速器”之称。据WIPO 发布报告,预计到2020 年全球人工智能支出将从2017 年的4000 亿美元增加到1.2 万亿美元。世界各国开始在新一轮国际竞赛中争取经济发展领跑权,围绕人工智能长足发展紧密制定规划,如美国2016年5月发布了《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法国于2017 年4 月揭橥了《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文件等。

我国虽在人工智能技术攻关突破和产业应用较晚,但后起先发陆续颁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及实行与德国工业4.0对接合作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等文件,紧抓机遇,占领先机。就国内人工智能发展现状而言,我国自动导航、汉语言翻译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部分领域形成一批智能企业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三、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影响

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核心发动力的人工智能,是智能化产业发展的切入点。随着制造强国建设的长足发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嬗递传统产业结构:一方面助推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创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开源化创新传统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比如,首先人工智能与农业的结合,有利于减少传统的农业生产受自然和市场影响,如无人机技术监控农作物生产、自动化喷洒农药,机器播种收割等技术,增强对科技的依赖,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变革劳动力结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产业链中的渗透并重构,有利于实现我国从“制造”阶段向“智造”阶段过渡。传统的企业生产模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法无法适应智能化发展需要,就亟需创新原有的传统结构。部分传统职业将会出现调整和转化,新型职业群不断出现,必然会淘汰大量劳动力;最后,随着人工智能如智能家居机器人、自动导航和驾驶机器人等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后,其成本之低和应用范围之广将会快速取代服务行业中可替代性强的就业岗位,如传统金融活动、商务零售及会计律师等行业,吸纳符合市场要求的智能型人才,实现产业结构的创新。

随着智能化发展,在创造新型产业和岗位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呈现出“简单劳动成分”减少,“技术创新成分”增加趋势,形成对人才较高的准入门槛,释放出大量低门槛劳动力,人工智能的就业和创造效应就愈发明显。与之匹配的就业结构的“金字塔”将会逐步扁平化,金字塔中的数量优势将会从低门槛重劳动的底层转移到高门槛重技术的中部及以上结构,因而智能化时代低门槛劳动力的淘汰和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就成了必然。所以,未来的人才培养与传统产业中淘汰的大量劳动力应该进行相关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培养和再培训再投入就业市场。

四、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要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必须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的作用。

(一)积极发展现代智能教育,培养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

有专家曾提出AIQ 的概念,即人才同人工智能合作与竞争的能力,说明了具备涵盖发展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当前高等教育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AIQ,筛选出并淘汰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根据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出于信息化的考虑,引入并普及智能化教学设备,开设人工智能相关的具有超前性专业,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对于传统通识学科如经济学专业、历史学专业、语言学专业、脑科学领域、物联网发展、大数据技术等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基础课程,进一步接触人工智能、理解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大力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实现“产业未兴,教育先行”

进入智能时代,高层次人才资源会随着企业创新业务的进展显现出匮乏端倪,企业尽管可以在教育再培训上增加投入,但仍会面临人才贫瘠的窘境。高校人才培养可以结合企业对新型人才需求,发挥与公司领先战略的协同效应,实现企业投资教育与业务拓展的同步展开。高校与企业合作不仅能克服人才培养结构的滞后性,凸显出对智能科研趋势的前瞻性,创造符合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市场新的劳动力结构,还能通过创新型人才输入扩大企业的产业边界。且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满足自身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创造一种大学科研与企业合作设计的人才体系,打造大学协作模式,开拓教育项目当作输送人才的渠道,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每年输送大学生到公司实习,使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智能化共享大学项目设置侧重为高校师生搭建了开放的交流平台,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高校还应与企业建立和推广人才培养达成合作协议,贯彻“产业未兴,教育先行”的理念,构筑公司未来竞争力和变革高校人才培养结构。

(三)提供和增加智能化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人工智能的崛起改变了劳动力结构,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但仅凭高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的劳动力资源和高校经济投入短时间之内无法满足人才需求。所以,国家应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各类教育培养的力度,实现智能化人才培养。

1.政策支持:智能化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据教育部印发通知,到2020 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国家在智能化人才培养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基本保障,有利于打造智能教育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和良性环境。此外,国家可以通过政策上给予高校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课程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无论是增设相关智能专业和学科课堂,还是削减传统学科或淘汰过时专业,都不应拘泥于传统人才培养体系的限制,形成多形式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高校才能更好的因时制宜适应社会的发展,打造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模式,协同利用人工智能时代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资金投入:智能化人才培养的经济支撑

智能设备成本高、设备使用与技术难点、设备维护与改进等使得高校仅凭其流转资金难以支设备长期使用,尤其偏远地区更难谈及普及。面对如此境况,我们应该大力增加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国家财政拨款,优先考虑对人工智能研发(R&D)在人才培养上进行资金投资以及强化企业在教育领域的投资设计,如首个与中国高校合作且在教育领域投资已逾15.6 亿元的国际公司IBM 大学生软件人才实践训练项目ETP(ExperienceTrainningProgram,体验训练方案)的创设,引导企业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从而完善对智能设备开发的引导,进行设备初步开发后的试点工作以及进行技术指导性优化处理,进一步实现全国范围普及和广泛使用,实现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协同。

基金项目: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人工智能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影响》(项目编号:201810378265)研究成果。

注释

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工智能发展关键在“人”》.

2 来源:中国网.《教育部:发挥高校优势助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

3 沈建民. 教育拓展的边界[J].21 世纪商业评论,2009(10):12.

4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

猜你喜欢

智能化人工智能人才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人才云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数读人工智能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