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淮地区旱茬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9-12-08张亮王永玖刘俭洪亮李杨

园艺与种苗 2019年4期
关键词:病区侵染病菌

张亮,王永玖,刘俭,洪亮,李杨

(安徽省龙亢农场,安徽蚌埠 233426)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 cm以下,根及茎基部受害后即引发白穗等地上部的症状。近年来沿淮地区旱茬小麦全蚀病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蚀病一旦发生,蔓延速度很快,一块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只需3年左右,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绝收,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影响了沿淮地区旱茬小麦的安全生产。基于此,文中对沿淮地区旱茬小麦全蚀病的病原、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危害症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为当地小麦的高质丰收奠定基础,亦为防治工作相关人员提供科学参考。

1 病原

小麦全蚀病病原为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ms(Sacc.)Arx et Olivier,异名Ophiobolus graminisSacc.,为子囊菌亚门顶囊壳属真菌。该菌为土壤寄生菌,其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因试验方法和条件的不同,也显示从1~2年至3~5年不等。病原生长发育对土壤和空气相对湿度的要求较高,以80%~90%为宜,低于50%则生长减慢。禾顶囊壳适生温度范围较广,在3~33℃之间,其中12~18℃为侵染最适温度,但在土壤温度6~8℃下仍能侵染。

2 侵染循环

2.1 初侵染

小麦全蚀病初侵染源较多,寄生于杂草、自生麦苗或其他作物上的病菌均可以传染下一季作物,存活于未熟腐有机肥中的病残体亦可作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子囊孢子落入土壤后萌发和侵染受到抑制,虽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发病,但其作用远不如病残体中的菌丝重要。故禾顶囊壳主要还是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初侵染源,其危害作用最大。

2.2 传播途径

小麦全病蚀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田间浇水、翻耕、犁耙等操作均可导致病菌在较近距离范围内扩散,施用带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粪肥也可传播病害。“种子传病”一般是指种子间混杂的病残体的传病作用,即将病残体混入种子或将收集的种子夹杂物混入土壤能够引起发病。而关于小麦全蚀病种子传病及新病区发病的初传染源,一直存在争论。有试验结果显示,生产用种中混杂的病残体数量很少,以病区生产用种进行传病试验并未获得成功。

2.3 自然衰退

“全蚀病自然退”(Take-all cline,TAD)是指全蚀病田连作小麦或大麦,当病害发展到高峰后,在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情况下,病害自然减少的现象。全蚀病是迄今为止明显产生自然衰退的病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小麦全蚀病危害严重的山东烟台、武威地区均出现了大面积的病害自然衰退。连作和危害达到高峰是小麦全蚀病产生自然衰退的2个必要先决条件,缺一不可。

3 发病条件

3.1 耕作制度

合理耕作能减轻发病,但轮作不当则不一定能减轻发病,如小麦—玉米—小麦连作会加速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导致病害逐年加重。为降低土壤的通气性,可实施少耕或免耕从而减轻发病。适期迟播较早播发病轻。

3.2 营养条件

营养元素对全蚀病发生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认为主要营养要素的缺乏可促进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如土壤缺氮可引起全蚀病严重发生,施用氮肥后发病程度降低;土壤中氮磷比例失调或严重缺磷也是全蚀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钙等其他营养元素的缺乏或过量亦对全蚀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3.3 土壤性质及温湿度

黏重土壤、中性或偏酸土壤全蚀病的发生程度较轻,而保肥水能力较差的砂土、偏碱性土壤则有利于全蚀病的发生。

沿淮冬麦区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能减轻冬麦发病;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则发病重;旱地比水浇地发病轻。

3.4 品种抗病性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均缺乏抗全蚀病的小麦品种,小麦属和大麦属也缺乏可利用的抗源,仅在感病程度上有部分差异。

4 防治措施

4.1 保护无病区

无病区不用病区麦秸作包装材料外运,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对病区调进种子要严格检验。为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播前用0.1%甲基硫菌灵浸种10 min。

4.2 农业防治

4.2.1 轮作倒茬。可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如棉花、甘薯、绿肥、油菜、大蒜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

4.2.2 选种抗病品种。选用烟农19号、皖垦麦1221、安农0711等抗病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种植。

4.2.3 平衡施肥,增施有机底肥。小麦播种前,增施无病菌的有机肥和磷肥,应施有机肥45~60 m3/hm2,过磷酸钙750 kg/hm2。此外,病场土、病麦糠、病麦秸和病麦茬等均不能用于沤肥,如需要时必须进行高温沤制。

4.2.4 改变耕作制度。为维持土壤拮抗菌的防病作用,对全蚀病即将衰退或已经开始衰退的麦田,要推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或小麦两作。要特别把握衰退现象进行持续利用,一旦出现病害衰退的田块,一定要连续种植小麦,以加速病害衰退。

4.3 生物防治

美国研究人员曾用荧光假单胞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结果显示大田增产30%,但效果不够稳定、持续。山东农科院研发的生防菌剂“消蚀灵”、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生防菌“蚀敌”,在大田应用中均获得一定的防效。

4.4 药剂防治

在已发生小麦全蚀病的麦田,由于不同田块的病势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在生产上应分类防治。播种时,用药剂拌种预防种子带菌,小麦三叶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预防,施药量1125 kg/hm2。轻病田选用对全蚀病有一定耐性的品种,在施有机肥52.5 t/hm2的基础上,增施尿素300 kg/hm2,过磷酸钙1320 kg/hm2。中度病田采取小麦与双子叶作物轮作的方法,促使病菌自然消亡。重度病田可通过合理的营养配比和施用高效多元复配剂MF来实施,加速和促进全蚀病衰退现象的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病区侵染病菌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保洁员坚守隔离病区一个多月
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引种滨梅菌根侵染特性研究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幼苗侵染及生物产量的影响